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65章 改名字,周边村子一起致富 黎荞的解题思路

独宠夫郎 不曾阿 8272 2023-12-21 20:00:51

虽然看出了黎菽的决心, 但黎荞还是让她再好好考虑一下。

现在过年,人家衙门不开工,黎菽有考虑的时间。

送走了黎菽, 陶竹忍不住感慨,黎荞是好弟弟,但黎菽也是好姐姐。

付出是相互的。

老天爷是眷顾他的,他也有这般可以付出的人。

大年初二,按照习俗, 出嫁的女儿、夫郎要回娘家走亲戚,当然, 也可以走其他的亲戚。

当年原身的祖父祖母是逃难来到三柳村的, 黎母一家遭遇饥荒死的只剩黎母一个,所以黎荞现在既没有祖父那一辈的亲戚,也没有父母那一辈的亲戚, 他不用去走亲戚。

但陶竹身为出嫁的夫郎, 他是有娘家的。

他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拎上了五斤点心五斤猪肉, 和黎荞一起回了陶家。

现在陶树蹦跶不了了,陶老汉只能拄拐杖,他和陶家人有那么一点点和解了。

而且, 黎荞现在是读书人, 最重名声, 黎荞为乡亲们付出那么多,可不能被抓住这点小辫子。

陶竹打算的挺好, 但他和黎荞到了陶家, 迎接他们的是陶老汉的骂骂咧咧, 赖冬梅的卖惨和要钱, 陶老太的哭哭啼啼。

大过年的,陶竹懒得生气,拎着点心和猪肉便走。

陶老汉拄着拐杖要追,赖冬梅和陶老太也追,陶树反应慢,呆呆的坐在院子里,没动。

陶老汉、陶老太、赖冬梅自是没追上。

陶竹和黎荞回陶家,无数村人盯着呢,村人都知道陶家人的尿性,一直提防着。

眼下陶老汉、陶老太、赖冬梅要去拉扯陶竹、黎荞,立马有十多个村人冲了过来拦住他们。

“你说你们,想吃肉还对竹哥儿骂骂咧咧,这换谁不生气?”

“就是!没看刘翠一家子现在都老老实实的么?就你们特殊?!”

“不就仗着是竹哥儿的爹娘么?其实你们根本不配当竹哥儿的爹娘。你们不配吃肉!”

“还是竹哥儿孝顺呐,虽然不被爹娘当人使唤,但现在愿意拎肉回来,我就没见过这么孝顺的人!”

“我也没见过,竹哥儿是我见过的最孝顺最心善的人。”

……

黎荞听着这些话,连头发丝都是满意的。

若是搁从前,早就有红眼病骂陶竹不孝了。

但现在嘛,嘿嘿,其实陶竹就是很孝顺很善良,乡亲们没夸错!

夫夫两人回到家里时还不到九点钟,黎菽正坐在门口缝制衣服,宋招娣、宋小草俩孩子在跟着她学针线。

至于黎大山,他跟着王桂花去大河村了。

黎春桃倒是没去走亲戚,她家和周家那边彻底闹翻了。

但她不想待在自己家,过了年,她又长了一岁,十八岁在乡下是妥妥的大姑娘,怕被别人念叨,也怕被自家人念叨,所以她照常来了黎荞家。

黎荞没给她安排活计,她便拿出了用来记各村、各家各户给黎荞送谢礼的账本,她坐在前院堂屋门口,拿着树枝在地上练字。

倒不是她多热爱学习,她又不能考科举,她识字主要是为了帮黎荞的忙。

现在给黎荞送谢礼的人太多了,只靠着黎大山根本记不过来,所以她必须得识字。

“咋回来的这么早?”黎菽瞧见黎荞和陶竹拎着点心和猪肉回来了,忙放下针线筐,从小板凳上起身。

黎荞简单把情况说了一下,黎菽听的很生气,但毕竟是陶竹的爹娘,她也不好多说,只是道:“做人得知足啊。”

但凡陶家人肯对陶竹说句好话,以陶竹的善良,还不是分分钟就让陶家人吃香的喝辣的。

“三姐说的是。”黎荞点头,他摸了摸宋招娣宋小草的小脑袋,笑眯眯的道:“三姐,要不你带着招娣、小草出去玩玩吧,刚才我和竹哥儿回来时,瞧见了好几个货郎呢。”

