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91章 庆贺 得头悬梁锥刺股

独宠夫郎 不曾阿 5370 2023-12-21 20:00:51

黎荞观察同届考生的反应, 确认绝大多数人对他这个案首没有异议,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投机取巧的标签,可以从他身上摘下来了。

他真正的高兴起来, 当天和白柚黎大忠、徐瑛沈画、孟月等人去府城最大的酒楼庆贺。

和亲朋好友庆贺完了,他又邀请最近结识的一帮书生去酒楼庆贺,虽然他和这些人不是很亲近,但将来这都是他的同乡,请一顿饭对他而言不算什么。

庆贺完了, 他和陶竹拎着鸭货、点心前去拜访明知府。

上一次两人只拎了些茶叶,此次陶竹特意做了鸭货点心, 这是他们家的招牌, 送给明知府更显得心诚。

明知府比从前更为和蔼。

当日在考场上,明知府真的为黎荞捏了一把汗,他看黎荞写完却不交卷, 心里突突个不停, 觉得黎荞此次可能要栽。

可谁知道黎荞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惊喜!

不管是黎荞文章中提到的攒银子方式,还是运河修好之后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弊端, 都让他眼前一亮,忍不住拍案叫绝。

黎荞的脑子根本不像是一个只有二十一岁的农家子,这份聪慧, 前途无量。

不过, 八月就是乡试了, 时间紧,任务重, 他让黎荞不要骄傲, 更不要懈怠, 争取将大~三~元也收入囊中。

黎荞自是不会懈怠, 中了小三元,这是荣誉,也是压力,今后关注他的人会更多。

他得肚子里有货,不能飘。

拜访完明知府,黎荞陶竹两人又拎着鸭货和点心拜访了学政大人,河西府的学政大人姓邢,他瞧见黎荞和颜悦色,态度与明知府差不多。

而且,学政大人是个喜好美食的,不然当初也不会看了庄文的文章之后还特意召见了庄文。

此次黎荞陶竹拎着鸭货和点心登门拜访,学政大人很是高兴。

学政大人一高兴,便忍不住考校黎荞的功课。

黎荞:“……”

行叭。

反正他基本功扎实,随便考。

不过,从学政府出来之后,他还是下意识松了口气,即便基本功扎实,也没人愿意这样随时随地被考。

这种突击考试太可怕了,四书五经三史三传那么厚的书,谁能时时刻刻记着里面的每一句?

幸好他刚参加完院试,正是两辈子最为博学的时候,不然的话,很有可能答不出来。

回去后得更加用功,以他现在的名声,以后想考他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他可不能出丑。

不过,被学政大人考问也是有好处的,他答的好,学政大人便向他透露了一点乡试批卷时的潜规则。

大盛的地方行政区划是一省下面有很多府,省级行政部门所在的府称为首府。

首府等于是一省省会,乡试的考试地点在首府,所以,乡试的批卷人不再是各府的知府,而是由朝廷钦派的正副主考官。

正副主考官只有两人,人数太少,所以这两位主考官会从本省抽取几个学政协助他们批阅卷子。

邢学政之前曾被抽中过,因此知晓一点儿正副主考官批卷子时的侧重点。

不管是太上皇还是当今圣上,对于官员的任用很是谨慎,而秀才若是过了乡试,那便是举人。

举人即便是会试不中,那也有了选官做官的资格。

所以,虽然乡试的出题范围虽然依旧围绕着四书五经三史三传,但是,批卷人更希望考生答题时能旁征博引,提一些四书五经三史三传之外的书籍,尽可能的展现自己不是个只会纸上空谈的书呆子。

特别是当今圣上,为了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出题常常接地狱,所以,圣上钦派的主考官不喜书呆子,因此黎荞答题时一定要避开这个雷点。

