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69章 黎荞剧情少,江知县的抱负,修路 还是红薯

独宠夫郎 不曾阿 7200 2023-12-21 20:00:51

中午, 天空飘着小雨,雨丝随着小风四处飘摇,落在人身上, 凉的人不由自主的打冷颤。

这种天气最适合睡觉了,就算是不睡觉,那也不适合出门。

但望月楼这里挨肩擦背,人头攒动,热闹极了。

因为今日是粉条上新的日子, 时隔半年,望月楼终于又有粉条的菜色了。

望月楼早在三日前就在门口挂出了一个小木板, 为今日的粉条宣传造势。

是以, 不管是富人商贩,亦或者是普通百姓,今日都来了。

口袋里有钱的, 自然是捡着豪华版本的菜色点, 烩菜里面放大片大片的肉,酸辣粉里也放着山珍和肉。

口袋里没钱的, 吃的便是普通版本的。

普通版本的烩菜和酸辣粉里面虽然没有肉,但放足了油,汤上面飘着一层油花。

在这种小风嗖嗖雨丝扰人的天气里, 吃一碗热气腾腾滋味十足的烩菜、酸辣粉, 搭配着一个玉米饼子, 能吃的浑身冒汗舒舒坦坦,更关键的还能吃饱, 美!

所以, 望月楼对面的茶馆, 又被王掌柜租下了。

两家店铺的食客纷至沓来, 看的周围店铺的掌柜眼热不已。

但这是他们羡慕不来的,粉条实在是好吃了,连他们都忍不住去望月楼品尝了。

用筷子夹起粉条放入嘴巴里,轻轻一吸,粉条就全进入嘴巴里了,那个丝滑,太上瘾了。

更重要的是,粉条不仅有丝滑,还有绝味。

这教人怎么抗拒?

……

王掌柜今日虽然很忙很忙,但因为早就租了对面的茶馆,再加上自家的伙计、厨子够用,所以哪怕客人一波接着一波,也没闹出什么乱子。

至于那些拿货的商贩,他也早就安排好了。

不论大小商人,一律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拿货。

他为此特意制作了对牌,用这种法子防止出乱子。

这粉条生意是江知县亲自盯着的,外地来的商贩,哪怕是大商人,也不敢冲着他闹幺蛾子。

至于大商人会不会高价买排在前面的对牌,这就不在他的控制之内了,他只认对牌。

三柳村和朱家村的红薯作坊把粉条做好之后,先运送到县城他特意买的大院子里,然后商贩拿着对牌来取货。

整个过程很简单,还有衙役看守,所以他不必花费太多的心神。

每日他最需要操心的,便是他组建的运输队能不能准时把三柳村、朱家村这两个村子前一日做好的粉条运送到县城。

去年最开始时,粉条的日产量小,所以要么由三柳村的人主动把粉条送到望月楼,或者是他派人去三柳村拉货。

反正也花不了几个人力。

但后来随着粉条的增多,所花费的人力也增多,于是他便专门搞了一个运输队,由这个运输队专门运送粉条。

今年粉条的产量比起去年,那叫一个陡增,所以这个运输队也扩大了很多,足足有一百人。

这一百人都是他特意挑出来的青壮年,足够运送三柳村和朱家村每日所生产的粉条。

其实,若是按照这两个村子的粉条产量,他雇佣七八十个人就够了。

但是,因为路途远,一日只能送一趟,若碰见刮风下雨下雪的天气,那速度就会很慢。

怕路上出现什么状况,所以他特意多雇佣了二十来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他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保证每日的粉条供应。

