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61章 黎荞剧情少,红薯作坊 全村一起挣钱

独宠夫郎 不曾阿 8762 2023-12-21 20:00:51

黎稻小跑着冲到了黎荞家里, 看陶竹、李瓶、黎大山、黎春桃四个人都在院子里,但黎荞却是不见踪影,于是便黑着脸直接质问:“黎荞呢?!”

“他不是在研究红薯么?眼下我这个当三叔的都要被红薯害死了, 他怎么还没成果?!”

“他是不是故意藏着掖着不想让乡亲们用红薯挣钱啊!”

陶竹:“?”

李瓶、黎大山、黎春桃:“……”

还有几个跟在黎稻身后一起过来的村人,这会儿也是满脑袋问号。

村人最近怕陶树一家子来黎荞家闹事,对黎荞家很是关注,此时黎稻一路小跑往黎荞家而来,好几个看到的村人也跟着过来了。

王良黑着脸道:“黎稻, 大白天的你发什么癔症?!你想讹黎荞想疯了吧,这种话都能说出来?”

“就是!没从黎荞身上占着便宜可把你给急坏了吧, 这种屁话都敢说, 有病你自己去治,别跑来发疯影响黎荞读书。”

“是啊,那可是山一般的红薯, 黎荞哪能一下子就想到好办法。”

……

几个村人, 纷纷出言呵斥黎稻。

黎稻梗着脖子,一一吼回去。

有句话说对了, 他的确是没从黎荞身上占到便宜所以急坏了,眼下有个可以碰瓷的机会,他怎么会错过。

他搬出黎大忠, 说黎大忠之所以被送回来, 都是黎荞害的, 黎荞要是早些研究出红薯的钱路,那就不会有今日的事儿了。

李瓶被黎稻这话给气着了, 她清楚是怎么回事, 她当即就要去黎稻家里, 让庄丰收找人把黎稻给抓回去。

正乱糟糟的, 黎荞从屋子里出来了。

“别吵了,大忠哥原来吃不得红薯,有时间我去探望大忠哥。但在探望之前,大家伙儿先一同瞧瞧我用红薯做出来的粉,今日就算是三叔不来,我也打算拿这个粉做菜的。”

黎荞说着,示意黎春桃去厨房把他做好的红薯淀粉拿出来。

他这些天拿红薯做了不少好吃的,但不管怎么做,说到底都是甜品。

估摸着时候差不多了,他终于做出一副懊恼的模样,说小麦能做小麦淀粉,那红薯应该也能做红薯淀粉。

于是,前几日黎春桃和黎大山两人合力做了一些红薯淀粉,昨日才晒好装入陶罐里。

就算是黎稻不来闹事,他今日也打算用红薯淀粉做菜的。

既然黎稻来闹了,那今天就多做几种菜,不磨蹭了。

黎春桃很快就抱着一个小陶罐出来了,打开,她拿勺子挖了一勺子红薯淀粉出来。

这红薯淀粉是小颗粒状的,拿手捏开,滑滑的,不管是村人还是黎稻,都看的一脸懵。

眼前这跟面粉一样的东西,是用红薯做出来的?

“这能蒸馒头么?”王良问。

如果能蒸馒头的话,那也算是给红薯找个了出路,红薯可比小麦高产。

“这个还不知道,要不就把它当做面粉,用油煎一下,看能做出什么东西来。”

黎荞道。

“好啊好啊!”

不管是村人,还是李瓶都很期待。

连黎稻也闭了嘴巴,只是盯着黎荞。

他今天就是不想去挖河所以才跑来找事的,眼下黎荞真拿出了个他没见过的东西,他巴不得黎荞能成功,这样的话,他家的红薯就能卖钱了,他就不用去挖河了。

为了给他家老婆子治病,他家是真的拿不出这五百文钱!

棚子旁边有个小厨房,那是黎春桃平日里用来做饭的,于是几个村人都挤进了这个小厨房。

黎春桃按照黎荞交代的,用水把红薯淀粉化开,锅里放猪油,等油热了,就把淀粉水倒入锅里煎。

“哇,变颜色了!白色变成褐色了!”

