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59章 他这是准备亲自上阵了。

定江山 顾言丶 2642 2023-12-24 19:04:46

五月十七,夏至。

沈听荷没在安庆府等到自己的丈夫,宁衍倒是在阵前等到了他的三哥。

宁怀瑾在九华山受的伤大多是皮外伤,没伤筋动骨,好得很快,月余便痊愈了。

伤好后,宁怀瑾在后方就待不太住,宁衍拦了他两回,也不好次次都拦着,便撒开手,让他跟着谢珏重新回了前线。

随着宁成益身亡,谢珏和郑绍辉两边没客气,皆趁此机会动起手来,直将敌军打得节节败退,俨然已经快退回安庆府了。

但宁铮手里也不都是草包,先前因阵线拉得太长,手中将领不足的缘故才吃了许多亏,现下阵线收拢,兵力集中,反而开始硬气起来。

谢珏推进的步调明显慢了下来,仗也不像前些日子那样好打了。

而宁衍也没再回后方,而是顺势随军向前,跟着大军向前推进。

只是宁怀瑾不同意宁衍亲自带兵出征,所以他大多数时候都待在中军大营坐镇,乖得很。

宁铮败势已显,再怎么挣扎也是浅塘里的泥鳅,翻不出什么大花样来,宁怀瑾本着谨慎有余的性子,跟谢珏商量了几次,都决定不必分兵,还照先前的部署,由郑绍辉守好信阳府,谢珏和宁怀瑾同行推进,一点一点地蚕食安庆府的属地。

宁衍对此也没什么异议,前线阵地打成这样,他也不必担心宁铮会转头向江南两府发难了,否则只要宁铮敢分兵回去,谢珏就必定急追直上,趁机打对方一个进退两难。

除此之外,为什么宁怀瑾重回前线后越打越慢,宁衍也大约能猜到一二——恭亲王无非是想给长乐王一个低头的机会,若是宁铮肯自己投降,倒也省了两军许多折损。

恭亲王开源节流,过日子一向是精打细算,宁衍向来喜欢看他为了自己百般筹谋的样子,便什么也没说,都随他去了。

宁怀瑾本以为这场仗打到现在,结局已定,再没什么波澜了。

可当他真在庐州府阵前见着宁铮时,心里还是不免咯噔了一声,莫名地升起一股不安来。

“小皇叔,幸会。”

宁怀瑾紧紧地皱着眉,被他叫得十分反感。

真是奇怪,宁怀瑾想,明明都是同一个称呼,从宁衍口中叫出来,怎么就比宁铮嘴里的好听这么多。

“倒不敢忝受一句皇叔。”宁怀瑾话说得很不客气:“家中家训颇严,可不敢出犯上不敬之徒。何况本王与你自来无甚交情,既然现在阵前相见,也不用多余攀这个客气了。”

宁铮身披轻甲,居高临下地站在庐州府的城墙之上,闻言讥笑道:“本王总在母后的信里听说小皇叔,经年累月地,也算是久仰大名了。”

宁怀瑾冷笑一声,道:“那真是本王之幸了。”

宁铮不提阮茵倒也罢了,一提起阮茵,宁怀瑾就不免想起宁铮与阮茵联起手来在宫中给宁衍下毒之事,心中没火也被他硬激出了三分。

宁铮年近不惑,一张嘴也比十年前厉害许多,他的目光在宁怀瑾身上打了个转,紧接着又落到他身旁的谢珏身上。

“谢小将军。”宁铮笑道:“别来无恙啊。”

谢珏顿时捏紧了手里的长枪。

十年前,谢府在双王夺嫡里惨遭大难,一门双将冤死在重狱之中不说,连谢珏怀胎的姐姐也未能幸免。

此等大难,与宁铮之间也有着逃不开的联系,他现在居然还敢提什么“别来无恙”。

只好在谢珏到底不是十年前那个冲动无谋的少年了,他狠狠地咬住了后槽牙,恨恨地看着宁铮,什么也没说。

宁怀瑾担心地将他往身后拦了一拦,扬声叫阵道:“多说无用,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本王奉陛下之命平叛,尔等贼人是要出城一战,还是乖乖受降。”

宁铮仰天大笑。

“乖乖受降?”宁铮笑道:“宁怀瑾,你实在天真!”