这几个月来,三柳村的人比从前增多了不少,每日都有外村人过来。

有的是来卖红薯卖淀粉,有的则是想越过望月楼,直接找红薯作坊拿货。

人一多,货郎来的就勤快了。

现在过年,外嫁的媳妇、夫郎回娘家,小孩子手里也有压岁钱,周边村子的货郎更是来的勤快。

此时村子里没有小卖部,更没有超市,货郎的担子便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昨日大年初一,黎荞给黎家的小孩子都发了压岁钱,之前原身没见过宋招娣、宋小草姐弟俩,所以这一次黎荞就发了个大的,直接给了一贯钱。

而且他也明确告诉黎菽,俩孩子都大了,手里可以留个几文钱。

黎菽现在很多事都听他的,于是就给俩孩子各留了十文钱。

“现在都什么不缺,衣服吧,你给了新棉布,吃的吧,你做的点心比货郎的好。至于麦芽糖,大哥送来了几斤,随便吃,所以不用去找货郎。”

黎菽立马摇头。

这个回答在黎荞的意料之中,他直接蹲下身子问宋招娣宋小草:“你们想不想去找货郎买东西?”

“不想。”宋招娣立马摇了摇小脑袋:“舅舅,我要攒钱。”

“舅舅,我也要攒钱。”

宋小草小声开口。

“昨天的压岁钱你们已经攒下来了,现在你们手里的钱是可以随便花的。”

黎荞笑眯眯的劝。

“舅舅,那我可以不花么?”

宋招娣小手抓着衣角,有些紧张。

她这一次不想听她舅舅的话……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她现在八岁,在宋家跟她娘一样,什么活儿都做。

她早明白钱的重要性。

好不容易有了钱,她一点儿都不想花出去。

黎荞:“……”

将小家伙忐忑的模样看在眸中,他抬手捏了捏宋招娣带着冻疮和淤青的小脸蛋,轻轻点头:“当然可以。我既然把钱给了你们姐弟,那就由你们姐弟处置。”

“谢谢舅舅。”宋招娣闻言松了口气,小脸蛋上立马露出笑来。

她舅舅真好,允许她随意处置那十文钱!

像是想起了什么一般,她立马低头在针线筐里翻找,然后很快便拿出了一双手套。

手套和陶竹做的一样,大拇指和四指分开的那种。

她将手套递给黎荞,有些不好意思的道:“舅舅,这是我做的手套,你戴上看合不合适。我针线一般,不如竹舅舅做的好。”

“咦,竟然做了手套么?!”

黎荞惊讶,将手套接了过去。

因为宋招娣和宋小草手上都有冻疮,所以陶竹便把他做的手套给了姐弟俩,让姐弟俩抹了冻疮膏之后把小手放在手套里捂一捂,免得小手太凉。

但没想到宋招娣竟是比照着陶竹做的手套也做了一双出来。

陶竹蹲下身子,从黎荞手里接过了一只手套,仔细打量几眼,看针线细密,并不输给他自己,他忍不住夸道:“招娣真厉害,虽然年纪小,但和我做的一样好。”

黎荞这时也仔细打量完了,他把手套戴在手上,对着宋招娣晃了晃:“招娣真的太厉害了,我明天去县城,就戴着这个手套!”

他这几日没看到宋招娣在新房子这边动针线,那这双手套肯定是她在老房子那边点着油灯做的。

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坐在油灯前一针一线的缝制手套,那画面光是想一想就让他心疼的不得了。

宋招娣不知道黎荞这会儿是心疼多过高兴,她被两位舅舅夸奖,有些害羞,小脑袋低了下去。

旁边的宋小草见状,也伸出小手去翻针线筐,他也做了的,但他年纪小,做的慢,现在还没做好……

“哎呀,小草也做了么?”

黎荞瞧见他的动作,赶紧问。

“还、还没做好……是给竹舅舅的。”

宋小草停下了手,小脑袋垂着,有些沮丧。

宋招娣见此,心中一急,赶紧道:“舅舅,小草他是和我一起做的,原本打算一起给你的,但我刚才一高兴,就把这手套拿出来了……”

她脸蛋上满是后悔。

她舅舅会不会因此不喜欢小草了?

