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97章 黎荞只占一半剧情,发放棉衣 开学馆培训赤脚医生

独宠夫郎 不曾阿 4960 2023-12-21 20:00:51

其实这一场雪虽大, 但并没有达到灾祸的程度。

可天气就是冷,很冷。

像是黎荞,他若是不动用异能护体, 那他往年冬日都是里面穿件贴身小袄,外面再穿一件比较厚实的皮袄,最后再裹上披风,那就完事了。

到了户部,因为屋子里有炭盆, 将披风脱了,只穿着皮袄, 那足以过冬。

男人嘛, 身上火力旺。

但今年,这个装束竟是有点冷了。

他办公室小,他也不差钱, 自掏腰包多放了个炭盆, 但不穿披风也不动用异能,他有些扛不住如今的气温了。

他一个青壮年男子都抵御不了如今的低温, 更别说是老弱妇孺了,所以,哪怕前两年盛京雪灾时三皇子发过一次御寒的衣物, 那底层的贫苦百姓依旧是缺少过冬的衣物的。

比如说张老三。

他家在盛京不算最穷的, 虽然和人合租一个小院子, 但最起码有自己的小家,再加上现在有正式工作, 所以能混个饱饭, 家里也有一点积蓄。

但过冬的棉衣是大物件, 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始终舍不得添置新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

他是灰泥作坊的正式员工,还得了黎荞的许诺若是不想在灰泥作坊干了可以去黎家铺子,因此,还没入冬,他就和他夫郎商量着今年要给家里人都添一件新棉袄。

没办法,太冷了,若是不添棉衣,那肯定熬不过这个冬天。

张老三夫郎月哥儿很会过日子,虽然说要给家人添置棉衣,但他不打算买新棉布。

买些带瑕疵的棉布就成了,家里花钱的地方多,他把他和张老三的小儿子也送去了私塾读书,就跟刘三娃一般。

读了书,识了字,不跟他们夫夫似的是睁眼瞎,那去黎家铺子应聘时,肯定比不识字的要受重用。

可读书多费银子啊,哪怕张老三有固定收入,那也得精打细算。

所以买些带瑕疵的棉布就成了,这种带瑕疵的棉布,染坊、布庄都有卖的,价格比新棉布低一些。

只是,还没等月哥儿货比三家选出最实惠的棉布,天气嗖的一下子冷了。

张老三去上工,肯定得穿的足够暖,不然染了风寒就是又耽搁上工又得浪费银子买药。

于是这日张老三去上工时把月哥儿的棉袄给穿走了,月哥儿没了棉袄,只能待在炕上裹着棉被御寒。

可家里一堆事呢,他们大儿子张冲去药铺当学徒,小儿子去了私塾,这家里的活儿都落到了月哥儿身上。

他养了几十只鸡,一天三顿都得喂食,这些鸡已经养了一年了,他打算等过年时卖给黎家炸鸡铺,好换些钱过个好年。

可现在他没有棉袄,根本无法下炕。

这可不行。

想了想,月哥儿准备去隔壁借件棉袄,好去染坊将前两天看中但没买的瑕疵布料买回来,算了,不货比三家了,多花钱就多花钱吧。

月哥儿裹着被褥下了炕,刚出了屋子,院门就被推开了。

他闻声扭头一看,竟是张老三和刘福两人又回来了。

而且,两人手中各拿着一个大包裹。

“你们这是?”

月哥儿惊讶不已,眼睛直直看着张老三手里的大包裹:“当家的,你手里拿的什么?”

“棉衣!”

张老三喜滋滋的大声道:“我和福哥刚走到城门口,就看到一堆人围在城门口看告示,我们一打探,原来是善堂在发旧棉衣!家里穷的人都可以领!”

“我和福哥拔腿就往善堂跑,排了好一会儿队,真领着了。”

“你瞧瞧,这里面是两件棉袄,一个是缎子小袄,一个是棉袍,都是八成新的,可漂亮了。”

伴随着张老三此话,他手中的大包裹被打开,里面的缎面小袄和棉布做的棉袍露了出来。

月哥儿惊喜不已,抱紧身上的被褥,小跑着来到了张老三跟前。

而这时刘福已经急急的拿着他的包裹朝着他家走去:“月哥儿,我把我领的棉衣给你梅姐送去,你和你梅姐慢慢看,我和老三还得去做工,今日已经浪费半天了。”

“哎,好!”