“好香啊!”

“这个还真能当面粉煎着吃?”

……

人们瞧着锅里的红薯焖子,啧啧称奇。

黎春桃的这个做法,叫红薯焖子,这种焖子和红薯凉粉不是一个东西,红薯凉粉只需要水,这个则是需要用油去煎。

但正因为有油,所以若是做的好了,那口感比肉还好吃。

黎春桃按照黎荞教的,把焖子盛出来切块,然后重新倒入锅里与蒜、辣椒一起翻炒。

很快,浓郁的香味飘满了整个小厨房,香的几个村人接连大口吸气。

平日他们做菜,哪里舍得放这么多油,黎荞家的伙食可真好哇!

油炒焖子做好,闻着又香又辣,几个乡亲包括黎稻正打算拿筷子品尝,庄丰收带着两个村人来了。

黎稻说是去厕所,结果好一会儿都不见人影,黎大忠笃定他是来黎荞家了,于是庄丰收从黎大忠家出来,直奔黎荞家而来。

路上遇见两个汉子,庄丰收便叫上他们,让他们帮着抓人。

黎稻一瞧见庄丰收,赶紧大叫:“村长,黎荞拿红薯面粉做出了好吃的,你快来尝尝,他真把红薯整出了新花样!”

“……尝归尝,但你今天必须得去工地,不然若是衙役怪罪下来,那你可是要挨鞭子的。”

庄丰收沉着脸道。

黎稻闻言,脸一下子垮了:“村长,我卖给你几百斤红薯吧,这样我就不用去挖河了。你闻闻这香味,以后红薯肯定涨价!现在我以两文钱一斤的价格卖给你,绝对是你占便宜了。”

“你真的要卖给我红薯?”庄丰收问。

“卖卖卖,只要你给现钱,现在就可以去我家拉红薯。”

黎稻小鸡啄米般点头。

“行。但你还是得跟着我走一趟,得由你亲自去交钱。”

“好,这没问题。”

黎稻看庄丰收爽快,高兴坏了,他一把端起一碗红薯焖子,抬步就往门口走:“村长,走走走,咱们回家。”

嘿,只要不让他去挖河啃红薯,一切好说。

到底是黎荞的三叔,他一下子端走一半的红薯焖子,但没人拦着他。

黎荞走过去和庄丰收说了几句红薯淀粉的事,庄丰收点头:“明天我过来详谈,现在我得再去一趟河道那边。”

于是,庄丰收很快走了。

但几个乡亲没走。

黎荞让黎春桃再做一锅焖子,好让大家伙儿品尝。

他直言这只是初步的尝试,这红薯淀粉既然能用油煎,肯定也有其他的做法,这几日他会多试验,好整出更多的吃法。

乡亲们尝了美味的焖子,一脸满意和期待的离开了,他们种的红薯,真的要变成小钱钱啦。

黎荞牛逼!

