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66章 这章比较流水账 探讨学问,时光大法,庄文考秀才

独宠夫郎 不曾阿 8072 2023-12-21 20:00:51

胜过其他考生就赢了?

庄文细细品了品这句话, 随后不由点头,有道理!

他忙低头喝了一口碗里的五谷豆浆,口感有点浓稠, 有一些颗粒感,甜甜的,很香。

“味道很好。”他真心实意的夸赞:“竹哥儿的手艺真的不错。”

“那如果摆摊卖这个,肯定能卖得出去吧?”

黎荞也在喝他那碗豆浆,这五谷豆浆是拿绞肉器做出来的, 细腻程度不如破壁机,带着一些沙沙的颗粒感。

但正是这种颗粒感, 让这种五谷豆浆多了一丝特殊的风味, 黎荞很爱喝。

“当然!味道很好,而且所需的原料不是很贵重。”庄文点头,换做是他, 他是愿意买的。

“所以挣钱这件事, 说难也不难,这个五谷豆浆所需的原料可以随意搭配, 喜欢红枣的,里面可以放几颗红枣。喜欢其他豆类、杂粮的,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添加。”

“咱们大盛, 不管是山区还是临海, 亦或者是平原, 都能找到这些杂粮,所以, 若文哥你将来写策论题, 甭管题目上给出的地点在哪里, 你都可以将这个五谷豆浆写上。”

“这个肯定不能带动一地百姓致富, 但能让官府挣几个小钱。有了这点小钱,就可以搞物资、粮食储备。”

“那你就是给出了实际的、可以操作的措施。比起其他考生的纸上空谈,那你明显胜出。”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黎荞说完喝了口豆浆润口,他看着庄文,等庄文的回答。

庄文睁大了眼睛,赶紧放下手里的碗:“老弟,你是说要把这个五谷豆浆的做法教给我?”

“这个很简单,一学就会。”

黎荞点头。

“不成不成,这是你想出来的挣钱法子,我怎么能用?再说了,我若是用了,那到时候你怎么办?”

庄文赶紧摇头,不同意此事。

“说句讨打的,文哥,我能想到的挣钱法子,不止这一种,所以你该用就用。这法子万能,不管放在什么地区都适用。”

黎荞笑眯眯的道。

庄文:“……”

他长长一叹,可不是嘛,他这老弟的脑袋转的可快了,而且还是有效转动,挣钱的小妙招那是层出不穷啊。

他站起身来,对着黎荞深深作了一揖:“老弟大恩,我这做哥哥的无以为报,这五谷豆浆的方子多少银子?我得买下来。”

“不值几个钱,不需要花银子买。况且,今年圣上会不会出类似的策论题还不一定呢。”

“如今咱们只是以防万一。”

黎荞摇头,拒绝庄文的提议。

看庄文还要再开口,他又道:“等你真的用上了考上了秀才,那咱们来说此事,如何?”

“嗯……这样也好。”

庄文想了想,点头。

“文哥,来,坐坐坐。”黎荞招呼他坐下,他话还没说完:“其实,就算是没有挣钱小妙招,但只要比别的考生多一个步骤,那我觉得也行。”

“什么步骤?”庄文刚在椅子上坐稳,闻言立马朝黎荞跟前凑去,半个身子都歪到了椅子外。

不用挣钱也行?

迎着庄文怀疑、疑惑的眼神,黎荞点头:“我说的这个步骤就是做好平日的物资储备,精打细算。”

“官府收取赋税之后,朝廷允许留下一部分以供官府的日常运转,这留下来的一部分粮食和银子,不要每次都花完,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且,平日里也可以干点其他的增加官府的收入,有山的,就搞点山货,草药,猎物。有水的,捞点鱼。没山没水的,也可以想办法搞点新吃食。”

“比如说搞个鸡蛋灌饼,煎饼果子。”

提到这两样久违了的吃食,黎荞忍不住停顿了一下。

其实末世来了之后,基地食堂里是有这两种饼的,这两种饼不需要太稀奇的食材,基地食堂可以做。

但他当时只想着修炼,对吃吃喝喝不感兴趣,所以仔细算来,自从末世后,他再也没吃过这两样普通小吃了。

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恰好这时庄文询问什么是鸡蛋灌饼、煎饼果子,他便笑了一下,详细描述了这两种吃食的做法。

庄文听的忍不住流口水,虽然还没吃到嘴巴里,但黎荞整出来吃食就没有不好吃的!

