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37章 “我对不起皇兄”

定江山 顾言丶 2753 2023-12-24 19:04:46

恭亲王府后院,九曲回廊下的内河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几尾浮上来透气的锦鲤从剔透的冰面下滑过,游到了未曾上冻的上游,大张着口游上来换气。

宁怀瑾靠在凉亭内,手里攥着一把鱼食,时不时地往下撒上一把。

那些娇贵的锦鲤大约是没成想到在这不上不下的时辰里还有人喂食,不消片刻便自发聚拢过来,在凉亭下围了一大片。

宁怀瑾心里沉甸甸地装着事儿,心思也不在鱼身上,只抓着手里那一小把鱼食自顾自地往下投。他本来就没抓多少,如此几番之后手里就剩了点碎渣,偏他没注意,还是重复着动作,仿佛魂儿飞没了似的。

卫霁在旁边看了半天,眼见着宁怀瑾抓了半天空气,无奈地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唤他:“王爷,您是不是累了?”

宁怀瑾心思不知在哪,被卫霁忽然出声惊了一条,手里剩下的一层碎屑一气儿全洒进了内河里,被蜂拥而上的锦鲤一口吞了。

卫霁也没想到真吓着他了,连忙上来给他拍背,劝道:“王爷,这大冷的天您坐在外头干什么,这也没个炭盆,您手脚都冰凉了。”

宁怀瑾拨开他的手,摇了摇头。

卫霁知道他倔,试探地问:“那王爷进屋睡会儿也行,从猎场回来,您就一直没合眼呢。”

宁怀瑾这次干脆往后挪了一步,靠在了凉亭的围柱上,他又摇了摇头,也不知道是不想进屋,还是不想说话。

卫霁见劝不动他,也实在无可奈何,只得退而求其次,唤了两个府里的小厮来,叫他们往凉亭里又加了两个炭盆。

内河下的锦鲤长时间没见有再多的食物扔下来,兴致阑珊地四散退去,一部分重新没入了水底,还有一部分犹不死心,依然在水面附近游荡着,想看看什么时候能再赶上一波加餐。

冬日里气温寒冷,锦鲤在水中也不怎么爱活动,顺着势头在水中浮浮沉沉,只偶尔才会懒洋洋地摆动一下尾巴,转个方向。

——跟宁衍一样,宁怀瑾忽然想。宁衍有时候也是这样懒懒的,他不像宁宗源那样要将所有事务一应大小全揽在手里,而是时不时会躲个懒,将那些车轱辘话来回说的折子丢到他和内阁头上。

宁怀瑾莫名发现,他不知不觉间居然又想到了宁衍身上,连忙掩饰似的坐直了身体,捏了捏鼻梁,试图将宁衍从自己脑子里彻底扫出去。

只是宁怀瑾头十年几乎都是围着宁衍转的,什么事儿想着他已经成了种习惯,所以哪怕他一万个不想提起宁衍,脑子却偏偏要跟他唱反调。

他从猎场回来也有几个时辰了,算算时间,宁衍那头也应该快到京城了。今日出发时恭亲王不在,还不知外头要多多少闲话。

朝堂上欺宁衍年幼的人虽然不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例如舒清辉之类的墙头草比比皆是,之前是他有意无意地替宁衍撑着才没叫他们太过放肆,也不知道“恭亲王和陛下不合”的传闻传出去,会不会有人为难宁衍。

宁怀瑾担忧的心情一起,却便又被愤怒和失望漫天压了过去。

到现在为止,他还是能想起来头天晚上窥到宁衍心意时那一瞬间的感觉,当时他又惊又怒,震惊和憎恶几乎要把他引以为豪的谨慎和理智尽数冲垮。

他当时心底满心满眼就只剩下了一个空茫的念头——我竟把他养成这样了吗。

宁怀瑾不想用什么离经叛道,罔顾人伦,寡廉鲜耻的重话来往宁衍身上套,但抛开这些话,他脑子里竟然只剩下一片空白,盛怒之下什么也想不出来了。

他帮衬着养了宁衍十年,教他伦理纲常,却不想最后教出了个如此胆大包天,不将世俗体统看在眼里的孩子——宁怀瑾不由得庆幸,还好自己不是他的亲叔叔,只单单担了个虚名,不然宁衍那话说出来,都得是天打雷劈的份。

现在几个时辰过去了,宁怀瑾再回想时,还是能回忆起当时的感觉,那情绪分明而深刻,像是被一把烙铁烙在他记忆里一样。

宁怀瑾闭了闭眼,不想在回忆了,这种事儿宁衍敢想,他却不敢,连多想一瞬都觉得对不起读过的圣贤书。

可几个时辰过去,他心里那股火烧一般的震怒暂且平息下去,宁怀瑾才咂摸出着熊熊怒火下的其他东西。

——他也后怕。

具体在怕什么,宁怀瑾也说不好,对他来说,被陛下看中固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他当时那短短的几瞬之间,似乎也没有心思来琢磨自己的事儿。