黎荞则是和陶竹、黎春桃一起,研究红薯淀粉的多种吃法。

平城这边有喝面汤的习惯,这种面汤的做法很简单,就是面粉加水,用筷子和出一个面团,锅里水烧开了之后,把这个面团加水打散,然后倒入锅里。

这样一锅简单又美味的面汤就做好了。

现在黎荞让陶竹拿红薯淀粉做同样的面汤,当然,操作上有细微的差别,不能真的活成面团。

于是,他做出了红薯凉粉。

红薯凉粉和红薯焖子在口感上有细微的差别,但不管是炒还是凉拌,味道都很好。

接下来,黎荞又用做面条的方式,把红薯淀粉加水活成团。

但这一次,他没有让黎春桃拿擀面杖擀。

因为他之前让庄武给他搞了一个手动面条机。

这种面条机很简单,就是把一个竹筒的底部钻出一些小洞,把面团塞入洞里,然后拿一个和竹筒配套的木板使劲挤压这个面团,那面条就顺着底部的小洞钻出来。

一根根面条就做好了。

黎荞第一次看陶竹擀面条时,他就想整出这么一个小工具了。

但当时没时间,再加上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面条不劲道,他便没付诸行动。

可眼下他要做红薯粉条,必须得有这个工具,于是他就找上庄武,让庄武给他做了一个出来。

此时,拿着这个小工具做红薯粉条,只一次便成功了。

做出来的红薯粉条粗细均匀,尝一尝,Q弹爽滑,黎荞立马让黎春桃和陶竹同时开伙,一个做蚂蚁上树,一个做酸辣粉。

陶竹和黎春桃厨艺精湛,虽然是第一次做这两道菜,但因为这两道菜的做法与他们平日里做的饭菜没大的差别,所以他们很快就把蚂蚁上树和酸辣粉做出来了。

这时,黎大山也把黎粮王桂花黎二山黎小山黎小兰、郑浅浅给叫过来了。

黎荞做出来的凉粉、油焖子太多,只凭着他们几个人吃不完,于是黎荞就多喊了人过来,大家一起吃。

反正他做了不少红薯淀粉,可以可着劲霍霍。

“哇,这个粉条好软,好香。”

郑浅浅端着小碗吃蚂蚁上树,粉条上沾着猪肉沫,又有辣椒的香辣,夹起一大筷子塞入嘴巴里,香软可口的滋味让他不由眯起了眼睛。

好吃!

“这个酸辣粉也好吃,酸酸辣辣,吃一口粉喝一口汤,我都吃出汗了,过瘾。”

黎大山站在他身旁,笑嘻嘻的向他推荐酸辣粉:“待会儿你一定得尝尝!”

郑浅浅闻言,抬眼看向他。

此时天已经黑了,但厨房里点着好几盏油灯,所以,郑浅浅能看到他嘴巴两边沾的红色辣油。

而且,酸辣粉有点辣,他被辣出了鼻涕泡。

郑浅浅有些嫌弃的转身,他可是漂亮的小哥儿,才不要当众这样:“我待会儿要吃凉粉。”

“凉粉也好吃,但炒凉粉有点凉了,我这就往灶里塞把干柴,给你加热一下。”

黎大山赶紧道。

郑浅浅闻言,看了眼正端着碗吃酸辣粉的黎粮和王桂花,然后给了黎大山一个小小的白眼。

“你爹娘也没吃炒凉粉呢,你快去加热一下。”

“好。”黎大山说着放下手里吃到一半的酸辣粉,颠颠的跑到灶前,往灶里塞干柴。

王桂花瞧着这一幕,啧了一声,还是小哥儿贴心,黎大山这傻小子还没娶上夫郎就要忘了爹娘了。

不过,她没搭理黎大山,小年轻的事儿,她不掺和。

她笑着看向了黎荞:“这个粉条好吃,滑溜,竹哥儿,你是怎么做的?我看里面也没加旁的东西。”

“大冬天的若是能吃上一碗这个,那全身都舒坦了。”

“这个很简单,我放了黎荞教我做的豆瓣酱和辣椒油,很容易能做出这个味儿。”

陶竹立马把酸辣粉的做法告诉给了王桂花。

他吃的嘴边也沾了辣油,但他暂时没擦。

反正都沾上了,吃完了再擦。

一碗根本不够,他待会儿还得再来一碗。

其实下午时他吃了不少焖子和凉粉,刚才还吃了半碗蚂蚁上树,但这会儿他还是想吃。

酸辣粉的味道太绝了。

“怪不得。”王桂花点头。

黎荞做的那个豆瓣酱,里面放了不少油和大料,不管用什么吃法都好吃。

她身旁,黎粮如同黎大山吃面条那般,夹起一筷子粉条,哧溜一声,半碗粉条进他嘴巴里了。

两三筷子下去,碗里粉条没了。

他喝了口汤,满足的起身,准备再去锅里盛一碗。

嗦粉的快乐,太妙了。

他忍不住道:“小荞啊,你能用红薯整出这种粉条,咱们祖坟真是冒青烟了啊,哈哈哈。”

这话一出,黎荞忍不住笑,王桂花则是瞪黎粮:“这才哪到哪儿?小荞将来可是要考科举的!”