“扯回来扯回来,咱们说正事儿。”

黎荞看庄文思绪飘的有些远,便赶紧把话题往回拉。

“当然,这些小吃不能让当地官府发大财,这些小吃所挣的银子在大灾害跟前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最起码你拿出态度来了,你是认真要做实事的。”

“别的考生想的都是灾祸发生了之后该如何做,而你想的却是如何预防灾祸,你比别人多打了几口井,多挖了一条河,那你就是比别人提前一步,你走在了别人前头。”

“换做你是批卷人,你喜欢哪种考生?”

庄文:“……”

仔细思索了一番,他忍不住拍了拍大腿,是这个理儿啊!

天下像是黎荞这般满脑子新奇点子的人是少数,绝大部分考生都如同他一般,只知道老老实实的答题,所以他只需要比别人提前半步,那就赢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伸出大拇指在黎荞眼前狠狠晃了几下。

黎荞忍不住笑:“我只是在瞎分析,圣心难测,我说的不一定准。”

“我觉得应该就是这样!”

庄文倒是很有信心。

因为不管怎么看,黎荞此话都极其有理。

什么是醍醐灌顶。

这就是了。

扒拉开他的脑壳给他灌输智慧!

这些话语,私塾的陈夫子从未说过。

陈夫子只是让所有人都死记硬背,先把圣上的文章背熟了,然后一句一句的联系四书五经,再配合着常规的救灾手段,用这种法子去写文章。

用这种法子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新意。但黎荞此话给他指引了方向!

“老弟,就凭你这聪明劲儿,拿下秀才还不是抬抬手的事儿。”

“……不不不,没真的试过,哪里敢说这种话。况且,我现在只是读了四书五经,三史三传还没看呢。”

黎荞摆手,他对他自己可没有百分百的信心。

“这都是最基本的,考的是记忆力,你现在年轻,背东西记的快,依我看等不到秋收,你就能把三史三传给背完。”

庄文现在对黎荞是心服口服,如同黎大山黎春桃那般,已经开始盲目自信了。

但黎荞闻言,摆手摆的更厉害了:“文哥,《史记》是个拦路虎,我现在可没信心能战胜它。”

说《史记》是拦路虎,那可真的一点儿都不假,因为《史记》一共有五十多万字。

五十多万字!

他买的一整套史记,每一本都好厚好厚。

相应的注释书,更是好厚好厚好厚!

买的时候,看伙计一下子从书架上取下了十本书,他头皮立马就麻了一下。

现在真的该开始读了,他头皮又开始麻。

古代人读书不容易啊,且不说这厚厚的书有多难背,光是要买这一套书,哪怕是手抄本,也要花费二十多两银子。

就算是不买手抄本,而是自己抄写,那全书抄写下来,所花费的笔墨纸砚也是一笔不小的银子。

况且,《史记》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汉书》,《汉书》一共是八十万字,比《史记》还多了二十多万字!

若说他看到《史记》时是头皮发麻,那他看到《汉书》时只想昏过去,怪不得古代读书人考科举得花费几十年的功夫!

另外,《左传》也将近二十万字。

再加上《东观汉记》、《公羊传》、《榖梁传》的字数,他可没信心在秋收前背完。

他只打算在秋收前把三史三传给读熟,搞清楚其具体的意思,背不背的,等进了私塾再说吧。

一味的闷头苦读并不能让他考上科举,他需要夫子的指点。

想到今年的艰难征程,他忍不住叹气:“我不明白为什么科举考试要考那么多历史书。”

这不是在故意为难人么?