“没事没事儿,这是小事儿,你和小草都很厉害。”黎荞看宋招娣一脸仿佛闯了大祸似的不安,他赶紧出言安抚。

陶竹则是忙抬手揉了揉宋小草的小脑袋:“小草也给我做了呀。”

“小草真乖真厉害,但你年纪小,做的慢是正常的,我不着急,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给我。”

“没错,反正冬天还没过去,不急,小草你慢慢做,你竹舅舅肯定能用上的。”黎荞也去揉他的小脑袋。

当然,他也没错过宋招娣的小脑袋。

陶竹也笑着揉了揉宋招娣的小脑袋:“招娣别急,我们知道你是太高兴了。”

感受到两位舅舅的温柔,宋小草沮丧的心情好了不少,他抬起红扑扑的小脸蛋看向黎荞和陶竹,轻轻嗯了一声。

宋招娣提起来的心落回到肚子里,她两位舅舅真的好好啊。

黎荞捏了捏姐弟俩的小脸蛋,然后站起身对黎菽道:“三姐,招娣和小草都是咱们黎家的孩子,又乖巧又厉害,依我看,不如给他们改名改姓吧,现在的名字不好听,而且姓宋也不合适了。”

“啊?”黎菽没想到黎荞会说这话,先是愣了一下,随后狠狠点头:“你说的对,不管是姓还是名,都不合适了!”

这几日虽安顿下来,但日日都有不少事情,是以她没想过此事。

现在黎荞提起,她恨不得现在就给俩孩子换了姓名。

招娣?

呵。

小草?

呵呵。

都是狗屁!

“小荞,你是读书人,就由你给他们俩起新名字吧?”

“好。”黎荞当仁不让。

他也迫不及待的想给俩孩子换了姓名,因此他略一思索,便道:“两个孩子都是宁静乖巧的性子,犹如美玉一般,嗯……就叫黎瑜宁、黎瑜安吧。”

瑜,美玉,而且还有优点的意思,俩孩子身上的优点可太多了,用这个字很合适。

安宁,这代表他对俩孩子的祝福。

黎菽和陶竹听了黎荞的解释,又高兴又满意。

黎菽道:“这个名字好,黎瑜宁,黎瑜安,好听还吉祥。”

陶竹念了几遍这两个名字,笑着问姐弟俩:“瑜宁,瑜安,你们喜欢这名字么?”

姐弟俩其实还有些懵,他们要换名字啦?

不过,这俩个名字听上去好高级哦,比他们原本的招娣、小草好听太多了!

没有女孩子愿意顶着招娣的名字,也没有小哥儿把自己当小草,所以姐弟俩笑着点头。

他们喜欢!

“谢谢舅舅!”

“谢谢舅舅!”

两个小家伙仰着小脸向黎荞道谢。

“真乖。”黎荞看着他们开心的笑脸,忍不住也笑:“为了庆祝瑜宁瑜安有新名字,咱们中午吃顿热闹的。”

反正今天无事,他也不想读书,那不如来一个火锅吧!

自打穿越,他还没有吃过火锅。

说行动就行动,吃火锅少不了丸子,他当即拿出绑了长木棍的小背篓,准备去河边捉鱼。

陶竹自然也要去,他还喊上了黎瑜宁黎瑜安姐弟俩。

但四个人正要出门,朱村长来了。

大过年的,朱村长来拜访黎荞,手里拎了一只鸭子。

倒不是他抠门不想多拿东西,而是拿多了黎荞不收。

一眼看出黎荞是要捉鱼,朱村长便笑道:“一起一起,我找小黎只是说几句话,不是什么大事。”

这段时日以来,黎荞和朱村长接触增多,关系比他第一次去朱家村买田地时近了不少,所以此时黎荞应了下来。

几个人朝着河边走,黎荞便问朱村长找他是何事。

“这不是看三柳村家家户户都挣了不少钱,所以特意来找你,让你指条明路嘛。”

朱村长知道黎荞不喜废话,就开门见山:“小黎啊,我听说你们村的郑屠户做了一种叫腊肉的吃食,味道很不错。但郑家忙着做香肠,没空做这腊肉,所以我就想来问问你,能不能让我们朱家村的乡亲做腊肉。”

“分成和郑家的一样,你三我们七。”

“这个啊……”黎荞惊讶:“朱哥,不是我不想教你们做腊肉,是咱们平城的市场比较小,靠着腊肉挣不了多少钱。望月楼其实是有腊肉的,是王掌柜从府城那边买的。”

“我知道我知道。”朱村长立马点头:“我去望月楼询问过了,还特意点了一份腊肉炒白菜,那个腊肉不好吃,但听说郑家的很好吃,所以我就忍不住来找你了。”

朱村长说着有些不好意思:“大过年的来找你说这事儿,挺占你时间的。”