这个粉条虽然很好,但可不能占据黎家祖坟的青烟。

黎家祖坟的青烟得留给黎荞考科举用!

“看我这嘴,的确说错了。”黎粮想起这事儿,立马抬手在嘴巴上打了一下,力道还挺重:“我刚才啥都没说,你们啥都没听到。”

他赶紧转话题:“小荞,这个粉条你打算怎么卖?是买别人的红薯做这个粉条么?”

“我还没有想好。”黎荞道。

“这个难做么?要是雇人做的话,会不会泄露方子?”

王桂花已经担忧上了。

周边几个村子都指望黎荞消耗红薯,红薯多,再加上黎荞要读书没时间做粉条,所以他肯定得雇人。

但雇人的话,会不会泄露方子?

“可以提前签一个契约,谁要是泄露了,那就让他赔钱。”陶竹道。

“这法子好,但即便如此,雇人的时候也得谨慎一点,人品不好的,咱不要。”

王桂花叮嘱道。

“我知道。”黎荞点头。

红薯粉条的做法一点儿都不复杂,很容易就会被模仿了去。

周边几个村子的红薯都等着他消耗,若是雇人做粉条,肯定不能只雇一两个。

但若是雇的人多了,万一有人悄悄的把方子卖给其他人,那这还真不好查。

很快,李瓶、王桂花、郑浅浅等人吃饱喝足,他们走的时候,不忘带走一些凉粉、焖子、酸辣粉。

等人都走了,黎荞和陶竹锁了门,两个人开始洗漱。

时候不早了,两个人不准备看书记账了。

陶竹一边拿着牙刷去沾牙粉,一边道:“那个淀粉做的有些少了,之前应该多做一些的。”

“没事儿,这几日天气好,明天就让大山和春桃再做一些。”黎荞去舀热水。

他上次去县城时,特意买了个烧水的小炉子。

这样早上和晚上洗漱时就能用热水了。

就是这里没有煤炭,不能搞煤球,想烧热水,得一直坐炉子前照看着。

“那咱们怎么在保住方子的前提下赚钱呢。”陶竹拧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明日问问村长吧。”

黎荞现在有些拿不定主意。

在这个时代,单凭他一个人,震慑力有点低。

但若是由庄丰收出面,那震慑力就很强了。

于是,等第二日中午庄丰收来找他时,他把庄丰收请到堂屋,摆上凉粉、焖子、酸辣粉、蚂蚁上树几道菜,一边吃一边把他想的两种方式都说了。

一种是他成立一个加工红薯粉条的小作坊。

他雇人干活,他给人发工资。

盈亏、保护方子等活计,全都由他负责。

若是招的人少了,那每日做的红薯淀粉和粉条就会很少。。

周边几个村子的人眼巴巴盯着他,他若是只搞一个几十人的小作坊,那忙活到过年也不能把周边村子的红薯消耗完。

但若是雇的人多了,那如何确保这些人不会把方子泄露出去?

而且,人多了,那事情肯定也就多了,他要读书,懒得去管杂事,他也不想陶竹太费心。

陶竹还得做点心呢。

所以,若他自己开作坊,好处是他挣的银子多,坏处是得操心,劳心劳力。

另外一种方式,是三柳村成立一个加工红薯粉条的小作坊,他只拿分成,不参与具体的管理。

作坊的盈利,平均分给干活的人。

这种方式他挣的钱比第一种方式少,但好处是省心,他只需要拿固定的分成,那旁的什么都不用管了。

当然,这种方式也有泄露方子的危险,但有庄丰收镇着,人们泄露方子前肯定会掂量掂量。

“你倾向于哪一种?”庄丰收听完了黎荞的话,没有说其他,而是反问黎荞。

“我啊,我倾向于第二种。乡亲们都是好人,平日里对我和竹哥儿也照顾颇多,我愿意少挣一点儿,让乡亲们多挣一点儿。”