考三传他还能理解,因为三传是对五经之一《春秋》的解释和补充。

但三史那么多字,干嘛要考呢。

“因为这三本不仅仅是历史书,还记载了旁的东西,天文地理,制度律法,很是全面。比如说《汉书》中的食货志篇,涉及到了农业和货币,这是讲财政、经济的,官员肯定要懂相关的知识。”

庄文倒是很理解。

“……行叭。”

黎荞心情沉重的点头。

他之前只是把《史记》和《汉书》买回来了,具体的内容他还没来得及看。

如庄文所说,这两本书若是不单单讲历史,那读书人的确该学,这些通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将来是要做官的。

圣上肯定不喜欢只会背书讲大道理的官员。

圣上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下属。

这般想着,他又问了庄文一些问题,越问,他越心平气和,对这两本大部头的抵触情绪也慢慢消减。

咳,之前是他文盲,以为这两本书只讲历史和人物,是他肤浅了。

而且,和一些穷苦书生比起来,他现在已经很幸福了,他不需要苦哈哈的抄写原书,他现在有足够的银子买手抄本。

他只需要直接读和背就行了。

等两人的探讨结束,天色已经擦黑了,黎荞送庄文离去,他一脸满意,今天又学到了不少小知识,更重要的是心态有了重大转变。

他又找到学习的乐趣了。

庄文也很满意。

黎荞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他现在迫不及待的想参加院试,也不知道这次的院试会是什么题目。

黎荞看庄文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伸了个懒腰,原地蹦几下活动活动手脚,然后才转身进了院子。

前院,四间大厨房里都亮着灯。

现在他有钱了,阔了,再不跟刚穿越时似的只点一盏油灯了,每个房间最少放四盏油灯。

至于他自己的书房,用的是蜡烛!

自从黎菽也开始做点心,他家的点心产量提高了不少,大嘛花被醉仙居仿制了出来,于是他家就停产了。

但过年时他做了好几样新点心,不仅给江知县送了一份,也给王掌柜送了一份。

王掌柜开了多年酒楼,眼光很毒辣,觉得每一种都好吃,现在他家多了一个黎菽,于是王掌柜就希望他能多做几样点心。

能挣钱当然要抓紧时间挣,所以现在他家做五样点心。

沙琪玛。

青团。

桃酥。

芝麻薄脆。

猫耳朵。

每一种都卖的很好,新增加的芝麻薄脆和猫耳朵,其受欢迎程度并不输给它们的前辈。

黎菽本就是勤快的人,也一直觉得是她自己害死了爹娘所以对原身抱有补偿心理,因此现在她一天当中除了吃饭睡觉,余下的时间几乎全用来做点心了。

黎菽勤快,黎春桃不想回家,想在黎荞家里躲清净,所以也干脆多做点心。

黎大山被两位姑姑带动,也勤快。

陶竹原本也勤快,但他要补身子,不能太劳累,所以每日做点心的时间不如另外三位多。

就像是此时,黎菽、黎大山、黎春桃每人一个厨房都在做点心,但陶竹的注意力却是在他身上。

陶竹站在紧挨着大门的那个厨房对他招手:“过来,我给你按按肩膀。”

“好。”黎荞立马朝着陶竹走去。

进了厨房,坐在饭桌旁的长凳上,陶竹站在他身后为他捏肩,口里问道:“读书太辛苦了,饿了吧,今晚咱们吃什么?”

“吃鸡蛋灌饼。”

黎荞毫不犹豫的道。

“鸡蛋灌饼?什么是鸡蛋灌饼?”

陶竹好奇的问。

“就是先和面……”

