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01章 秋梨膏 韩家的酸梨子

独宠夫郎 不曾阿 5385 2023-12-21 20:00:51

大盛的都城名叫盛京, 这是一座拥有三百年历史的城池,在前朝时名叫安城,大盛建立后改名盛京。

城楼很高, 看上去足足有四十米,城墙也很高,大概有十五米,不仅高,还很新, 城墙根并无风雨侵蚀的痕迹,也无杂草, 看得出年年都在修葺。

黎荞仔细看了一圈, 心中忍不住惊叹,这是一座坚固的城池。

城门口有披坚执锐的士兵在值守,进出城门很严格, 不仅进城要接受检查, 出城门也要受盘问,黎荞一行人在城门口耽搁了大半个时辰, 这才顺利进了城。

进城时是中午,韩家早就为黎荞庄文徐瑛孟月几家租了房子,所以黎荞等人拒绝了韩宁的邀请, 先去租的房子那边, 等安置好之后再去韩家拜访。

盛京分内城和外城, 内城只有宫城和各部衙门,外城城东是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

韩家只是普通富商, 住在外城城北, 这里居住的大多是小官、普通富商, 韩家为黎荞几家租的房子就在此处。

这里距离贡院不远不近, 而且治安良好,进京参加会试的举子若是不愿住客栈且手里银子充裕,那么此地便是他们租房子的首选之地。

韩家租了八个宅子以供几家人挑选,八个宅子分布在一条街,最远的两处间隔不足百米,黎荞几家早就听韩家人说过这八个宅子的布局,实地看了之后,很快就选好了各自的宅子。

黎荞这边虽然只有四个人,但他和陶竹选的是一个两进的院子。

沈画徐瑛选的也是两进的院子。

徐家人多,选的是一个三进的大宅子。

但庄家和孟月选的都是一进的小院子。

孟家人少,银子也不多,选一进的院子情有可原。

庄家选一进的院子,纯粹是因为庄泉周芸胆小,在首府时他们都不敢独自出门,更何况是来了盛京。

一家人住在一个院子里,这样比较安心。

选定院子之后,各家都忙着擦洗收拾。

韩家派了人过来帮忙,傍晚时还送来了蔬菜、肉类等食材。

黎荞今日没读书,他和陶竹、黎二山、黎夏一起下厨做晚饭,中午进城时耽搁了不少时间,他们没吃午饭,只吃了些点心,所以晚饭很丰盛,是铁锅炖母鸡。

黎荞按照铁锅炖大鹅那种做法,往锅里放了面饼,等母鸡炖好后,暄软的面饼吸足了母鸡的香味,还沾着红油汁水,只看一眼就足以让人流口水。

除此之外,里面还放了点粉条、豆腐,白菜,炖了满满一锅。

都是自家人,没那么多讲究,黎荞四个人围在小小的桌子前,一口肉一口饼子,吃的很是满足。

四个人将一大锅炖肉吃得干干净净,连汤汁都没剩下。

吃饱喝足,陶竹从篮子里拿出了几个小酸梨。

这是韩家送来的,是韩家自己种的,个头小,而且酸味还大过甜味。

但在这寒冬腊月里,它好歹是水果,于是韩家人就送了一些过来,让陶竹配着冰糖煮梨水喝。

晚饭虽然吃的满足,但也有些油腻,因此陶竹打算煮点梨水。

“我先啃一个。”

黎荞瞧着卖相不怎么样的黄皮梨子,对着陶竹伸出了手。

他口有些渴,想吃点冰冰凉凉的东西。

“这个很酸,生吃不好吃。”

陶竹提醒道。

“没事儿,我就是想吃点水果。”

“给你。”陶竹将这几个梨子洗了洗,递给黎荞两个,然后他问黎二山和黎夏:“你们俩吃吗?”

黎二山和黎夏看向黎荞:“小叔,好吃么?”

“荞叔,酸不?”