这是他和陶竹商量后的决定。

这么一来,他算是给三柳村的村人寻了一条真正的钱路。

那三柳村的人就和他紧紧绑在一起了。

以后甭管是对付陶家、黎黍等人,还是同窗打探他的名声,他都不用担忧。

“那就第二种好了。”

庄丰收看黎荞答的利落,脸上每一条皱纹都盛着满意。

不错,愿意拉扯乡亲,是个好后生。

“泄露方子的事,至少今年你不用担心。”他道。

“嗯?”黎荞不解。

“如果真的是由村子建作坊,那我会在河边寻一块地,搭建简单的房屋。凡是在作坊干活的人,在年前都不能回家,不能和他们的家人有接触。”

黎荞:“……”

他目瞪口呆。

不能回家?

这保密方式也太硬核了吧。

“用这种方式的话,至少今年能保住方子。为了明年也能保住方子,那凡是进入作坊干活的人,必须要签一份契约,凡是泄露方子的,不仅要赔钱,还得蹲大牢,全家也不能再留在三柳村。”

庄丰收又道。

黎荞:“……”

牛逼了,庄村长。

这震慑力,可比他这个小书生强多了。

“你觉得我这法子怎么样?”庄丰收看黎荞不说话,便问他。

“我觉得甚好!”

黎荞立马竖大拇指:“我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法子了,果然还是得由您出面啊。”

他心服口服。

庄村长有大魄力!

庄丰收闻言笑了笑:“这算什么,说到底还是你给红薯寻了个出路,真正厉害的是你这个年轻人。”

“快吃,吃完我就召集全村的人宣布此事。”

“趁着现在还没入冬,天气不算冷,赶紧把作坊所需的屋子、工具都给备齐了。”

黎荞听了这话,忍不住再次竖起大拇指。

这种雷厉风行的风格,三柳村有这样的村长,是他之幸,也是村人的幸运。

很快,午饭完毕,庄丰收对几道红薯淀粉做的吃食赞不绝口,就凭着这个味道,就凭着能长期保存的特点,绝对能卖得出去。

为了树立村人对作坊的信心,临走时他带走了一陶罐炒凉粉和一陶罐炒粉条。

此时是中午,村人都在家里,听到庄园的锣声,他们很快就来到了村口。

不过,这一次,村口的场景和从前不同。

因为桌子上不仅站着庄丰收,还放着两个陶罐和不少由树枝做的筷子。

这是……

很多人脸上都涌出了期盼之色。

昨天黎稻跑去黎荞家闹的事早就在村子里传开了,黎荞真把红薯整出新花样的事也传开了。

现在庄丰收召集众人,应该就是为了说此事吧?

有心急的,忍不住大声问庄丰收:“村长,你旁边的陶罐里是啥啊?”

“凉粉。粉条。”

庄丰收也没卖关子,他看人来的差不多了,便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然后他便讲了黎荞整出来的新花样和村子要建作坊的事儿。

“大家伙儿可以先尝一尝这个凉粉和粉条,尝过之后你们就能确定,这凉粉和粉条一定可以挣不少钱。”

“所以,别因为前面几天没工钱就心里慌,不用慌,等粉条和凉粉卖出去了,那大家伙儿就能分钱了。”

说罢,他让众人排好队,挨个上前品尝炒凉粉和炒粉条。

黎荞家做饭一向舍得放油放调料,他保管村人吃了之后干劲十足,雄心万丈。

村人听了庄丰收的话,倒是没急着排队,而是怀疑他们的耳朵出错了。

黎荞竟然愿意用这种方式带他们挣钱?

他们忍不住大声询问庄丰收,确认了再确认,然后村□□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欢呼声。

黎荞大气!