月哥儿应了一声,眼睛放在那个黛蓝色缎面小袄上,有些移不开。

这小袄是对襟的,上面还绣着精美的暗纹,这种小袄若是放在布庄,那得三四两银子才能买到呢。

“月哥儿,这个小袄给你,这个棉袍改一改,可以给俩孩子各做一件小袄。”

张老三将两件棉衣塞到自家夫郎手里,脸上的笑容一直没下去。

“我和福哥原本还有些心虚,怕领不了,毕竟我俩都在灰泥作坊干活,可谁知陶副总管就在善堂门口站着,他一眼就瞧见了我们哥俩,然后特意挑了这两件棉衣。”

“呀,这是陶副总管亲自挑的啊?”

月哥儿震惊不已,捧着棉衣有些呆。

“可不是!他一直记着我呢,还记着咱们家的情况,给我棉衣时还说小冲有前途,让小冲好好干活好好学习。陶副总管人真好!”

张老三颇为感慨。

他这么一个小人物,而且他去灰泥作坊应聘也是一年半前的事儿了,可陶夫郎清楚记得他家的情况!

多好的官儿啊。

要不是怕给黎大人夫夫惹事,他真想在自家给黎大人夫夫供个长生牌位。

月哥儿这时回神了,但他还是惊的嘴巴大张,陶夫郎竟然连他家大儿子是干嘛的还记着。

就没见过这么好的官儿!

“等今天小冲回来,我一定把陶副总管的话告诉他!”他抱紧了怀中的棉衣,也挺直了脊背,双眼放光,对未来的日子满是憧憬。

黎大人夫夫记着他们!

这日子太有奔头了!

而此时,刘福从自家屋子里出来了,他婆娘田小梅也一并出来了。

田小梅也是又惊又喜的,叮嘱自家男人和张老三快些回作坊干活,干活时也别偷懒,不然对不起朝廷,对不起黎大人夫夫!

张老三和刘福正准备走,小院儿里第三户人家的夫郎湘哥儿出来了。

刚才月哥儿正是打算找他借件棉袄去染坊买布料。

湘哥儿男人在灰泥作坊开办前应聘上了大皇子赌坊的伙计,那会儿虽在试用期,但这份工作也稳定,因此湘哥儿男人便没去灰泥作坊应聘。

赌坊的伙计不仅工钱稳定,客人偶尔还会给点小费,而且赌坊里的点心日日都是新做的,当日卖不完的会分给赌坊的伙计。

湘哥儿男人在赌坊待了快两年,家境已经比张老三和刘福这两家要好一些了。

可这个好是有限的,真家境好的话,不会租住在这小小院子里,因此湘哥儿听到张老三的话,忍不住从屋子里出来了。

“三哥,这会儿还能去善堂领棉衣么?”湘哥儿一脸期盼的看着张老三。

“我和福哥回来时,善堂还在发棉衣,陶副总管说善堂的棉衣库存挺多,城中百姓家里穷的都能领,这个穷到底是多穷,陶副总管没说,但你可以去试试。陶副总管很和气。”

刘福仔细解答。

“好!”

湘哥儿高高兴兴的应了一声,很快就锁了门,直奔善堂而去。

与湘哥儿一样的人有很多,对于底层百姓而言,往年勉强够用的棉衣,今年扛不住冬日的严寒了。

他们舍不得花钱去置办新的,此时善堂发放棉衣,这一举止就是及时雨,是在给他们发保命药。

凡是领到棉衣的,都对黎荞陶竹和盛鸿感恩戴德,圣上要万寿无疆,黎大人也要一直升官啊!