“我吃着还行,但你俩吃着应该会酸。”

黎荞一边咀嚼一边道。

他对吃的一向不挑,甭管是好吃的还是难吃的,他都能吃得下去,这梨子吃起来的确是酸味盖过甜味,但啃起来还算清脆,水分也凑合,所以他吃着还成。

大冬天的,想吃个新鲜水果不容易,他很宽容。

黎二山和黎夏见状,忍不住拿起梨子啃了起来,他们俩都是过过苦日子的,喇嗓子的窝窝头都吃了无数,更别说是酸梨子了,他们肯定吃得下去。

但是,真的将这梨子咬入口中,两人的脸顿时皱成了一团,这也太酸了吧?

酸得他们浑身哆嗦。

黎荞看黎二山龇牙咧嘴的,顿时笑了:“觉得酸就别吃了,把你们咬的地方切下来,剩下的煮成梨水喝。”

黎二山和黎夏忙不迭的点头,这个酸度他们真扛不住,他们想喝甜甜的梨水。

喝过梨水,陶竹又烧了热水洗漱。

黎二山和黎夏年纪小,此地是京城远离家乡,担心他们俩害怕,所以黎荞让他们俩也睡在后院,前院只用来放牛车,不住人。

洗漱之后,四人回后院睡觉。

卧室里是火炕,烧得暖暖的,躺到被窝里,黎荞舒服的立马闭上了眸子。

火炕这个东西,冬天真的离不了,太能提升幸福感了。

看陶竹也准备躺下,他伸出了手臂,等陶竹躺在他手臂上,他一个翻身,大半身子都压在了陶竹身上。

“竹哥儿,咱们来京城了。”他慢悠悠的开了口。

“嗯!”

陶竹眸子盯着房顶,心里有点奇妙。

今天入城时是黎荞赶车,他坐在黎荞身旁,心里有些紧张,也有些好奇,眸子一直在四处打量。

入城的街道很宽敞,能让十辆马车并行,而且路上很干净,地面铺着的是石板。

两边店铺林立,店铺门口挂着的招牌、幌子、灯笼等看得他眼花缭乱,粗粗看过去,卖什么的都有。

而且这些店铺都是两层、三层的,看上去很是气派。

街道上行人众多,百姓的穿着不错,要么是棉布要么是丝绸,很少有人穿麻布衣服。

这就是京城。

宽敞。

干净。

富裕。

他陶竹,一个原本在泥潭里挣扎的乡下小哥儿,竟是从三柳村来到了大盛的都城。

这种感觉真的有点奇妙。

但他心里没有多少恐惧。

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因为去镇上找活儿而心生恐惧的少年了。

现在的他识字,知道那些店铺到底是干嘛的,京城繁华归繁华,陌生归陌生,但他不是两眼一抹黑,他认得这世界,他不必心生恐惧。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身边站着黎荞。

想到此,他身子动了动,轻声道:“黎荞,亲亲我。”

他声音里带上了几分撒娇的意味,有些黏糊糊的。

他平日里很少有这样语气,只有黎荞折腾他折腾得狠时他才会这样。

黎荞听得心痒痒,自打踏上入京的路,他和陶竹就只亲亲,不干旁的。

他可真牛逼,心上人与他形影不离,他竟然清心寡欲了两个月。

在心里夸了自己一句,他吻上了陶竹的唇。

陶竹一边回应他一边去扒他的衣服。

今晚是狠狠快乐的一晚。

翌日,两人醒的有些晚,他们起床时黎二山和黎夏已经将早饭做好了。

而且,庄家、孟家、徐瑛沈画、韩宁已经过来了。

黎荞所住的这个宅子,左边是徐瑛和沈画,往北边走个二十米便是庄家和孟家。

徐家人的房子是三进的,离的有点远,但也没超过百米。

今日他们要在韩家人的带领下去购置日常所需的物品,因此一帮人早早就来报道了。

陶竹有些害臊,昨晚闹的太晚了,现在其他人都到齐了,他和黎荞却是刚起床。

黎荞脸皮一向厚,他笑眯眯的招呼众人先坐。

沈画笑嘻嘻的跟着陶竹进了厨房:“竹哥,别急,慢慢吃,今天一天只是买东西,没其他事儿。”