邢学政的这一番话,对黎荞而言至关重要。

虽然此前黎荞已经猜出圣上出题接地狱的缘由,但现在邢学政这么一说,那等于是给出官方人证了。

邢学政建议黎荞多读一些四书五经三史三传之外的书籍,好扩大知识面。

邢学政都这么建议了,黎荞当然要照办,他和陶竹出了学政府,立马赶着牛车去书铺。

像是一些农书,医书,历法算术、地理志,游记等,只要是他没看过的,那就通通买下。

把府城的大小书铺扫了一遍,黎荞的书箱子里多了一百多本书。

这下子他也没心思游玩了,直接打道回村。

八月就是乡试,他除了基本的四书五经三史三传外还又多了一百多本书要看,接下来的几个月,他肯定要头悬梁锥刺股了。

徐瑛和孟月也打算参加八月的乡试,再加上他们俩还要去县学报道,所以他们没有在府城多停留,而是和黎荞一道回平城。

当这一行人离开府城时,府城--平城的官道基本上修好了,只剩下了几十里地。

这下子不用黎荞出银子了,江知县和明知府募捐的银子足够修这条路。

黎荞一行人走过未修的几十里地之后,踏上了平坦的大道。

牛车走在平坦的土坯砖路上,颠簸感几乎没有,黎荞便专心读书。

他新买的这一百多本书,他不需要全部背下,他只需要认真读一遍,增加知识储备就行。

当然,个别重点还是要记一下的。

黎荞这般刻苦,徐瑛和孟月也紧张起来了。

徐瑛和孟月并不觉得他们能过乡试,他们纯粹是去攒经验的,乡试三年一次,若是错过这次,那就得再等三年。

徐瑛身为年轻人,可没再等三年的耐心,他想要去见识一番。

孟月也想要去见识,孟家虽然穷,但这两年靠着红薯粉条也攒了点银子,足够孟月去首府体验一下乡试。

因为知道考不过,所以最近孟月和徐瑛都没再看书。

但此时看黎荞如此用功,他们俩松懈的神经又紧绷了起来。

太可怕了,黎荞比他们聪明就算了,竟然还比他们勤奋,这是要卷死他们啊。

这天中午,趁着在路边小饭馆吃饭时,徐瑛和孟月忍不住向黎荞表达了他们的钦佩。

不仅聪明,还努力,真是不给其他人活路。

黎荞听完,笑着摇头:“我不觉得我聪慧,真聪慧的话,我还这么努力干什么?”

徐瑛:“……”

孟月:“……”

这话似乎有一点点道理。

“真正聪明的,七八岁就能作诗,或者七步成诗,或者过目不忘,我有什么?我什么都没有,你们觉得我聪明,其实错了,我是因为有粉条,所以比你们多了一些体验。认真说来,我真的一点儿都不聪明。”

黎荞一点儿都不想背上聪慧的标签,当聪明人累死了,一不小心就崩人设。

他活了两辈子,走的都是努力的路子。

徐瑛:“……”

孟月:“……”

这话说的,他们一时间竟寻不出合适的话反驳。

难不成要说黎荞举的例子都是极端聪明之人,而黎荞虽是普通聪明但也比他们好太多?

苦笑一声,孟月道:“不管怎么说,黎兄,你的聪慧和刻苦都远超我和徐兄。”

“对,反正不管是聪慧还是努力,我和孟弟都比不上你。”徐瑛点头。

“那你们努力一下,聪慧这块无法提升,但努力程度,这由你们自己决定。”

“科举考试很多时候拼的不是聪慧,而是努力。”

“现在乡试未考你们就觉得自己过不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万一考过了呢?”

在黎荞看来,大盛的科举考试是有漏洞可以钻的。

他这个读了三年书的现代人都能钻这个漏洞,徐瑛和孟月也可以钻。

这个漏洞就是当今圣上想寻实干人才,最重策论文章。

若是圣上看重诗词,那他铁定完蛋。

圣上虽然喜欢书法,但也没把书法这一项列入科举中。

圣上最重策论文章。

所以这个漏洞太好钻了。

就像是孟月此次的文章,他去见明知府时,明知府说起了徐瑛和孟月的文章。

孟月是靠真情打动了明知府和邢学政,哪怕他的文章写的不如其他考生全面,但明知府和邢学政依旧把他列为一等。

至于徐瑛,徐瑛家里是经商的,在前朝末年混乱时期,家里打点官员时一交就是好大一笔银子。

大盛建立之后,吏治清明,但也有一些人情世故,黎荞之前去县衙买宅基地都要给县丞塞银子,更何况是徐家这样的商贾,徐家做生意时还是要拿银子打点各处,只不过银子比前朝时少了很多。

所以徐瑛也是知道很多黑暗面的,他写文章时也融入了他的真情。

此次徐瑛和孟月不仅考中秀才,还位列一等成为廪生,两个年轻人压过了读了十几年几十年书的童生,这说明两人钻漏洞成功了。

院试能成功,乡试为什么不可以?

这般想着,黎荞伸出手指为他们两人分析:“墨义和帖经是靠基本功,你们的基本功不差,和其他秀才没什么区别。”

“至于诗词,我都能合格,你们俩怕什么?”

“策论文章,此次的策论文章有些剑走偏锋,但你们俩答的很好。”

“所以你们不要松懈,如我一样再努力三个月,说不定还真能过乡试。”

徐瑛;“……”

孟月:“……”

好家伙,被黎荞这么一分析,乡试这个可怕的拦路虎瞬间成了小猫咪。

他们顿时生出他们也能轻松跨过的错觉呢!