黎荞以每斤四十文的价格把粉条卖给他,他以每斤四十二文的价格把粉条卖给众多商贩。

是的,每斤四十二文。

三柳村和朱家村一日大约能生产两万三千斤粉条,他每斤挣两文钱的话,就是四万六千个铜板,也就是四十六两银子。

扣除掉运输队的成本和四十文的成本,他一日差不多能得三十八两银子。

这个数字,他很满意。

更何况,这两万三千斤粉条,他并不都是以四十二文的价格卖出去的,他望月楼每日所需的粉条,都是用的这两万三千斤里的。

干粉条变成粉条菜式,那他挣的就多了。

所以,他现在只靠着粉条,一日所得的利润就超过从前望月楼好几日的利润。

他不是个贪心的人,对于望月楼的现状,他很满意。

因此,甭管外地来的商贩如何提高价格,他都受得住诱惑,黎荞把粉条给他,他若是漫天要价,可着劲儿的往他自己口袋里扒拉银子,那势必会让商贩们怨声载道。

三柳村和朱家村的人也会不满。

毕竟粉条都是这两个村子的人没日没夜起早贪黑做出来的,他只是把粉条运送到县城而已,其余什么活儿都没干,他若是挣的太多,那这两个村子的人肯定有意见。

因此,任凭外地商贩招式尽出,他都纹丝不动。

谁来都是四十二文一斤的价格。

谁来都得遵循先来后到的顺序。

做生意,要看长远嘛。

王掌柜这边的干粉条卖四十二文一斤的价格,县城红薯作坊的粉条,也是这个价格。

县城的红薯作坊,是江知县亲自盯着的。

他把粉条当做他升官的跳板,他力求把方方面面都做到完美,好给圣上呈上一份满分答卷。

再加上他今年打算把粉条当做贡品进献给圣上,所以,他采用了黎荞那一套卫生标准。

首先是淀粉,必须得干干净净,不允许有黑点、杂物等。

其次,工人们做粉条时,手必须洗干净了,指甲要剪的勤,指甲缝里也不允许有污垢,脑袋必须用棉布包裹起来,免得有头发掉落。

嘴巴也得戴上口罩,免得说话时有口水喷出。

而且这些工人还得定期洗澡。

谁要是不愿意遵守这些规定,那就麻溜滚蛋。

他还会定期抽检做好的粉条,不合格的,扣工钱。

在江知县这种高压之下,每个工人都严格遵守规定,免得被江知县踢回老家。

这份难得的工作可是老天爷眷顾才轮到他们的,若是不珍惜,那滚回家之后必然受到全家人的谴责。

县城这个红薯作坊,江知县从全县一百七十个村子中抽出了一万五千个青壮年。

说是作坊,其实是五个大庄子。

每个庄子里有三千人。

这一万五千人只专心做粉条,累死累活一日大约能做三十万斤,再加上三柳村和朱家村每日的两万三千斤粉条,那么需要花费三百天,才能把今年的红薯淀粉给消耗完。

这个数字,江知县并不满意。

三百天这怎么行。

这等于是一年了。

而在这一年当中,农人还得种庄稼呢。

每年的粮钱赋税是吏部考核官员最重要的项目,若是这项完不成,那他别说是升官了,能不降级就是万幸了。

但是,江知县现在没其他法子了。

以他目前的能力来说,管理五个大庄子,人数高达一万五千人,这实在是超出他能力了。

一万五千人,府城那边的驻军才这个人数呢。

他又不是将军,没领过兵打过仗,现在一上来就让他管理这么多人,哪怕之前做足了准备,他也有些手忙脚乱。

但是,困难代表着机遇。

若一直风平浪静,那怎么彰显出他的才能凸显出他的聪明呢?

现在县城红薯作坊的日产量是三十万斤,扣除掉各种成本之后,每斤的利润跟三柳村那边的差不多,再扣除掉黎荞的半成分成,那么一斤可得二十文钱。

三十万斤的盈利便是六百万钱,也就是六千两。

红薯作坊一日的纯利润是六千两!

若是平均分给一万五千个工人,那么每人可得四百文。

一人一日四百文,不是一个月四百文!

一日四百文,那么一个月就是十二两银子!

当然,因为他聘请了一些举人、秀才帮他管理作坊,而且给这些工人做饭、烧水等也需要不少人手,所以,哪怕这些工人自带粮食,那也有不少成本。

扣除掉这些成本,那么每个工人每日能得的工钱差不多有三百文。

但三百文也不少了,一个月就是九两银子!