“……嗯。”

陶竹端起碗,用吃饭来掩饰自己的不好意思。

黎荞陶竹黎二山黎夏四人速战速决,不到十分钟就吃完了早饭,这时徐家人也来了,不过只来了徐瑛的两个哥哥一个嫂子,于是一行人在韩宁的带领下前去购物。

城北有两条商业街,他们不必跑远,在附近就能将日常所需买齐。

现在是腊月初,会试在二月初,放榜是二月下旬,所以最起码要在京城待三个月。

当然,如果要参加殿试,那待的就更长了。

要住这么长时间,又不差钱,于是几家人把用惯了的各色物品都安排上了。

不过,书籍是重中之重,必须得买书。

平城,河西府府城,原河省首府,这三个地方的书籍数目加一起也比不上京城的十分之一。

所以黎荞只要看到书铺就会进去扫荡。

凡是他没看过的而且对他科举有用的,他全部买下。

徐瑛和庄文也是如此。

孟月财力不够,他一向是借黎荞、徐瑛、庄文的书籍看,他能干的活是找书,好节省大家伙儿的时间。

韩宁对黎荞佩服极了,这一路走来,黎荞的刻苦他全看在眼里,黎荞其实不用这么刻苦的,圣上的御笔匾额可以保他一世富裕。

但家中富裕还有如此追求,除了五体投地,韩宁真想不出其他的词儿。

他家里有不少书籍,是他读书时一本一本买回来的,去平城时他卖了祖产都没舍得卖掉那些书。

但此时,看黎荞逛街时依旧惦记着买书,他忍不住对黎荞道:“黎弟,我家有一屋子的书,你若是不嫌弃,改日可以登门去瞧瞧。”

“咦?都有哪些书?”黎荞立马问。

“除了科举考试所需的四书五经三史三传,还有不少杂书,都是我搜罗来的。”

韩宁随口说了几本书的名字。

黎荞眸子一下子就亮了起来,他需要杂书啊!

他那些无法对外人明说的种种奇异,他只能推到各种杂书上,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各种杂书了。

“那明日就登门拜访,韩兄,可不要嫌我们叨扰。”他笑着道。

“怎么会,我们一家都盼着你去呢。”韩宁也笑了起来。

因为要去韩家,所以黎荞和陶竹回去之后连夜做了些点心和鸭货,这一路走来,韩家对他们照顾颇多,亲手做的点心鸭货更显心诚。

庄家、徐瑛沈画、孟月、徐家人也都要去韩家做客,以感谢这一路上韩家的照拂。

所以,次日一大早,一帮人又在黎荞这边集合。

韩家距离他们租住的院子不远,一行人步行前往韩家。

韩家是一个三进的院子,不过带东西两个跨院,家底算是不错。

黎荞等人到时,韩家二十多口人,上到韩宁八十岁的老祖母,下到三岁的侄子,全都在门口等着。

黎荞:“……”

罪过罪过,这么冷的天,哪能让老人家和小孩子都站在门口吹风。

太夸张了。

但韩家人不觉得有什么,热情的将黎荞一行人迎到待客的花厅,端茶上点心,唯恐招待不周。

黎荞深感压力大。

好在韩宁明白黎荞的尴尬,很快便扶着他祖母回正院,他爹娘也一并走了,只留下他哥哥嫂嫂招待黎荞一行人。

很快,韩宁回到花厅,然后带黎荞陶竹去他的书房寻书。

这一寻就寻到了傍晚,黎荞找出了八十多本他之前没看过的书籍,他很高兴,今后再有解释不了的地方,他可以往这些杂书上推。

临走时,韩宁让人准备了十八背篓酸梨,其中十背篓是给黎荞的,余下的八背篓是给庄家、徐瑛沈画、孟家、徐家人的。

“中午那道汤圆梨汤我看你挺喜欢,这些梨子你带回去,什么时候想吃了,让竹哥儿做给你吃。”