黎荞立马将鸡蛋灌饼的做法说了,之前为了吃烧烤,他特意搞了一个铁板,现在不仅可以拿来做鸡蛋灌饼,还可以拿来做煎饼果子。

但此时没有油条和果篦儿,所以就不做煎饼果子了,先做鸡蛋灌饼。

这里没有生菜,没关系,白日里张绣花送了来一些荠菜,可以往饼里卷荠菜。

现在正是吃荠菜的时候,荠菜的味道不错,并不输给家常蔬菜,而且冬日里村人吃的都是萝卜白菜,早就吃腻想换口味了,所以这个季节村人爱挖荠菜。

张绣花挖的多,就送过来一些。

陶竹拿来包包子,配着粉条,味道很是不错。

家里还有烤肠,一张饼里卷一根肠,完美。

陶竹看黎荞说的诱人,便立马动手了。

当他和面的时候,黎荞将小炉子搬到了院子里,先烧水烫荠菜,然后他又把用来做烧烤的铁板拎出来洗洗刷刷备用。

等陶竹把面活好,他这边的荠菜已经烫好了,把荠菜捞到一个盆子里,他把铁板放到炉子上。

鸡蛋灌饼,开做。

每当黎荞说出一种新吃食时,陶竹都会拿出百分之二百的认真和耐心去试做,有这份认真和耐心在,陶竹做新品一直都是零失败。

很快,一张鸡蛋灌饼做好了。

铁板另外一边煎的烤肠也做好了。

先是往面饼上刷一层陶竹做的豆瓣酱,铺上一点荠菜,再放入一根烤肠,最后把这张饼卷成卷,一个鸡蛋灌饼便做好了。

黎荞用油纸包裹着鸡蛋灌饼,送到陶竹嘴边:“尝一尝。”

香气扑鼻,陶竹低头咬了一口,碳水和肉的美味一下子在他口中炸开,只咀嚼了两下,他便笑了,看着黎荞的一双水眸亮晶晶的。

好吃。

黎荞折腾出来的吃食,每一样都好好吃。

“喜欢么?”黎荞笑着问。

“喜欢。”陶竹很诚实的点头。

“那今后咱们就经常做,这个不麻烦。”

陶竹点头,的确不麻烦,他咽下嘴巴里的那口鸡蛋灌饼,然后又去擀皮,准备多做几张。

黎荞见状,撕下来一口又喂到了他嘴边,口里还道:“第一张是试验品,只加了一个蛋,下面这些多加几个蛋,咱们家现在最不缺鸡蛋了。”

有钱,豪横!

一个鸡蛋灌饼最起码加三个蛋!

陶竹想起房间里那一筐筐鸡蛋,一边张口咬住黎荞送到他嘴边的饼一边点头。

可不是嘛,他家现在不缺鸡蛋。

先不说每日都有人过来卖鸡蛋,之前他养在老房子里的那些母鸡,也开始下蛋了。

当时为了快点吃到鸡蛋,他买的不全是小鸡仔,里面有十只可以直接下蛋的小母鸡。

之前天气冷,这些小母鸡只吃不干活,几天才下一个蛋。

现在气温上升了,这些小母鸡终于开始干活了。

再加上年前众人送的鸡蛋还没吃完,所以他家现在的确不缺鸡蛋。

于是,今晚黎荞家的晚饭,便是以鸡蛋灌饼为主,而且还是豪华版的。

黎大山黎春桃黎菽黎瑜宁黎瑜安都是第一次吃鸡蛋灌饼,个个都很喜欢。

虽然只是简单的面粉加鸡蛋加烤肠,但就是好吃的不得了。

黎大山吃的摇头晃脑,他手里的这张鸡蛋灌饼已经是第五张了,但他完全没有打住的意思:“这个可以每天吃,太好吃了。”

黎荞瞧着他那副美滋滋的模样,有些懊恼。

刚才只顾着豪横了,忽视了黎大山的饭量,照黎大山这个吃法,一顿竟是吃了十多个鸡蛋。

算了算了,吃就吃吧,又不是天天这样吃。

“行,在吃腻之前,咱们天天都可以吃这个。不过,鸡蛋要少放,我也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说一日吃太多鸡蛋对身子不好。”黎荞道。

“啊?”

饭桌上,所有人都惊讶。

吃鸡蛋还不好啊?

“咳,也不知是真的假的,但既然有这个说法,那还是少吃吧。不管什么东西,吃多了肯定不好。药能治病,是好东西,但是药三分毒,多吃反而会吃坏身子。”

黎荞迎着几个人震惊的神色,只能用这种方式解释。

这个说法通俗易懂,几个人震惊过后纷纷点头,是这个理儿。

黎大山瞅着手里的鸡蛋灌饼,犹豫一下,还是道:“等浅哥儿来了,还是给他整一个多加鸡蛋的吧,鸡蛋多了好吃。”