“那便不必多说了,各凭本事吧。”谢珏冷笑着一抖手里的长枪,高高地扬起手,做了个手势。

“攻城——”

庐州是安庆府面前的最后一座大城,前线的号角一起,周边几座小城便都没法独善其身,总要被卷进这场仗里,不得幸免。

这样重要的仗,一般不等打完,就有传信兵时时将前线情况写成军报发往后方,以供调度兵力。

何况宁怀瑾身边带着宁衍的影卫,消息传递间,倒比旁人更加迅速些。

是以前线战事方起,宁衍便在后头接到了线报。

宁衍先前想过,宁成益之事或多或少会刺激到宁铮,可他却没想到,明明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宁铮便要出来给他鱼死网破了。

这时机比宁衍先前预想的快了许多。

按照宁铮的性子,他野心虽大,却惜命得很,至少也要等到退无可退的时候,才会奋起一搏。

宁衍本以为等到庐州城破之后宁铮才有这个胆子,却不想宁成益一死,倒反而激起了宁铮的血性,令他这么早便亲自出马了。

——啧,宁衍看着手里的线报,觉得有些为难。

若按照宁衍先前的计划来看,这时机对他来说并不友好,许多事情还不到火候,便会平白无故地添上许多风险。

但是宁衍转念一想,又觉得颇为好笑。似乎从猎场变故开始,事事都与他先前的计划排布有所出入,仔细算来,竟没一件事是按部就班走完的。

——不过这样也好,宁衍想,有些事情,确实是早了结了才能早做打算。

宁衍从亲征开始便是在等着宁铮,现在见他露了面,自然没有不管的道理。他想了想,将手里的线报折了几折,就着手边的烛火点燃了,随手扔进了笔洗中。

“秦六。”宁衍唤道。

秦六循声掀开帐帘,问道:“陛下可有什么吩咐?”

“南阳府如何了?”宁衍问。

“一切都好。”秦六答应得很快,仿佛早知道他要问什么一般,说道:“玲珑姑娘一切正常,一直在闭门养胎,从未出门过。府中的禁军也一样围着院子,并没有其他人打扰姑娘。”

“孩子呢。”宁衍问。

秦六愣了一瞬,连忙道:“也是一切都好。”

“那就好。”宁衍说着,也不叫秦六伺候,自己从旁边的暗格中取出信纸,从笔架上挑了只新笔下来,沾了沾墨。

“你传信给京里,叫老师近些日子在看护好朝上情况。”宁衍一边写信,一边分心吩咐道:“告诉他,除了朝上的官员外,也分一队人马暗中围着舒府……母后那边不必过多在意,分拨精力看好永安王就是了。”

“近段日子里,或许会出点岔子。”宁衍继续道:“跟老师交个底,就说无论出了什么事,都令他不必担忧,照朕说得去办就是。”

秦六应了一声是。

宁衍说着写完了手里的信,转手放在一边晾干,又抽了张信纸,略想了想,提笔又书。

他没叫人伺候,秦六也不敢贸然上前,只安安静静地垂着头,等着他吩咐。

宁衍前后写了三封信,各自晾干后用信封封好,以蜡收口,收拢成了一摞,依次递给了秦六。

“这封信给阿湛送去。”宁衍吩咐道:“中间这封给老师,最后这封——”

宁衍肉眼可见地犹豫了一瞬,但还是咬了咬牙,说道:“暂且收在你这,若一个月之内,朕没向你要回这封信,一月之期到时,就把它交给皇叔。”

秦六从来没听过这样模棱两可的吩咐,心里也有些疑惑,他接过宁衍手里的信在怀中收好,飞速地瞥了一眼宁衍的脸色。

宁衍从写完信开始就有些心不在焉,他半倚在凳子中,右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扶手。

秦六很熟悉宁衍这个表情——这通常代表着他心里有所盘算,且已经准备付诸实践了。

“那属下去送信?”秦六问。

“嗯。”宁衍点头点到一半,又临时改了主意,说道:“叫旁人去送,你暂且换下指挥使的服装,这几日不必露面了。”

这就是要有别的吩咐给他了。

秦六自然明白,闻言点了点头,说道:“属下知道了。”

“三哥既然在庐州,那庐州便不会那么好打了,皇叔这一仗多半是要败,只看败得好看不好看。”宁衍垂下眼想了一会儿,缓缓说道:“三哥的亲兵不比外头那些乌合之众,恐怕不好对付,皇叔或许会吃些亏。”

秦六刚想出门,却冷不丁听见这么一句,一时间吃不准宁衍是什么意思,只能试探地问:“陛下可是想让属下去接应王爷吗?”

接应这次用得模棱两可,全须全尾地将宁怀瑾接回来叫“接应”,一了百了杀了宁铮,令宁怀瑾赢了这场仗,也能叫“接应”,这其中的门道大有可为,只看宁衍想选哪个。

谁知宁衍摇了摇头,说道:“都不必,只传令下去,令营中剩下的兵士烧火做饭,点兵遣将,做好出兵的准备。”

秦六听得心里一惊,顿时明白了宁衍为什么要临时改了主意,令他换回影卫身份。

看这个架势,宁衍这是准备亲自上阵了。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