等尝到了凉粉和粉条的滋味,欢呼声更响,就凭这个味道,肯定能卖出去啊。

现在的他们可不是从前的他们了,现在的他们去过望月楼,知道望月楼的消费有多高,知道望月楼的生意有多火爆。

他们不是井底之蛙了,他们有他们的判断。

就眼前这两种菜,那些有钱人绝对会喜欢的!

有钱人才不会在乎价格,有钱人只在乎味道,要知道黎荞一个蛋黄肉松馅的青团卖八十八文一枚还供不应求呢!

“村长,啥时候建作坊啊?现在天黑的早,不抓紧的话,一会儿天就黑了。”

有心急的人催促。

“还有事没说完,别急。”

庄丰收摆手,让众人稍安勿躁。

“你说你说。”

村口立马安静了,等着庄丰收开口。

庄丰收站在桌子上,将众人的神色挨个瞧了一遍,然后才慢悠悠的开口:“先说分成的事儿。”

“我先把这个话说在前头,听完之后若是愿意进作坊干活的,那就留下继续听,若是不愿意的,那可以走了,现在得种小麦,我也不想占用你们的时间。”

村人听了这话,纷纷点头。

庄丰收每次都是捡他们最关心的说,从不废话,他们喜欢这个村长!

此时,他们瞧着桌子上的庄丰收,期待中带着紧张,这个红薯粉条能让他们挣多少钱呐?

“根据黎荞的实验,大概六斤红薯出一斤红薯粉,一斤红薯粉能做一斤一两左右的粉条。”

“凉粉不好卖,作坊以卖粉条为主。也就是说,一斤粉条的红薯成本大概是十二文。”

“再加上要晾晒,要用干柴,所以,人工和材料这些成本加一起,大概有十八文。”

“这个粉条,肯定是先卖给望月楼,望月楼吃不下,那就卖给其他人。大家伙儿不用担心销路,这个由黎荞解决。”

“黎荞给望月楼的价格,是四十文一斤粉条。这么一来,一斤粉条的利润大概有二十二文。”

“虽然方子是黎荞提供的,但黎荞心善,不愿意和乡亲们争利,所得利润如他只拿两成。要知道他和郑家的分成是三成。”

说到这里,庄丰收伸出两根手指头比划了一下,好教众人知道黎荞做出了多少牺牲。

“哇,黎荞竟然只拿两成么?”

村人震惊。

黎荞和郑家、庄家都是三成分成的事,村人都知道。

眼下到了大家伙儿这里,黎荞却只拿两成?

这谁不说一句黎荞大气!

“对,黎荞只拿两成。也就是说,一斤粉条,黎荞只拿不到五文钱,而乡亲们则是拿十七文钱。”庄丰收继续。

“不要觉得这个数少,一斤是十七文钱,若是一天做一百斤,那就是一千七百文。若是做三百斤,那就是五千一百文。”

“每家出两个人,大概有两百人,两百人分这五千一百文,那一人能分二十五文。”

“当然,这是最低的数字了。”

“这粉条耐储存,放一年都不会坏,大家伙儿不用担心销路,就算是一时卖不完,那可以留着明年卖。所以到时候尽管甩开膀子使劲干,都是大老爷们,一天怎么只做三百斤粉条,最起码也得做个四百斤。”

“若是四百斤的话,那每个人一天就能拿三十四文钱了。一天三十四文,一个月就是一千文,不用出村子就能拿到这个工钱,这种好事搁以前哪有?”

众多村人:“……”

这种好事搁从前的确是没有。

一个人是一千文,一家出两个人,那一个月就是两千文了。

妈惹,以前真没这种好事啊!

