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215章 琐事,彭县的情况 黎瑜宁不去东山省,陶竹开棉花仓库

独宠夫郎 不曾阿 3598 2023-12-21 20:00:51

明悉往黎家跑的挺勤的, 他此次来盛京为的就是相亲,再加上打心眼里崇敬黎荞,因此, 他脑子里整日琢磨的便是黎家事儿。

他对盛京的善堂赞不绝口,但他没有能力在北湖省效仿,他现在只是小小举人。

不过,北湖省有不少莲藕,若是黎家能派人过去, 那就是双方都得利。

此时正是莲藕成熟的季节,今年初黎家零食铺刚开张时, 错过了莲藕成熟季, 因此做出来的藕粉成品很少。

藕粉这东西,不爱吃的人觉得黏糊糊的,一口都不愿意尝, 但也有人好这一口, 好这一口的人,今年一直催着黎家零食铺赶紧上新。

但藕粉这东西做起来比粉条麻烦, 所以产量不稳定,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既然明悉有意,那也不是不行。

黎荞点了头:“可以。北湖省与原河省相邻, 让平城的人前去那边吧。”

具体事宜, 肯定要和盛鸿打一下招呼, 好让当地地方官行个方便。

陶竹也是此打算。

盛京距离北湖省太远,就不派人过去了, 平城离得近, 而且, 平城从现在到明年春末, 每日都有不少外地客商。

将做好的藕粉带回平城出售,比运回盛京要省事儿。

“行,我明天派人去明府找明悉,让他过来商议此事。”

陶竹说罢垂眸,看向自己面前的账本,正打算继续算账,突然想起今日收到了彭县那边的信,便又看向了黎荞。

“黎损黎受来信了,彭县那边的小吃铺子生意不错,也稳定,他们俩问咱们要不要开其他铺子。”

黎损黎受以及黎家铺子里的十八名伙计到达彭县之后,二皇子的人直接找上了彭县知县,让彭县知县协助黎损黎受快些把黎家小吃铺开起来。

彭县知县不敢怠慢,亲自陪着黎损黎受寻铺子,找原料,跑前跑后,详详细细的将彭县的一切情况告知给两人。

有了知县相助,不到十日,这黎家小吃铺就开业了。

主营的都是小吃,鸡蛋灌饼,煎饼果子,肉夹馍,小笼包,生煎包,炸串,以及甑糕肠粉等。

这些都不算正经饭食,只能算小吃,在属于南方的彭县是独一份的。

这些小吃味道好,再加上黎家铺子名气大,所以开业之后,生意一直不错。

这些东西又是白面又是精米又是肉又是糖的,普通小百姓只是偶尔去尝个鲜,平日里的客人主要是当地的富人。

但一个普普通通、还有些闭塞的小县城能有多少富人?

而且也不跟酒楼似的,能卖饭菜能卖酒。

因此,黎家小吃铺刚开业那三个月,利润普普通通,一个月只能挣个二三百两。

但盛夏那会儿,彭县所在的那个古老运河通航,这条运河在江舒省境内,连着江舒省的好几个府。

古运河通航之后,沿岸的人们出于新鲜,不少人乘着船出门游玩。

再加上货船,所以,彭县的外地人多了起来。

黎荞的名气太大了,圣上今年赏了他二十万亩田地呢,真真是圣上跟前最得宠的臣子。

不少人慕名前来,虽然说这个小吃铺里没有黎家的招牌吃食,但过来瞧一瞧,尝个鲜也是不错的。

外地的客人多了,小吃铺的营业额蹭蹭蹭往上涨,黎损黎受观察了两个月,忍不住给写信过来,一边详细汇报当地的情况,一边说起了想要开新铺子的想法。

彭县位于绘安省与江舒省的交界地带,不算真正的江南,所以当地百姓不算富裕。

可外府那些能乘船游玩、能做生意的人,这些人有钱。

等以后大运河真的开通,那外地人会更多。

好大一片市场呢。

想多挣银子,那其他铺子得开起来了,小吃铺卖的都是寻常吃食,价格不算很高,利薄。

黎家的招牌铺子才是真正的大杀器呢。

“他们俩说那边的人想见识咱们家的招牌,一直在催他们将鸭货铺子炸鸡铺子开起来,你觉得如何?”