何况这种事儿,总归是宁衍更吃亏些,堂堂帝王,要是被人知道断袖,还看上了自己叔叔,先不说朝堂是否要动荡,最少说也要闹出德行有亏的丑事来。百年后史书上一笔,宁衍这辈子的名声就得毁个彻底,饶是他这辈子做出多少功绩也没用。

宁怀瑾一想到这事儿就心烦意乱,本来已经平复下去的心绪又重新翻腾起来,气愤、失望和恨铁不成钢乱糟糟混作一团,分也分不清楚。

他正跟自己较着劲,卫霁那头已经带了下人回来。卫霁见宁怀瑾脸色不好,也不太敢往他跟前凑,叫人把炭盆一左一右地放在了台阶底下,聊胜于无。

方才卫霁出去的时候,离着老远便听见外头的宫道上有消息,是冬狩的车架回京了。

卫霁只知道宁怀瑾跟宁衍闹了别扭,却不知道到底得有多大的事儿,才值当宁怀瑾在众臣和世家子面前撂宁衍的面子,于是想了想,也没敢多提宁衍的事儿,只安安分分地站在凉亭外头,当个木头桩子。

只是外头的动静他听得见,宁怀瑾自然也听得见,他安静地靠坐在凉亭里,等着外头车马仪仗的动静彻底消失,才问道:“陛下回来了?”

“是回来了。”卫霁连忙说:“陛下径直回宫了,暂时没什么吩咐,宫里也没派人过来。”

宁怀瑾浅浅地松了口气。

还好宁衍没有一犟到底,给彼此间留了些颜面,想必是酒醒了。

宁怀瑾实在不敢想象,如果宁衍回了京还是像那晚在猎场一样破罐子破摔,他会如何。

昨夜他气上了头,只一门心思地想让宁衍赶紧把这想法抛出九霄云外,很多事都没来得及细想,可现在冷静下来,之前的许多事儿便莫名地浮现他眼前。

不光是宁衍执意不肯成亲,封舒秋雨做那劳什子女官,还有那些日益亲密的小动作,他万寿节当夜的烟火,似乎都有了解释。

至于看烟火时,他未曾听清,后来又被宁衍自己揭过的那句话,恐怕也是宁衍的心声之一。

这样看来——这心思恐怕不是一日之功。

宁怀瑾越想越觉得头疼,也越想越觉得心里焦躁得难受。其实王孙贵族,谁家没有个娈童宠儿,若是宁衍真的有这个趣儿,日后等到后宫丰满,弄那么一个两个,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偏宁衍不满足于找个玩物,竟然把主意打到自己头上来。

宁怀瑾百般不解,宁衍明明是个好孩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侍奉长辈,也不曾恃强凌弱,以身份欺辱旁人,当了皇帝也是勤勤恳恳,听得进人言,怎么就——

他闭上眼睛,沉沉地叹了口气。

恭亲王府的后院修得很大,凉亭远处正对面正好是恭亲王府的正门方向。他坐在这里,遥遥望过去,眼神仿佛能穿过大门的雕梁瓦块,看到外头那只宁衍亲笔所书的牌匾。

——恭亲王府。

这封号是当年宁宗源封给他的,当时宁宗源心下已经盘算好了要叫他辅佐宁衍,取这个封号给他,无非是要提醒他时时恭敬谦顺。

卫霁见他说完话又开始发呆,担忧道:“王爷……?”

宁怀瑾这下没有摇头,他站了起来,转头向着走去。

“不必跟着我。”宁怀瑾说:“你们自去吧。”

卫霁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料想反正在府中,也不会出什么事,便随宁怀瑾去了,自己回了正院,等着吩咐。

宁怀瑾的内院没有主母,大多数房舍都还空着,他一门心思地往里走,直奔着东角的祠堂而去。

他是宗亲,也是皇家人,族中之人自与皇室同在宗祠。只是宗祠祖陵平日不能擅开,为了初一十五上香方便,各宗亲便大多都会在自家腾出间祠堂来放排位。

祠堂内烛火通明,排位按辈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高阁之上,宁怀瑾先是给自家那一脉上了香,然后拉着蒲团跪到了正中那一排。

宁宗源的排位立在下排的正当中,旁边便是长明灯,灯上的烛火映照在排位上,恰好将他名字上那个“宁”字照的通亮。

宁怀瑾觉得自己可能是于心有愧的缘故,他看着宁宗源的排位,却仿佛无端在上头看见了宁宗源。

他迟缓地跪下身,肩背下压,恭顺地伏在地上。

上头冰凉的牌位仿佛当真承载了重若千钧的灵魂,宁怀瑾只觉得自己暴露在那些灼灼的目光之下,无所遁形。

皇兄,宁怀瑾悲哀地想,我对不起你。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