善堂忙活了两日,终于将棉衣发放的差不多了。

陶竹此前握着大批底层百姓的资料,再加上盛鸿将盛京户籍资料给了他和孙大人,因此,此次发放的棉衣,绝大部分都是发给了真正需要这些棉衣的人。

至于小部分的因为贪便宜来领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善堂所收到的这两批捐助,都是来自于官僚、富人,这些人家的衣服被褥,大多是绫罗绸缎,甚至还有裘衣。

而且,这些东西都是七八成新的,有的甚至是九成新只穿过一次两次的。

这么好的衣服,若是直接发给底层百姓,那么绝对会有人来占这个便宜。

一件皮袄最起码值十两银子呢。

因此,陶竹和孙大人商议了一下,打算把能卖钱的都卖给布庄或者是普通百姓,换了银子之后,可以从布庄或者是普通百姓家中买一些棉布、棉花和旧棉衣。

这样的话,善堂能得到更多御寒的衣物能帮到更多的人,家境不错的人家也不会来占便宜。

但因为天气一下子就冷了,而善堂人手不足,是以陶竹只来得及将最贵重的那些棉衣被褥皮裘卖给布庄,余下的只能发给底层百姓。

因此,此次底层百姓得了一些上等布料所做的棉衣。

不过,真正贫苦的人家,会把这种棉衣卖掉,好多换一件棉布做的棉衣。

不管如何,此次陶竹是尽力了。

可即便如此,他目前能帮的只有城内的百姓。

城外还有不少百姓呢。

好在这场雪化了之后,太阳出来了。

陶竹赶紧在善堂、自家铺子门口、盛京城门口挂出了收购旧棉衣的木牌牌,同时将第一批衣物的去向公布了出来。

虽然盛鸿定的规矩是只要捐了那剩下的一切都无权过问,但陶竹自己不想引来质疑,所以在发放御寒衣物时,谁家领取了什么,他都让人写下来了。

现在第一波免费领取御寒衣物的活动结束,他便将这份名单贴了出来。

包括之前的捐赠名单,还有最贵重的那一批御寒衣物的去向也一并贴了出来。

谁若是想对账,尽管对,他不怕质疑。

陶竹将这两份单子贴在了善堂门口和盛京城门口,贴出来之后,当真有不少人去核对,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而且,圣上规定的是不准捐赠之人瞎质疑,但没说不让围观者出言呐。

这两份单子贴出去一周,天天都有人围在善堂门口、城门口核对。

但核对来核对去,谁都没挑出毛病。

这么一来,处在观望中的人,对善堂多了几分信任。

当陶竹忙着善堂的事儿时,黎荞则是又向盛鸿提出了第二个建议:开一个专门培训大夫的培训班。

上一次雪灾时,医馆爆满。

去年天冷,医馆也是爆满。

今年因为发放棉衣及时,目前没有人冻死,但换季嘛,再加上天冷稍不注意就能冻出病来,因此现在的医馆生意依旧很好。

医馆生意好,但大夫明显不够用,上一次雪灾时,七皇子甚至把自己的府医派出去支援医馆。

至于现在,现在城内二十多家医馆,每家每天门前都有病人在排队。

而且这还是盛京城内的状况,在盛京城外,像是三柳村,附近几个村子只有一个李大夫。

若一段时间内染病的百姓陡增,那医馆肯定应付不过来。

所以黎荞觉得可以开一个培训班,专门培养大夫。

一个学徒想成为能妙手回春的大夫,那或许要花费半生时间,但是,想成为可以应付日常常见病症的大夫,那几年时间足矣。

但花几年时间培训一批可以治疗头疼脑热的赤脚医生,这件事对于盛鸿而言有些没必要。

医馆又不是天天爆满,只是这两年情况特殊罢了,特意多培训一批大夫,这不是和现有的医馆、乡村大夫抢生意么?

黎荞只能尽力解释:“微臣是觉得有备无患。”

“要不,由微臣出银子办这事儿?等将来这些人出师了,微臣家中肯定要留两个。现在微臣家中孩子多,这些孩子有个什么不舒服,微臣家的人大半夜还得跑去请大夫,这太麻烦了,微臣要学着那些大户人家,在自家养几个大夫。”

“三柳村也要养几个大夫,三柳村的黎家人更多,而且平日里南来北往也有不少商贩,也需要大夫。”

“……那你折腾吧。”

盛鸿有些无语。

但只要不花国库的银子,黎爱卿随意。

这是小事儿。

他不在意。

得了盛鸿此话,黎荞立马就筹备上了。

他在城南平民区买了个大宅子,至于人手,征询过盛鸿,盛鸿让他随意,于是他就公开招聘。

凡是识字的,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甭管男、女、哥儿,都可以报名。

在学习期间,他黎荞包吃住。

每个月还给发一百文的月钱。

但是,学成之后,必须得先给黎家干五年活。

当然,这期间也是有工钱的,工钱按照市面价格给。

这个招聘广告贴出来后,立马在盛京引起了一波讨论,黎大人要培训一批大夫?