庄丰收将众人火热的神色收入眼中,又继续道:“所以,都记着黎荞的好,是黎荞给了大家伙儿这个机会,而且还主动让利,很多富人都是为富不仁,他富了待乡亲们却是仁了又仁,仁上加仁。”

“今后黎荞和竹哥儿若是遇着什么事儿,大家伙儿都要上去帮忙。”

“若个别人不知道感恩,那今后就不能在作坊里干活挣钱了。”

说到最后,庄丰收语气严厉了起来,神色也变得严肃。

他的眼神,在黎黍和黎稻身上扫来扫去。

至于刘翠,这家人根本没资格进作坊干活,所以他懒得给眼神了。

黎黍:“……”

黎稻:“……”

气死了。

有心撸袖子和庄丰收争辩,但谁知道这时其他村人也都看向了他们。

并且还七嘴八舌的开喷了。

“黎黍啊,从前你怎么样大家伙儿管不着,但从今往后黎荞是整个村子的大恩人,你要是敢去找黎荞闹,那别怪大家伙儿不客气哈。”

“就是,还有黎稻,别仗着是长辈就老想着从黎荞身上占便宜,也不看看你自己给了黎荞什么,大家伙儿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今后可要少作妖!”

“啧,其实我倒是希望他们继续作妖,这样他们就不能在作坊里干活了,他们退出去,那肯定有人补进去,说不定就是我家的补进去,这样我家就有三个人挣钱了,一个月三千文呐!”

“咦?是这样哈。黎黍,黎稻,你们俩继续闹继续作,快造福乡亲!”

“牺牲你们两家,造福其他乡亲,大家伙儿会记着你们的好的!”

……

一时间,想明白的村人竟是开始朝着黎黍、黎稻喊话。

黎黍、黎稻两人自是气的要死,眼瞅着要吵起来了,庄丰收立马制止。

他忙着呢,哪有空看吵架。

“说完了分成,那我再强调一下惩罚。今年应该没人能泄露方子,但今年之后就不能保证了,所以,谁要是泄露了,不仅要赔钱,还得随我一同去官府见官,而且一家子都得被赶出村子,听明白了么?”

“听明白了!”

村人齐声回答。

泄露方子啥的,干这事的代价太大了,可不能做。

而且,不但自己不能做,也要防着别人干这种缺德事,万一方子泄露了,那他们村子的作坊就运行不下去了。

这是在毁他们的钱路啊。

就在村人下定决心今后要盯的紧一些时,庄丰收又发话了,谁家愿意去作坊干活的,找他报名。

今天得把具体的人选定下来,还要把作坊的地点定下来,然后连夜开工。

多耽搁一日,那就少赚一日的钱,必须加快速度。

于是,这天下午,三柳村的村人是相当忙碌。

进了作坊就不能随意出来了,这个人选必须要商定好。

黎荞这边也挺忙,他亲自上手做红薯淀粉。

早就猜到这种情况了,所以他上一次做的红薯淀粉足足有五十多斤。

但明日他要拿着红薯粉条和凉粉去望月楼推销,所以得多做一些淀粉,免得续不上。

正忙碌着,刘翠和陶萄竟来了。

这母子两人态度极其好,为上次在黎荞家瞎嚷嚷一事向黎荞和陶竹赔罪。

这一次的红薯粉条作坊,黎黍、黎稻两家都能进去干活,她家却是不能。

于是这母子两人为钱低头,特意过来给黎荞、陶竹道歉。

之前的玉米,黎荞没和她家计较,她家也能给望月楼供货,是以刘翠以为黎荞早就不生她家的气了。

可谁知道黎荞会在红薯粉条作坊这里卡她!

和作坊里的高工钱比起来,玉米算什么啊,就是把家里今年种的玉米全部卖了,那也只能抵得上作坊里一个月的工钱!

面对着刘翠和陶萄的讨好赔笑,黎荞神色淡淡的,他倒是不在意上次这母子俩的闹腾,但是,他在意陶萄欺负过陶竹。

所以,想进红薯粉条作坊,今年是绝对没戏的。

至于以后,那得看他心情。

刘翠、陶陶两人无功而返,他们倒是想多哀求一会儿,但现在全村人都盯着黎荞家,他们过来时有几个村人看到了,并且跟过来了。

这几个村人不让他们多打扰黎荞,他们只能离开。

等刘翠和陶萄走了,黎荞看向了陶竹:“竹哥儿,我是这样想的,等明年看看这家人到底改没改。”