“那就开起来吧。正好,现在到了芋头、山药成熟的季节,那个什锦脆片可以做一些。”

“还有芋泥是个不错的馅料,拿来做点心味道很好。”

“那边人手少,暂时不要开火锅铺子,先做这些能外带不用堂食的食物。”

黎荞不反对多开铺子。

银子当然是越多越好。

彭县有他五万亩耕地,相应的灌溉、农具必须得安排上,这些都是支出。

不只是彭县的耕地,其他地方的耕地,河流沟渠池塘也是安排的越多越好。

干旱时,这些河流沟渠池塘可以灌溉。洪涝时,这些河流沟渠池塘可以排洪。

还有棉花,随着天气的寒冷,今年他只能顾得上盛京城外的百姓,但大盛其他地方还有不少贫寒百姓。

这方面的支出,今后每年都会有。

今年这一年,他将摊子铺的很大,而且,这还只是刚开始。

明年,考验真正来临。

明年要花钱的地方怕是更多。

因此,银子当然是越多越好。

不只是彭县那边要开铺子,自行车他也“研究”的差不多了,等到了过年,自行车面世,他得狠狠赚一笔。

“行。我明日就给他们俩回信。”陶竹看黎荞同意了,便这般道。

“也不差这一日半会的,你最近忙碌的快赶上我了。”

黎荞说着,抱着他腰肢的手臂收紧了一下,另外一手戳了戳他的侧脸:“别累着了。”

“这算什么累?”陶竹忍不住翘起了嘴角:“我也就是在善堂以及三个学馆之间跑一跑,再管管家里的账,也就是耗时间,一点儿都不累。”

“再说了,现在有圆圆帮我分担呢。”

“这还不累呀?一个善堂三个学馆,还有家里那么多铺子的账,这肯定得耗不少精力。”

黎荞说着就要站起身来:“我给你捏捏肩,捶捶腿。”

他把摊子铺的这么大,结果他当了甩手掌柜,他的竹哥儿替他受累。

“哎,不用!”陶竹立马抓住他的手:“坐下坐下,我还有事儿没说呢。”

“嗯?什么事儿?”黎荞又坐了回去。

“明悉和瑜宁的亲事。明悉今日过来,我让他和瑜宁在前院的休闲房里说了会儿话,瑜宁端着刚做好的肉松小贝过去,他尝了之后,把瑜宁和你夸了又夸,逗的瑜宁笑了好一会儿。”

“等他走了,我问瑜宁对他是什么感觉,瑜宁说已经对他产生好感了,这俩人肯定能成。”

“问题是,若瑜宁真和明悉成了亲,那瑜宁要跟着明悉去东山省找明总督?”

陶竹说着微微皱起了眉,他有点不舍得。

“对。若俩人真成了亲,瑜宁要跟着明悉去东山省,这是一开始就和明总督说好的。”

黎荞说着伸手将他整个人都抱在了怀中:“若大运河通航,东山省也修了灰泥路,那这距离没多远的。”

陶竹熟悉大盛地图,自然知道东山省的首府距离盛京到底有多远,他不由也抱紧了黎荞。

“我现在还记得瑜宁瑜安和三姐刚来咱家那日的情形,三人都怯怯的,忐忑难安。一转眼,瑜安马上要成亲,瑜宁也要远嫁了。”

“瑜宁自小就听你的话,你说什么便是什么,你让她去东山省,她便去东山省。只是,东山省的银子,不一定非得让瑜宁过去挣。”

黎瑜宁不会在他和黎荞跟前表现出什么,可他当舅舅的,得站在黎瑜宁这边为她考虑。

远离亲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对于一个姑娘来说,心里头肯定是忐忑的,难安的。

明悉留京也很好呀,就跟江懋一样。明悉肯定能过国子监的考试,只要黎荞安排一下,明悉也能进国子监读书。

“……说的也是。”

黎荞沉默了一瞬,只能这般开口。

他当时想着东山省境内的黄河要决堤,他得去看看,因此想提前在那边放些人手、粮食。

就算真的黄河决堤,那黎瑜宁也能协助明总督赈灾。

而且,明总督也希望他把铺子开过去,好让当地百姓增加点收入。

此时想一想,有明总督在,想在那边开铺子,不必非得让黎瑜宁过去。

“咱们答应了明总督要给当地百姓增加一点收入,这样吧,效仿彭县,看咱家的伙计谁愿意去那边开铺子。”