农人一个月挣九两银子,不是一位农人,而是全县每个村子都有不少这样的农人!

别说是从前了,就是开天辟地以来也没这样的好事啊!

如果这不算富民,那什么叫富民?

这不算富民,那还有什么能称作是富民!

所以,哪怕现在每日都精疲力竭,但江知县雄心不改,圣上一贯的主张便是民富才能国安,这是他的机遇。

是他一辈子都很难碰到第二次的机遇。

若是这次他没有抓住,那余生他每日都得抽他自己耳刮子,就算是死了也不能瞑目。

他今年一定要给圣上交出一份满分答卷!

而且,除了想给圣上交满分答卷外,他也有他自己的抱负。

他做官并不只是为了让他家重回往日的荣耀,他也想施展他自己的抱负。

读了这么些年书,其实他的理念和圣上差不多,他对鱼肉百姓作威作福没什么兴趣,他想做的,是救民富民。

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变成在大盛享有盛名的富裕县,光是想一想他就爽死。

他想要那份成就感和满足感!

所以,现在不管有多大的压力,他都得扛住了,不然绝对会悔恨终生!

江知县在自我勉励自我打气之下,很快就稳住了,他又制定了新的计划:

扩大生产。

还得再建红薯作坊。

于是,在县城红薯作坊运行半个月后,他又召集全县的村长,准备从全县再抽出六千人。

这些年因为没有战乱,两任皇帝都英明神武,所以大盛的人口增加了许多。

再抽调六千人不是难事。

他要在开春前把今年的红薯淀粉消耗完,不能影响春耕。

拼命苦干三个月,为了将来三十年!

各村的村长听了江知县的计划,都来了精神,艾玛,他们村又有名额了!

这千载难逢的挣钱机会,求求老天爷让他们自家人抽中吧!

在一日三百文这个数字前,连庄丰收这样的小地主都不能淡定,更何况很多村长家并不是地主。

但是,抽签必须公平公正,人家江知县盯着呢。想进入红薯作坊,那得看天意。

唉,要是在三柳村就好了。

三柳村才不会用抽签来决定谁能进红薯作坊,在三柳村,甭管男女小哥儿,只要能做粉条的,都能进红薯作坊做粉条。

羡慕!

不行,不能只眼巴巴的羡慕,还得有实际行动。

他们得把自家的姑娘和小哥儿往三柳村嫁,黎荞不在他们村子,那他们就主动加入三柳村!

所以,一时间,三柳村那些未娶亲的人,行情比从前又好了不少。

当然,这一年来,三柳村那些未娶亲之人的行情一直都很好,但现在被粉条的利益一刺激,那行情就是好上加好。

特别是黎春桃和黎菽这些与黎荞关系近的,几乎日日都有人登门说亲。

而且,很多人不是求娶这两人,而是想要入赘。

只有进了三柳村,才能沾黎荞的光嘛!

对于这种情况,黎荞忙着读书,无法给与过多的关注,但他一直叮嘱黎春桃和黎菽,虽然遇见了渣男,但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男人。

再说了,现在她们自己手里有钱,若真再遇渣男,那就直接踹了,三条腿的□□不好找,但两条腿的男人多的是。

男人有钱了可以三妻四妾,女人有钱了,当然也可以换男人。

黎荞这种观点,初听惊世骇俗,但听的多了,甭管是黎春桃还是黎菽都淡定了。

这话有理,谁都挑不出错。

于是黎菽开始认真了,对上门说亲的人不再抗拒。

黎春桃也是,和黎菽比起来,给她说亲的都是年龄差不多或者是比她小一点的小伙子,合适的有很多。

她之前怕给黎荞惹麻烦,一个都没松口。

现在她也认真了,敢给黎荞惹麻烦,那她直接伸脚踹!