“行,你明天喊他过来。”陶竹道。

过了年,黎大山十七了,郑浅浅也十六了。

这个年纪是大多数少年少女少哥儿成亲的年纪,他早看出来郑浅浅对黎大山有意,所以今年得让两人多接触接触,争取在年底时把亲事给办了。

翌日中午,郑浅浅来了。

他手里拎着一背篓的野菜,此时是吃野菜的季节,并不只有荠菜,他这背篓里装着好几种野菜。

“等包了包子,我让大山给你送几个。”陶竹瞧着背篓里的野菜,很是喜欢。

虽然他在陶家常年吃野菜,但他并不抵触野菜,尤其是现在他家日子好,做野菜时可以用到足够的油和多种调料,那做出来的味道就更好了。

只是他现在天天做点心,没空去挖。

“不用,我家也包包子了。”郑浅浅抓着把瓜子,一边磕一边摇头。

“我家包子的味道和你家的不一样,我还是让大山送过去一些。”陶竹很坚持。

“……也是。”郑浅浅点了头,他家的人,现在依旧不擅长做家常菜,做出来的包子的确不如他竹哥做的好吃。

“你怎么有空去挖野菜?”陶竹一边把背篓拎进黎大山所在的厨房,一边问他。

“不是我挖的,这是我表哥挖的。”

郑浅浅解释。

这是他舅舅家的表哥挖的。

他舅舅家的几人一直在他家干活,今日过来时带了些野菜,他家吃不完,他就送过来了一些。

“你表哥挖的啊?”

陶竹还未说什么,黎大山倒是忍不住从厨房里出来了,他一脸苦大仇深的盯着那一背篓野菜,很想直接扔掉。

“我表哥挖的怎么了?不能拎过来啊?”

郑浅浅挑着眉梢问他。

“……你年纪也不小了,应该和男子保持距离。”黎大山道。

郑浅浅:“?”

低头看了眼另外一只手里抓着的瓜子皮,紧走了几步,他来到厨房门口,然后把手里的瓜子皮全扔到了黎大山身上。

“我正是花儿一般的年纪,你才年纪不小了!”

“……浅哥儿,你别生气!”

黎大山懊恼的抬手抽他自己的嘴巴,不会说话就别说话啊!

看看,又气着浅哥儿了。

陶竹站在一旁,一脸无语。

说黎大山傻,还真是没冤枉他,跟着黎荞这么久,不说把各种甜言蜜语学到手,最起码也得涨一涨情商啊。

唉,愁。

就这个状况,这两人年底时能成亲么?

黎荞站在前院与后院的门口,也无语了。

眼看要到中午,他读了一上午书觉得脑袋嗡嗡的,便放下书本打算去前院。

结果刚好撞到了这一幕。

轻轻叹了口气,他转身回了书房,黎大山傻归傻,但谁让是他的大侄子呢,他不能把这傻侄子扔了,他得好好教导。

于是,这天晚上,黎大山准备回家时,黎荞将中午写的一份追夫郎攻略给了他。

黎大山打开,只粗粗瞧了一眼,便立马看向了黎荞,激动道:“谢谢小叔!等我和浅哥儿成亲那日,一定好好给你敬酒!”

“去去去,你真把浅哥儿娶回来再说。”

黎荞挥手,让他赶紧回去背攻略。

“好!”黎大山将这份攻略小心的抱在怀里,小跑着回了家。

等他走了,陶竹看向了黎荞,好奇的问:“上面都写了什么?是你用在我身上的那些招儿么?”

“什么叫用在你身上的招儿?我在你身上没用过招儿,全是真情流露。”

黎荞一脸严肃。

陶竹闻言忍不住笑,但他很快又道:“其实浅哥儿是喜欢大山的,我能看出来。我并不担心他们。”

“但春桃年纪的确不小了。”

真正该发愁的,是黎春桃。

“不急,慢慢挑。反正登门的媒婆多,慢慢相看。”