黎荞看两人愣住,便又道:“若此次当做玩乐,只是去体验,那往后的三年中,你们确定你们不会后悔么?”

徐瑛:“……”

孟月:“……”

这话有些扎心。

谁敢保证说不后悔?

孟月握紧了拳头:“午饭后我就开始背书!”

徐瑛也咬了咬牙:“我也背!”

黎荞见此,满意的点头:“这就对了,努力了,那至少不遗憾不后悔。”

他对孟月和徐瑛的印象很好,虽不是亲密无间,但发展发展肯定能成为挚友。

当然,徐瑛还有待观察。

虽然此时徐瑛对沈画的态度一如从前,但之后怎样谁都不能保证。

不过,他不能为没发生的事在心里给徐瑛判刑,因此,他现在希望两人好好拼一把,万一又钻漏洞成功呢。

只是,邢学政提到的潜规则,他不能告诉两人……嗯,再看看吧,他要和这两人一起入县学读书,到时候他另想法子让两人多看些课外书。

很快,一行人吃了午饭,车队重新出发。

黎荞坐在车厢里继续看书,徐瑛和孟月也抓起书开始巩固基本功。

他们俩人虽然不如黎荞记忆力好,但他们自小便认真读书,刻苦了十余年,在基本功这一块,他们的确不怵其他秀才。

原本整个车队除了黎荞陶竹的牛车,其他人一路上都在说说笑笑,可现在三位读书人都开始读书,车队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白柚坐在马车上,和黎大忠说话时特意压低了声音,怕扰了三位读书人。

这一次的府城之行,白柚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他每日睡到自然醒,想出去逛街了,那就慢悠悠的出门逛街。

不想出去了,除了和黎大忠待在床上体验当夫郎的幸福之外,他和黎大忠也有不少事可做。

让他意外的是,他和黎大忠竟是有不少话可聊,哪怕不谈庄稼,他和黎大忠也有说不完的话。

他在亡夫家被前婆婆逼着练了一身的厨艺,黎大忠也会做饭,他们有时候会一起下厨。

他买了不少衣料首饰胭脂水粉,黎大忠很有耐心的看他打扮,视线跟沾了胶水一般黏在他身上,还时不时的给出意见。

甚至,黎大忠竟然主动要跟着他识字。

其实黎大忠年纪不大,只比他大一岁,今年二十五岁,这个年纪识字不算晚。

他认真教,黎大忠认真学,虽然经常教着教着就教到床上去了,但是,黎大忠肯为了他识字,这让他很开心。

可眼下,马上要回村子了。

距离平城越近,他脸上的笑容就越少。

唉……

沈画脸蛋上的笑容也慢慢减少。

他今年已经十七岁了,家里人想让他和徐瑛成婚。

但若是徐瑛此次过了乡试……

唉。

白柚的烦恼,陶竹帮不上忙,不过,沈画的烦恼还是有可能解决的,他把希望寄托在八月的乡试上。

乡试的地点在首府,参加考试的是整个原河省的秀才,希望到那时可以寻到比徐瑛更好或者是和徐瑛差不多的人。

黎荞一行人到平城是中午。

徐瑛沈画回沈家。

孟月回家。

黄有名父子也回家。

白柚和黎大忠直接回三柳村。

黎荞和陶竹则是直接去县衙拜访江知县。

江知县早就收到黎荞又中案首的消息,他对黎荞勉励了一番,希望黎荞尽快去县学报道。

八月的乡试是重头戏,现在就必须抓紧一切时间了。

黎荞也正有此意。

他和陶竹从县衙出来没走几步就见到了庄丰收。

县衙的衙役去三柳村报过喜了,庄丰收便干脆住到了县城,想第一时间见到黎荞和陶竹。

“走走走,回村回村,灶台垒起来了,大肥猪也准备好了,就等你们回村呢。”

庄丰收笑的合不拢嘴。

离家一个多月,此时瞧见庄丰收,黎荞也觉得亲切:“好,这次一定好好庆祝。”

前两次他拿案首时,因为还不是秀才,所以只是煮了大锅菜。

眼下他不仅是秀才,还中了小三元,必须好好庆贺。

“大家伙儿是这么想的,咱们庆贺两日,第一日只有咱们村的人,第二日则是请外村的,咱们摆流水宴。你和竹哥儿觉得怎么样?”

庄丰收笑呵呵的问。

“啊?还分开么?”黎荞有些惊讶:“我和竹哥儿想的是摆一日的流水宴,甭管是咱们村的还是外村的,都可以去吃。”

“那怎么行?咱们是咱们,外村的是外村的,得分开。”

庄丰收立马摇头:“乡亲们已经凑了银子,每家三两银子,我家多出了一点,凑够七百两,足够摆一日的流水宴。”

“……还凑了银子?”黎荞吃惊。

陶竹也睁大了眸子,村人还特意凑了银子啊?