黎大山也对郑浅浅发动了更猛烈的攻势,他都追郑浅浅这么久了,可别他两位姑姑都成亲了,他还没能把浅哥儿娶回家呢。

黎荞家的日子,依旧风平浪静,没有卷入全县城的红薯大疯狂之中。

黎荞的主要任务是读书。

明年二月的县试,他打算下场试一试。

陶竹因为家中的银子而忐忑,这让他迫切的想要参加科举。

想要参加科举,肯定得看真题,他找上了庄文,庄文有每次考完都把真题记下来的习惯。

黎荞看了庄文历年的真题,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县试和院试的题目基本上都是从四书五经中出的。

为何如此?

这肯定还得问庄文。

很快,他从庄文那里得到了答案:

因为童生试是科举考试的入门考试,前两关的县试、府试不涉及到秀才的特权,而且为鼓励读书人,所以这两关的试卷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四书五经展开。

若是前两关都考三史三传,那很多人过不去县试、府试,这么一来,农家子愿意读书的怕是少之又少。毕竟光是买下三史三传就得花费不少银子。

总得给农家子一些甜头,一些希望,那农人才愿意全家供一个人读书。

听了庄文这话,黎荞只想抽从前的自己。

之前他以为县试、府试、院试考的范围是四书五经和三史三传,所以他就埋头苦读,没去研究真题。

早知道这样,他此前就不花费那么多时间去读三史了——三传与《春秋》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是要读的。

安逸果然让大脑懵逼,他早该研究真题的!

好在现在还不晚。

此时距离明年二月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他本就将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再好好巩固一下,那明年的县试应该有七八成的把握。

但自信归自信,他不能大意。

说起来,他认真读书的时间才一年,而其他人最少读了三四年,多的则是十几年几十年。

他从不认为他是天赋型选手,他走的都是刻苦的路子,和本土的读书人比试,他没有百分百的信心。

为此,他每日修炼的时间减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读书上。

庄文见黎荞明年二月真的要参加县试,便趁着黎荞去找他时,给黎荞推荐了一个人。

庄文自己每日要读书,还住在县城,不能日日解黎荞的疑惑,这其实很不好,有什么疑惑应该当场解开,不然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其他知识的融会贯通。

恰好庄文早就为三柳村寻好了私塾夫子,所以他就想让这人先去三柳村,对黎荞进行一对一的教学。

黎荞想了想,点了头。

庄文说的有道理,他现在的确需要私教。

庄文寻的这人名叫黄有名,今年四十七岁,如同庄文那般,也是考了三十年才考上秀才。

黄有名家境一般,再加上年纪大了考举人无望,所以便歇了科举的心思,专心养家。

黄有名科考经验丰富,但读的书不如庄文多,黄家家境不好,买不起很多杂书。

不过关于童生试,黄有名的知识储备并不在庄文之下,足够指导黎荞。

而且,黄有名为人谦和,性情温厚,此前也有教导黄家孩童的经验,所以庄文觉得此人很适合此时的黎荞。

于是,趁着庄文休沐,黎荞与他去了黄有名的村子。

一番交谈之后,黎荞很满意,于是黎荞当日就带着黄有名回了三柳村。

在前院收拾出一个房间,从此后,黎荞便有了一对一的私教。

有夫子和没夫子的确不一样,从前碰见不懂的地方,他只能先记下来,但这个知识点可能会影响对另一个知识点的理解。

于是这不懂的地方就越堆越多,学习进度不如预期。

现在有了私人指导,有什么不懂的,他当场询问,于是他的学习进度快了许多。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比去年来的要早。