“……这也太多了,我们吃不完。”

黎荞摇头。

“尽量吃,每日都做梨汤,变着花样做。”

“这是水果,不能当饭吃,韩兄,我和竹哥儿只要三背篓就成了,多了就要坏掉了。”

“搁我家也是坏掉,我家种了一整个山头的梨子,送完亲朋还余下不少,只靠着我家的人根本吃不完,你帮着消耗消耗。”

“吃不完可以拿出去卖呀。”

黎荞提议。

“这不是忙着卖烩菜嘛,没空去卖它们。”韩宁说着叹气。

提起这梨子,那他真的是想抹泪。

这梨子是七年前他大哥买的,据说是南边的新品种,和本地的秋梨比起来,不仅水分足甜度高,还耐储存。

京城这边包括暨北省不少人家都种了秋梨,这种秋梨甜度一般,有些酸,而且储存的时间短,不能放到腊月。

但他家目前种的这些酸梨,按照那南方商人的说法,不仅甜度高,而且耐储存,可以放到过年。

他大哥一听就心动了。

北方冬天时没什么新鲜水果,尤其是过年,这是最缺新鲜水果的时候,若是这种梨子可以放到过年,那他家能挣不少钱哇。

那南方商人为了让他大哥相信,特意拿了梨子出来给他大哥品尝,当时是腊月,那梨子黄澄澄的,而且甜度的确比本地的秋梨高,他大哥尝完之后立马将那南方商人手里的梨树苗全买下来了。

花了足足三千多两银子。

正好他家在京城外承包了一个小小山头,用来栽这批梨树是再好不过的了。

这批梨树苗栽上之后,的确在第三年就结果了。

但这果子比本地产的秋梨还酸,而且水分也不多,个头还小,唯一的优点是耐储存。

可这个耐储存只是和本地秋梨相比,并不能跟那南方商人说的一般可以存放到过年。

所以,他家种的酸梨没什么优点。

之前没做粉条生意时,他们家会打着时间差卖这些酸梨子,当其他秋梨下市时,他们家的酸梨就能卖出去了。

但因为这些梨子只能比本地秋梨多放半个月左右,所以这个时间差很短。

再加上这些酸梨子不能生吃,只能用来做梨汤,所以这些酸梨的价格升不上去,挣不了多少钱。

但总算是有得挣,而且他大哥不死心,觉得梨子发酸是因为梨树没适应京城的水土,让这些梨树再长几年说不定就能变甜了。

于是他家就留着这批梨树了。

现在他家冬日忙着做烩菜生意,腾不出人手去卖这些酸梨子,他们便送亲朋好友。

但送完之后还留下很多,按照前两年的经验,过了腊八之后这些梨子就会开始一点点的坏掉,现在黎荞不多吃些,那等待这些梨子的便是坏了扔掉。

“这批梨树开了我家干啥啥亏损的头,之前全家都恨得痒痒的,数次想要砍了,但现在有了粉条,我家里人懒得和它较劲了。”

“这种天气里能喝口梨汤也不错,你说是不是。”

说到最后,韩宁已经笑了起来,他是真的释然了。

反正现在家里生意好起来了,这些梨子此次也招待了黎荞,总算是没白栽它们。

“这样啊……”

黎荞了然,他也笑了起来:“既然这样,那我就收下这些梨子了,我一定帮韩兄多吃几个。”