不过,当学徒的话,只有学徒乖乖听师父话的份,甚至说,得给师父塞银子尽力侍奉。

可到了黎大人这里,不仅包吃住,每个月还给月钱?

学成之后,还不用担心失业,可直接在黎家干活?

妈呀,天底下竟然还有这种好事!

报名,必须报名!

这可比去黎家铺子当伙计更容易接近黎大人啊!

若成了黎大人家的府医,那是要直接住在黎府的,这多近的距离啊!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可是接近黎大人最好的机会!

当天就有很多人报名,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且识字不限性别,在这个范围内,盛京有不少人。

黎荞从太医院讨了两位御医当夫子,他和这两位御医一起面试了三日,最终敲定了二百人。

这个人数不算小,因此他又找上了盛鸿,他想办一个专门教授医术的学馆。

学馆?

盛鸿不解。

“黎爱卿呐,你这是要搞大动作啊。”

“微臣也没想到报名的人竟有那么多,而且不少都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个个睁着大眼睛期盼的看着微臣,那小眼神让微臣难以拒绝。”

“所以微臣一不留神就收下了这么多人。不过,微臣已经为这些人想好了去处,出师之后可以让他们去善堂,您可以让这批人定期下乡义诊。”

黎荞先是做出为难的模样,然后又不慌不忙的给出了解决办法。

“义诊?”

盛鸿听见这两个字,顿时来了几分兴趣:“你自己花银子培养出来的人,你要放在善堂让这些人去义诊?”

“不管是培养这批人还是义诊,都花费不了多少银子。”

“微臣能攒下这小小家业,更多的是因为您给了微臣一个能安心挣家业的太平盛世,而且您平日里对微臣也多有庇护。您的恩德,微臣永记在心,为善堂花点银子,这是微臣心甘情愿的。”

黎荞眸子望着盛鸿,俊脸上布满发自内心的感激。

盛鸿听见此话,顿时浑身舒坦。

可不是。

百姓能安居乐业,他这个皇帝付出良多啊。

黎爱卿知道感恩,要回报他,很好。

而且,瞧瞧黎爱卿这崇敬、孺慕的眼神,他以个人魅力折服黎爱卿,让黎爱卿心甘情愿的为百姓付出,他这个皇帝做的挺成功的。

“那你就办一个学馆吧。”他大手一挥,高高兴兴的准了。

盛鸿准了,那事情就好办了。

十一月底的时候,学馆开了起来,就在城南,黎荞又买了三个宅子,两个用来给这批学生住宿,一个用来教学。

马上要腊月了,这一年又要过去了。

天气很冷,除了未入冬时下的那一场雪,这两个月来没下过雪。

瑞雪兆丰年,没有雪,那百姓就得自己灌溉田地了。

黎荞可以让人在自家庄子上多打水井,但他不好对盛鸿提建议。

他没有合理的理由。

他又不懂气象。

想要临时抱佛脚,那也得寻个说得过去的由头。

善堂那边,第一波发放棉衣活动结束之后,善堂步入了正轨。

每日前去善堂捐东西的、卖棉衣的人少了许多,陶竹不必日日都去善堂。

他得了空,还是会去接黎荞下班。

这日,他跟往常一般,又去接黎荞回家。

在内城门口等了片刻,黎荞和辛知一起出来了。

辛知和黎瑜安的进展挺好的,在外人看来处处不搭、天差地别的两人,竟是有不少话说。

黎瑜安到了三柳村之后,立马成为黎荞的童工,每日都要干活。

因为去三柳村的商贩多,所以黎瑜安哪怕天天待在家里做点心,日常也能见着不少人,听见不少事。

乡下的那些八卦,狗血,还一波三折,其实挺能勾起人的兴致的。

黎瑜安将这些年所听所见讲给辛知这位贵公子听,辛知听的津津有味。

任谁都没有想到,在这两人之间,竟是黎瑜安说的多,而辛知处在一个倾听的位置上。

对此,陶竹和黎荞都是满意的。

他们夫夫当初怕这两人身份差距大黎瑜安会自卑,会被辛知拿捏,可谁知竟是这样的发展。

于是他们夫夫看辛知的眼神和对辛知的态度都和善了许多。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