黎荞倒是不担心。

才十八岁,刚成年呢。

现在,随着他的出名,不仅仅是这十里八村的媒婆登门,连镇子另外一边、甚至是其他镇子的媒婆都来了。

这些媒婆主要是给黎菽、黎春桃说媒的。

另外还盯上了黎二山黎小山和黎夏。

黎荞并没有将这些媒婆拒之门外,只要登门,那就让陶竹记下来,然后他悄悄的请人去这些人的村子打探相看。

不过,就目前来说,黎菽这边还没有合适的。

因为媒婆介绍的要么是鳏夫,要么是年纪不小却没娶媳妇夫郎的老光棍。

但黎春桃这边倒是有不错的年轻人,可黎春桃担心这些人是冲着他来的,所以目前一个都没松口。

其实黎荞也有这种担心,他也不想麻烦上门,日久见人心,再看看吧。

时间一晃而过,阳春三月,天气一日日的热了起来,白日里把淋浴间的水桶装满水,经过太阳一天的努力,晚上时可以直接用水桶里的水洗澡,不需要再额外烧热水了。

没了烧热水这道工序,能省下不少力气,黎荞和陶竹两人跑淋浴间的次数增多,淋浴的美妙,谁用谁知道!

这日,下着小雨,庄丰收来找黎荞。

红薯作坊彻底停工了,不知道是把全县城的淀粉消耗完了还是有些人不愿意把淀粉卖给三柳村,反正三柳村这边和望月楼那边已经小半个月没收购到淀粉了。

庄丰收今日去了县衙,下个月就要收麦子了,江知县为此召集全县的村长开大会,询问各村的麦子生长情况。

今年雨水足,小麦长的好,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黎荞早在两个月前便知道江知县没有调任的消息,这是王掌柜告诉他的。

王掌柜做富人贵人的生意,消息一向灵通。

此时,黎荞听着庄丰收此话,忍不住感叹:“知县大人这般关心春收,真是一位好官儿。”

“可不是。”

庄丰收点头。

江知县可真是太好了。

江知县确认继续在平城任职之后,便特意将他叫到了县衙,此前他为了震慑村人,一再强调谁若是敢泄露方子,那不仅要赔钱,这个人还要蹲大牢。

江知县把他叫到县城,是为了补充这份震慑的。

江知县明确告诉他,谁若是敢泄露方子,那这人一家子都要蹲大牢。

所以谁都不要有歪主意,不要打一人蹲大牢幸福全家人的主意,没这种好事,一人犯事,全家坐牢。

江知县身为平城的父母官,说话可比他管用,他回村之后把这话一转述,吓得村人个个都举手发誓,他们绝不敢泄露方子。

有江知县镇着,今年冬天三柳村的红薯作坊肯定还能挣不少钱。

不过,庄丰收今日过来,不是要夸江知县的。

庄文再有几日就要去府城参加院试了,时间紧,庄文就不回村了,但庄文想听黎荞说几句话。

“说什么都好,都能安他的心,所以你随便写点什么,我明日带给他。”

黎荞:“……”

他有些哭笑不得。

想了想,他道:“我明日去县城一趟吧,亲自和文哥说几句话。”

“这会不会太占用你时间了?”庄丰收一愣,随后惊喜不已,但也有些不好意思。

“不会,正好我也有不懂的地方需要文哥解惑。”