“至于瑜宁,她留京。”

陶竹听到想听的话,心中的舍不得立马消散了,他用力抱了黎荞一下,脸上带了笑:“我明日就和瑜宁说这事儿。”

“好竹哥儿。”黎荞也用力抱了抱陶竹:“我整日忙朝中的事儿,对咱自家的孩子多有疏忽,这都得让你操心,这个家是你撑起来的,真的辛苦你了。”

“哪里是我撑起来的,你出力最多,这个家,是咱们所有人一起撑起来的。”

“而且,最辛苦的是你。”

他每日看上去忙忙碌碌的,其实一点儿都不累。

真正累的是黎荞。

这一年来,黎荞几乎日日都会在晚饭后去书房处理公务。

而且,黎荞还一直想开更多的铺子。

唉。

原本他觉得家里的银子真的很多很多了,但南方水灾那次捐了二十多万两出去之后,他这才发觉,其实他家的银子根本不够花。

特别是这几年,居住在盛京,竟然也是每年都有天灾。

家里的银子流水一般花出去,却只能勉强顾得住盛京这一部分的百姓。

他对朝中事务了解的不多,他只能看到盛京这一区域。

但黎荞知道大盛各地的情况,所以黎荞想赚钱的心情比他更迫切。

家中的铺子,的确越多越好。

翌日,陶竹将昨晚他和黎荞的决定告诉给黎瑜宁,黎瑜宁听了,又是高兴又是感动。

的确,远离亲人,她很不舍。

但她是真心实意想要去东山省,那边是空白的市场呢。

不过,两位舅舅的话也有道理,东山省有明总督在,不需要她过去,黎家铺子就能顺顺利利的开起来。

嗯……若她真和明悉成亲,那她肯定要去北湖省的。

北湖省也是空白的市场呢。

陶竹不知道黎瑜宁对北湖省起了心思,黎瑜安与辛知的婚期快到了,他得忙活这事儿。

天气越来越冷,黎瑜安辛知成亲前一日,下了好大一场雪,这一场雪落下来,不至于酿成雪灾,但气温却是猛的降到了零下十几度。

黎瑜安与辛知成亲第二日,陶竹开了位于分馆那边的棉花仓库,让盛京城外的贫苦百姓去领棉花。

为防止有人冒领,得以村为单位,由村长率领,村人一起前往分馆那边。

而且,即便是有村长作证,陶竹也要拿着户籍册子仔细核对。

他收购的棉花是有限的,为了让棉花用到真正的穷人身上,他必须仔细一些。

这些棉花免费发放之后,盛京城内,有人陆陆续续的给善堂捐御寒的衣物被褥。

黎荞履行承诺,真的将收购来的棉花免费发给穷苦百姓,这让一些原本对黎荞心存质疑的人放下了偏见。

黎荞高价收购棉花又免费发放的行径,圣父到不真实,一些想法有些多的人,不由怀疑黎荞是怀有其他目的。

见过行善的,但如黎荞这般撒出去几万两银子还不求回报的,话本小说里都没这样的大善人。

但现在,黎荞还真把花了几万两银子收购来的棉花免费发给贫苦百姓了。

所谓论迹不论心,甭管黎荞心里是如何想的,但行动上,黎荞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挑不出错来。

既如此,那跟着往善堂捐一些东西又何妨?

反正都是为了百姓。

这么一来,善堂收到了不少御寒的物件。

但还不够。

因为盛京城外有太多贫苦百姓需要这些棉花和衣物了。

随着消息传开,一些远地方的百姓也忍不住赶来,反正都是平坦的灰泥路,还由村长领着,既然自家的确需要御寒的衣物被褥,那就去试一试呗。

甚至连暨北省的人也前去领棉花、衣物被褥。

这些人,凡是走到陶竹跟前,经过陶竹核对信息确认无误的,他都发放棉花或衣服被褥了。

反正都是大盛的百姓,甭管是盛京的还是暨北省的,在他看来没区别。

而且,这个冬天的确比前两年更冷。

气温一直维持在零下十几度,他家暖房每日所需的干柴都比去年增了三成。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