“成!”韩宁闻言,笑得露出一口大白牙。

这酸梨子的确没白种。

韩家用牛车将这些酸梨子运送到黎荞几家,黎荞家有十背篓,余下几家都是两背篓。

“这些梨子放厨房吧?”陶竹拎起背篓,准备去厨房。

这梨子除了做梨汤,没其他用处。

“好。”黎荞也拎起一背篓酸梨朝着厨房走去。

将这些酸梨放到厨房,天色已经擦黑,冬日黑的晚,该做晚饭了。

中午是在韩家吃的,极其丰盛,而且今日没干什么活儿,所以黎荞四个人都不怎么饿。

于是晚饭就简单起来,红枣大米粥,葱油饼,再来个猪肉炒萝卜,一顿饭便齐活了。

吃过晚饭,黎荞回书房读书。

陶竹则是开始洗洗刷刷。

这一路上所用的被褥需要拆洗一下,还有大披风,也得洗一洗。

夫夫两人各自忙活到深夜,然后回房间睡觉。

翌日,早饭桌上,黎荞一边嚼着刚蒸出来的馒头一边对陶竹道:“竹哥儿,我之前看医书的时候,曾经看到一个名为秋梨膏的药方,说是能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最适合秋冬喝。”

“既然咱们有这么多梨子,那待会儿试着做秋梨膏吧?”

“嗯?”陶竹闻言睁大了眸子:“秋梨膏?”

“对的,不过具体是在哪本书上看的我有些记不清了,我昨晚在书房特意翻找了一下,但没找到。”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经把方子记下来了,待会儿咱们就试试。”

他的确翻医书找秋梨膏了。

但没找到。

既然没找到,那或许这个世界还没有秋梨膏。

但甭管有没有,先做出来再说,韩家的梨子虽然酸,但水分还凑合,可以拿来做秋梨膏。

“好。”陶竹没意见,这是小事,黎荞说什么他听什么。

不过,这也不算小事……若真做出来那个秋梨膏,那韩家的酸梨子就有用途了。

早饭之后,黎荞陶竹让黎二山黎夏把梨子洗一下,切成丝,他们夫夫则是出门找药铺买秋梨膏所需的罗汉果和川贝。

从药铺回来,梨子已经被切成丝了,黎荞找来一个陶罐,把梨丝和罗汉果、川贝、冰糖、红枣等都放入砂锅里煮。

梨子本身有不少水分,所以不需要放水,直接开煮。

接下来就是过滤和收汁。

步骤并不复杂,很简单,不到中午,一小碗秋梨膏便做好了。

“这就是秋梨膏?”看着碗里深褐色的膏状液体,陶竹、黎二山、黎夏都惊讶极了。

满满一陶罐梨子,结果就熬出来这么点东西?

“这应该是秋梨膏,我也是第一次做,不知道对不对,医书上说的是用温水冲服,咱们烧些热水试试看。”黎荞道。

秋梨膏自是没什么问题的,虽是第一次做,但很成功,陶竹黎二山黎夏吃了之后都夸好。

“这个好吃还方便,我每天早上从炕上醒来时喉咙都有些干,我可以在吃饭前冲一碗这个么?”

陶竹指着小碗里的秋梨膏问黎荞。

黎荞笑眯眯的点头:“当然可以。这里面的配方是可以修改的,我改一下,更适合你这情况。”

“好。”陶竹一双水眸亮晶晶的,他男人好厉害呀,竟然知道那么多方子!

“咱们再做些秋梨膏送去韩家,韩家今年的酸梨子不用坏掉了。”黎荞又道。

韩家待他不错,随手一帮,也算是感谢这一路的照顾。

“好!”陶竹点头。

于是今日没做旁的事,只做了秋梨膏,四个人一起动手,到晚上时,又做了三小碗秋梨膏出来。

把这些秋梨膏放入一个精巧的小陶罐里,第二天,黎荞陶竹带着秋梨膏去了韩家。

*

作者有话要说:

传说秋梨膏是唐朝时出现的,不过本文是架空,所以此前没有秋梨膏~

宝子们别较真哦,么么~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