“行,那咱们一起去。”庄丰收立马点了头,速度之快,好似怕黎荞会反悔一般。

咳,不是他非得占用黎荞的时间,是庄文读了三十年书,他不给庄文压力,庄文自己给自己压力。

虽然庄文年纪不小都要当爷爷了,但在他这个老父亲跟前,庄文永远是孩子。

况且,考上秀才对整个庄家都有好处。

不管是身为一家之主,还是一位老父亲,所以黎荞现在愿意去县城,他不想违着心拒绝。

于是,翌日,黎荞和庄丰收两人赶着牛车去县城。

依旧下着小雨,雨虽然不大,但架不住已经下了两天,乡间的土路经不住这种雨的折腾,积了不少水。

原本一个多时辰就能到县城,结果黎荞和庄丰收走了两个多时辰,比步行还慢——

道路泥泞,有些地段他们得推着牛车走,因此耽搁了一些时间。

站在城门口,黎荞、庄丰收两人拿着小木棍去刮鞋底沾的黄泥,刮完之后,黎荞看了眼身后的“水泥路”,脑子里再次冒出了想要修路的想法。

但此时没有水泥,想要修平坦不怕雨天的路,那么用青砖,要么用石板。

不管哪一种,都是一个巨额的数字。

想到可能会花费的银钱,黎荞将修路的心思掩下,算了算了,以后再说。

他与庄丰收一起进了城。

临近院试,庄文期待又紧张,话比从前多了不少,不仅有很多问题想问黎荞,还说了这段时间里陈夫子给他们准备的备考方案。

庄文说的停不下来,再加上雨势渐大,于是黎荞就在县城待了一晚,第二天才回家。

不过,他花重金请望月楼一位曾经去过三柳村的伙计给陶竹送了信,让陶竹不必担心。

一晚不见,当黎荞回到家里看到陶竹,也不管院子里还有人在,直接就牵着陶竹回了后院。

自打成亲,这是他和陶竹第一次分开,一夜不见,如隔三秋。

陶竹又何尝不是。

陶竹习惯了他的怀抱,昨晚他不在,陶竹几乎整夜未睡。

两人躺在炕上,亲亲抱抱之后,黎荞看着陶竹眼睛里的红血丝,很是心疼,他伸出手在陶竹的眼皮子上点了点:“今后不管我去哪里,都尽量带着你。”

陶竹抿了下唇,轻轻嗯了一声。

“那咱们睡一会儿。”黎荞说着又在他唇上和眼皮子上各亲了亲,然后抱紧了他。

陶竹只犹豫了一秒,便在他怀里闭上了眼睛。

算了,他就任性一次吧。

夫夫两人补了觉,等黎荞醒来时已经是黄昏。

一睁眼,满目昏黄。

但感受到怀里人舒适熟悉的体温,黎荞一颗心充盈又满足,他小心翼翼的低头,正准备悄悄亲一下陶竹,恰好这时陶竹睁开了眸子。

陶竹迷蒙了两秒钟,然后就看清楚了正对着他笑的黎荞,他眸子立马弯了起来。

还没来得及开口,黎荞的吻就落了下来。

陶竹:“……”

他一边回应黎荞,一边整个人都缠到了黎荞身上。

反正都睡到这个点了,彻底摆烂。

前院的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前院,黎大山坐在灶前,一边烧火一边凑着油灯读他小叔专门写给他的追夫郎攻略。

他小叔和竹叔这般腻歪,他得加把劲儿,早日也和浅哥儿腻歪上!

这一场雨过后,气温又升高了一些。庄文去府城了,黎荞继续苦读。

现在他已经知道三史的重要了,但知道归知道,字数太多了,短暂的快乐之后,就是痛苦了。

随着气温的升高,他家比从前热闹了不少。

过年时孵了小鸡仔、小鸭子的人家,经过小半年的精心喂养,他们的鸡和鸭已经开始下蛋了。

每日都有不少人来卖鸡蛋卖鸭蛋。

这还只是刚开始,等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卖鸡蛋鸭蛋。

陶竹招了四个长工,专门腌鸡蛋、腌鸭蛋。

再加上做点心需要不少鸡蛋,所以,目前黎荞家不用为鸡蛋多而发愁。

在黎荞一日一日的苦读中,在黎家生意一日日的热闹中,麦子成熟了。

黎荞马上就要穿越一年了。

为了庆祝,黎荞和陶竹两人特意去县城买田地。

这半年来,前面靠着粉条,挣钱比较多,后来没了粉条,收入下降,但每日也有将近二十两。

因为黎菽娘仨的加入,再加上有王小哑、陈枣儿做前期工作,所以每日做的点心增多。

点心多了,银子也就多了。

有了银子,那就可以买地了。

黎荞的梦想是当地主,这样哪怕不做点心了,也可以靠着租子挣钱。

这一次他和陶竹买的是朱家村的上等田,一共买了三十亩,一亩地是三十两银子,这一下子花出去了九百两。

但瞧着手里的田契,夫夫两人脸上的笑容止不住,有了这些田地,今后再也不用买粮食了,想吃啥就种啥。

买了田地没几日,有好消息传来:

庄文考上秀才了。

*

作者有话要说:

时间嗖嗖过!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