趁着人们熟睡,鹅毛大雪簌簌落下,一下便是一整夜。

翌日,黎荞从睡梦中醒来,刚睁开眼,他就察觉到外面的亮度不对。

冬日天亮的晚,平日里这个点外面还是漆黑一片,可现在透过新糊的窗户纸,外面竟是有些亮堂堂的。

想到昨日阴沉沉的天气,他眉头皱了起来。

这是下雪了,而且,看这亮度便知雪不会小,绝对将天地都染白了。

瑞雪兆丰年,但眼下三柳村、朱家村的粉条日日都要往县城运送,这下了雪,运送粉条就困难了。

这般想着,他低头去看怀里人。

陶竹手脚并用的缠在他身上,脸埋在他颈窝里,他此时只能看到陶竹露在被褥外的一缕头发。

往日里陶竹虽也总是抱着他,但不会跟此时一般,整个人都缩在被窝里。

这种睡姿肯定会影响呼吸,他正犹豫着要不要抱着陶竹往枕头上挪挪,怀里人却是动了一下。

“竹哥儿?”黎荞轻轻唤了一声。

“嗯……”陶竹迷糊中透着一点点黏糊的声音传来,他如同往常那般,先是抱了黎荞一下,然后便打算伸一伸胳膊和腿。

一整晚都侧躺着,浑身都有些麻。

他右腿从黎荞的腿上放下,毫无防备的往身后的被窝里伸去。

冰凉的触感立马包裹住了他的右脚,冷的他浑身一哆嗦,右腿瞬间又搭在了黎荞的腿上。

黎荞被他这动作逗笑,低低沉沉的笑声传入他耳中,他不由抬手在黎荞腰间掐了一下。

“你怎么不拦着我?”

“我这不是没来得及嘛。”黎荞不笑了,还很配合的“嘶”了一声,仿佛被掐痛了。

陶竹见此,赶紧在他掐的地方轻轻拍了拍,然后身子往上拱了拱,钻出了被窝。

扑面而来的果然是寒气,瞧向窗户,他呀了一声:“下雪了。”

“可不是。”黎荞说着把被子往上扯了扯,又抱紧了他:“待会儿再起吧,大山来了之后肯定会烧热水,有热水咱们再起。”

陶竹闻言,视线从窗户上收回来看向黎荞。

室内只有微弱的光,但他和黎荞离的近,勉强能看清楚黎荞脸上的理直气壮。

他忍不住笑,去年下雪的时候,他们俩有时候不想起,是等黎大山黎春桃烧了热水才起。

不过,今年不一样:“黄老先生在呢。”

黎荞并未行拜师礼,所以他和黎荞称呼黄有名为黄老先生。

“他并不迂腐,不会说什么的。”黎荞说着将脸埋在陶竹的颈窝里。

感受到陶竹身上舒适的温热,他闭上了眸子。

起了就得为粉条的运输烦恼,不起就不用烦恼!

而且,这种天气最适合和爱人躺被窝里摆烂了,他不想起。

“那咱再躺一会儿。”陶竹拍了拍他,还调整了一下肩膀的姿势,好让他更舒服一些。

“竹哥儿真好,黎荞不能没有陶竹,就像是人不能没有粮食~”黎荞忍不住蹭了蹭陶竹的脖子。

痒痒的,陶竹忍不住笑:“说到粮食,咱早上吃什么?”

“嗯……肯定得喝热乎乎的汤。春桃昨晚发了面,今早上要蒸包子,粉条猪肉馅的包子再搭配着鸡蛋饼,齐活。”

黎春桃蒸的粉条包子很好吃,咬一口外皮,将里面的馅露出来,然后往馅里加陶竹做的辣椒油,那味道极其可口,他一口气吃十个都不腻。

“……要不咱们还是起来吧,帮春桃蒸包子去。”黎荞睁开了眸子,他迫不及待想吃到外皮暄软馅料香辣的包子了。

陶竹自然没有意见,美食可以驱散烦恼,吃一顿舒坦的,那什么事都不算事了!

于是,夫夫两人起床。

打开门,一股寒气被小风裹着使劲往屋子里冲,两个人不由缩了缩脖子,好冷!