“若是改了,那可以让他们进作坊,但他们必须得照顾一下陶树。”

陶树这个大麻烦,现在有陶老太和赖冬梅照顾着,但陶老太年纪大了,赖冬梅也不像是能为陶树守一辈子的,所以,他得找人盯着陶树。

“行,你做主。”陶竹对此没意见。

让陶家人盯着陶家人,这法子挺好。

庄丰收办事效率很高,一夜之间,不仅敲定好了进入作坊的人选,作坊的地点也定下来了,就在陶竹开垦荒地的那片树林里。

那里靠近小河,取水方便,而且没有人只有树,盖房子的话,直接砍树就成了。

房子不用盖的多好,尽量用树,到时候在外面糊一层泥巴,凑合着能用就成。

房子开始盖了,工具也要开始做了,晒淀粉需要干净的筐和布,晒粉条也需要木架子。

于是,第二天黎荞去县城,不仅要给望月楼推销粉条和凉粉,还要买相关的用具。

黎荞先去了望月楼,他借用望月楼的厨房,现场做了四个菜。

炒凉粉,蚂蚁上树,酸辣粉。

还有一个是烩菜。

黎荞做的烩菜味道很不错,里面有白菜,有豆腐,当然,也有少量的粉条。

这样的烩菜比较平价,适合普通百姓。

望月楼不仅做有钱人的生意,还做普通人的生意,普通人吃这样的烩菜,绝对吃得起。

酸辣粉以粉条为主料,想吃饱的话,最起码得两份起步,一般人吃不起。

但烩菜一大半都是普通的菜,普通人搭配着玉米饼子,一碗就能吃饱。

这四道菜,王掌柜的反应是惊为天菜,一道比一道绝,每一道他都爱死!

他看黎荞的眼神,仿佛在看财神爷:“小黎啊,你让望月楼的菜单又丰富了不少啊。”

除了这四道菜,他脑子里又出现了不少菜。

毕竟是开酒楼的,瞧见原料,他不用动脑子就能想出好几种做法。

“互惠互利。”黎荞笑眯眯的道:“不过,我们村每日能做几百斤粉条,望月楼做不了几百斤的粉条菜,所以,我希望望月楼可以卖干粉条。”

“不是有府城的人过来吗?可以卖去府城。”

“当然,也可以卖给本地的人。”

黎荞是一定要为粉条寻销路的,所以,望月楼若是不卖干粉条,那他就让村人在县城里摆摊卖。

到那时,肯定会影响望月楼的生意。

王掌柜闻言,立马道:“这是自然,做的粉条必须卖出去,不能砸你们手里。”

“尽管放到望月楼,有多少望月楼都买。”

大不了他把干粉条送到府城去卖,反正不能让粉条流入到其他人手里,比如说醉仙居。

他要靠着粉条,让望月楼的生意再翻一番。

最近望月楼的生意火爆,他已经多招了一波人手了,眼下来看,还得再招一波。

和王掌柜谈妥了粉条的销路,黎荞没有多留,他去买了相关的工具,然后赶着牛车回村。

到村子里时,作坊的简易房子已经搭建好了。

庄丰收也把自家的红薯送过去了。

这个作坊的前期投入,都是由庄家负责,所以,这一批粉条,就用庄家的红薯做。

黎荞把所需要的工具送过去,这个作坊立马就开工了。

黎荞身为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众人。

做吃食,最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卫生。

这红薯粉条打的是他的招牌,所以,他对卫生的要求很高,必须得用布巾包裹住头发,免得头发掉进去。

手也得洗干净了,特别是指甲缝,不能留污渍。

……

挑了一圈的刺儿,等真的开工,已经是晚上了。

但每个人都很兴奋,没有任何人喊困,黎荞把技术给了,把销路搞定了,眼下就看他们了。

要甩开膀子加油干,做的粉条越多,他们挣的钱也越多!

*

作者有话要说:

久违的万字章!

这个剧情也算是写完了。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