“当然,你这次中了秀才,还是小三元,乡亲们都为你高兴。所以就想一起摆个流水宴,好让外村人同乐。”

庄丰收笑道。

三柳村的人也太想为黎荞做些什么了,太想太想了,黎荞此次中了秀才,很快就要去县学读书。

在县学读书的话,那得住到县城。

在县城待不了太久,黎荞七月就要出发去首府参加乡试。

乡试结束,那就已经是九月了,因为京城路远,所以黎荞回来待不了几日就得出发去京城。

黎荞这一去,还会回来么?

因此,眼下这个流水宴,竟是村人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了。所以,当衙役去村子里报喜之后,不少人立马找上了庄丰收,表示想凑银子为黎荞庆贺。

庄丰收也正有此意,他召集村人开了会,最终决定每家出三两银子。

黎荞本就是名人,日日都有外村人来看他家的御笔匾额,此次他中了秀才,来看热闹的外村人会更多。

村人凑的七百两银子肯定摆得起流水宴,可以让外村人吃一顿好的。

必须得让所有外村人知道,黎荞是他们三柳村的,他们能为黎荞做些什么!

当然,这种心思庄丰收不会告诉黎荞,免得黎荞心里有负担。

庄丰收的想法和王桂花一样,看黎荞平日里的行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良心知道感恩的人,村人根本不用担心他离开后再也不回来了。

再者,就算不回来,那黎荞也对得起村人了。

“盛情难却,那我听大家伙儿的。”

黎荞笑着应下。

银子都凑好了,那他就顺应大家伙儿的心意。

虽然庄丰收没有明说,但他被王桂花提过醒,此时哪里猜不出村人的心思。

他今后能做的便是常回来看看。

日久见人心。

赶着牛车,黎荞陶竹黎二山黎夏庄丰收几人很快就回到了三柳村。

因为白柚和黎大忠提前回来了,因此村人都得了信,此时都在村口等着,看黎荞回来了,他们口中的欢呼声顿时震天响。

黎荞和陶竹在众人的欢迎中进了村子,黎荞谢过村人的好意,并定下庆贺的具体时间,然后才回家。

已经是傍晚,但黎家众人都在。

和上次一样,黎荞和陶竹先是分礼物。

郑浅浅已经出了月子,他恢复的很好,面色红润,能蹦能跳,整个人很活泼。

看陶竹递给他一对金镯子,他喜的想要抱一抱陶竹。

黎荞眼疾手快,赶紧把陶竹拉到一旁,哪怕郑浅浅已经生了娃,但在黎荞看来,郑浅浅依旧是男生。

陶竹是他的。

只有他可以抱。

“那我抱黎大山好了!”郑浅浅嘿嘿一笑,冲过去抱住了正抱着孩子的黎大山。

黎大山也很高兴,让郑浅浅随便抱,不过,他口里又对黎荞喊道:“小叔,你快给小胖起个名!”

他口里的小胖,就是他和郑浅浅的孩子。

之前小胖刚生下来时,因为黎荞还未中秀才,所以他和郑浅浅决定等黎荞中了秀才再给小胖起名,这样小胖就能沾上他们小叔的喜气了。

盼啊盼啊,黎荞终于回来了,而且又是案首,这真是天大的喜气,得让小胖赶紧沾。

“已经想好了,就叫黎睿。睿,睿智。”黎荞笑眯眯的道。

黎大山和郑浅浅想让他们俩的孩子也考科举,既然这样,那这孩子睿智一些比较好。

这名字起的水平不高,但黎大山和郑浅浅都很高兴,王桂花黎粮也没意见。

于是,这个让黎荞升了辈分的胖娃娃就有了新名字:黎睿。

散了礼物,天已经黑了,一群人热热闹闹的吃了晚饭,然后黎荞和陶竹回后院休息。

奔波了这么久,终于又能躺自家的床了。

洗漱之后,黎荞和陶竹只觉得骨头缝里都透着疲累,黎荞是读书读累的,陶竹是一路赶路赶累的。

两人没做旁的,只浅浅接了个吻,便抱在一起睡了。

醒来时,阳光明媚,将室内照的亮堂堂的。

黎荞很喜欢这种亮堂,每次都会让他想到他穿越时睁开眼的那一刹那。

他抱着陶竹在床上打了个滚,对着陶竹又揉又捏又蹭的闹了一番,然后活力满满的起床。

他没有赖床,乡试在即,他一日都不能懈怠。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