再看院子里的雪,竟是有膝盖那么深。

黎荞不由皱了皱眉,今天的粉条不好往县城送啊。

前院里,黎大山已经来了。

很快黎春桃和黎菽也来了。

黎荞扫雪,陶竹他们几个则是做早饭。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

因为全村人都做粉条,所以今年的工人不用吃住在作坊,他们吃饭和睡觉都是回自己家。

做粉条其实很累,一点儿都不轻松,工人们做一天的粉条,回家之后都是精疲力竭,所以家务活都落在了老人和孩子身上。

但是没有人抱怨。

一日三百多文的工钱,若是家里的工人多,那一日就能挣二两银子,搁从前,做梦都不敢想这种好事。

现在现实比梦境还美,哪有空抱怨,那些老人和孩子只想这种日子能长长久久。

吃过早饭,天还没有亮,但红薯作坊已经开工了。

扫雪的活计落在了老人和小孩儿身上。

黎粮和王桂花也进了红薯作坊做粉条,做麦芽糖的活计落到了黎二山和黎小山身上,他们俩每次做的量只够供应黎荞的点心。

做麦芽糖不如做粉条赚钱,有那个功夫,当然是去做粉条。

黎二山和黎小山两人忙完家里的事,会来黎荞家做粉条。

黎荞家自然也要做粉条,去年准备不足,他家的粉条吃到夏天就没了。

今年可不能这样了,一定要做出足够的粉条。

黎二山和黎小山吃过早饭,先把自家的雪扫干净,留黎小兰看家,然后他们兄弟俩来了黎荞家。

再加上陶竹,今天黎荞家的红薯作坊也开工了。

但黎荞没有读书,他去找庄丰收,想组织人把路上的雪扫出来,不然的话,只靠着运输队那一百人,什么时候才能把粉条运送到县城。

庄丰收也正有此意,他招呼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儿去扫雪。

等庄丰收把人组织起来,天亮了,而运输队的人竟是来了。

原来,沿途村子里的人看到大雪,怕影响三柳村、朱家村粉条的运输,再加上他们村子里的人要来三柳村卖淀粉,于是就主动开始扫雪。

有这些村子扫雪,所以运输队一路走过来,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碍,很快就来到了三柳村。

黎荞:“……”

挺好的,他不用烦恼了。

不过,今日不是最难走的,最难走的是雪BY郁阎。化的时候,道路泥泞,难走程度跟下雨差不多。

修路这事儿,还是得向江知县提一提。

若江知县依旧不同意,那他可以让沿途几个村子捐点钱吧……这样这条路算是大家一起修的。

之前他没想过号召众人捐钱,是他觉得别人不一定愿意捐,既然这样,他何必做恶人从别人口袋里掏银子呢。

再加上他担心巨额银子会惹来红眼病,所以出于种种考虑,他就想着自己修这条路。

可看目前这情况,大家一起修路并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他不会号召众人捐款。

捐款这种事情全看自愿,以他现在的名望,他若是号召,别人不管情不情愿,都会捐一点出来。

这等于是逼捐了。

他不想把好事办成坏事,所以,还是先和江知县商议吧。

雪化之后,很快就到了江知县给黎荞分银子的日子。

因为县城红薯作坊的工人太多,所以那边的工钱不是日结,而是十日一结,不然每天光是发工钱就得耗费不少时间。

黎荞这边的分成,也是十日一结。

江知县本就有抱负要施展,再加上他准备交满分答卷,所以在工钱、分成这个敏感的问题上,他把账算得清清楚楚。

黎荞虽然只拿半成的分成,但红薯作坊一日的盈利就有六千两,十日是六万两,那么黎荞能得三千两。

当然,黎荞的分成也得扣除掉举人、秀才、厨子等人的工钱,不过和三千两比起来,这是小钱。

银子太多,不管铜钱还是银锭,都太惹眼,所以江知县给黎荞的是银票。

大盛的银票只有一百两这个面额的,所以,就算是银票,黎荞也得拿箱子装。

数完银票,清了前面十日的账,黎荞又和江知县说起修路的事。

江知县不同意他修平城到府城的官道,那他修三柳村到平城的路总行了吧。

江知县自然还是不同意,他安慰黎荞,莫怕,今年过年,圣上一定会知道黎荞这个名字。

黎荞见此,只能又一次歇了心思,他不可能把还黎粮银子时的那种磨嘴皮子用在江知县身上。

他本以为过年前这事办不成了,结果在腊月又一场大雪之后,庄丰收主动找他说起了修路的事儿。

*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睡了一觉,码字码的晚了,明天尽量早点……QAQ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