“但这不仅是我的主意,还是朱家村全村的主意,我们怕跑的慢了这商机被人占了,所以我就觍着脸来打扰你了。”

他要是不跑的快些,那这商机肯定会被人夺去,现在盯着黎荞的人太多了。

之前的玉米——望月楼生意火爆,连带着玉米菜式也卖的很好,所以,年前望月楼就把三柳村的玉米消耗完了。

当时他跑的快,因此现在望月楼用的是他们村的玉米。

还有红薯,他也是跑的快,所以三柳村的红薯消耗完了之后,便轮到了他们村。

他们村的红薯早早卖掉了,等庄丰收传授淀粉做法时,他们村的人就去镇子另外一边的村子帮人做淀粉。

当时距离过年没多远了,红薯快放不住了,所以还真有人雇佣他们村的人。

当然,工钱很低。

但是一日挣两三个铜板总比没有强。

经过玉米和红薯这两样吃食,现在他们村的人时刻盯着三柳村这边的动静,这不,他们很快就发现腊肉的商机了。

“朱哥你说这话就客气了,没打扰到我,我今天没其他事。不过朱哥你说的对,郑叔做的腊肉的确好吃。”

“既然朱家村的村人想做腊肉生意,那就做吧。先养猪,猪肉可以做成腊肉,猪小肠可以卖给郑叔。”

赵掌柜依旧垄断了县城的猪小肠,靠着这种垄断,靠着大量的尝试,现在醉仙居做的烤肠不再是像饺子馅。

当然,味道和望月楼的依旧有差距,所以望月楼的烤肠生意不受影响。

但郑屠户因为买不到足够的猪小肠,每日的香肠产量上不去,因此只能做猪肉丸子。

做猪肉丸子太累了,不如做烤肠省力。

而且郑家今年没种多少红薯,郑家人为了做自家的生意,也没去红薯作坊干活。

所以,这个冬天,郑家挣的银子不算多。

现在朱家村有意养猪,那就养吧。

这样的话,不仅朱家村的人能挣钱,郑家也能受益。

当然了,少不了他的分成。

得了黎荞此话,朱村长很高兴,响亮的应了一声。

太好了!

不过,他摸摸脑袋,有些不好意思的又道:“小黎啊,你卤的那个鸭杂也挺好吃的,要不然我们村也顺带养点鸭子?”

之前他去黎荞家撞见过黎荞在吃卤鸭杂,黎荞给他盛了一碗,可太好吃了,他至今忘不掉那个味儿!

“……朱哥,你们养了猪之后哪有精力养鸭子。”

黎荞有些哭笑不得。

朱村长为了致富,可真是拼啊。

“顺手养几只,不多养。三柳村的乡亲们在你的带领下咣咣咣挣大钱,我们朱家村跟在后边颠颠挣小钱,积少成多嘛。”

朱村长嘿嘿笑着解释。

几文钱也是钱呐。

对于农人而言,能挣钱的路子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农忙时期是没空,农闲时期是不知道去哪儿找活儿干。

现在有黎荞这棵摇钱树在,那他们村子必须得抓牢咯。

“朱哥说的对。既然大家伙儿想养,那就养吧,不管是鸭子还是鸭蛋,到时候都可以卖给我。”

黎荞瞧着朱村长质朴中带着几分讨好的笑,便点了头。

人家一个村长,而且年纪也比他大不少,为了村子里的人一直讨好他这个尚是布衣的后生,这么好的村长,他无法拒绝。

得了黎荞的准话,朱村长高兴坏了,又是养猪又是养鸭的,明年他们村的生活条件也能上一个台阶!

正事儿办完,他没多打扰黎荞,不过,临走之前,他提起了他们村子那十亩特等田。

以黎荞如今的财力,应该能买下来了。

现在买下来,等土地化冻之后就可以种庄稼了。

黎荞应下,他正有此意,这个腊月粉条突然发力,带给他不少小钱钱,现在他手里的银子的确能买下那十亩田地。

按照他的打算,等过了年县衙开工,他就去买地。

送走朱村长,黎荞陶竹带着黎瑜宁黎瑜安很快就捉了一背篓的鱼。

直接在河边宰杀了,回家之后可以直接做鱼丸。

于是,这天中午,黎家吃到了美味的火锅。

每个人都赞不绝口,这滋味好好啊。

下午,黎粮一家子来了。

今天黎粮他们一家都去大河村走亲戚了,他们在大河村受到了大河村村民的热烈欢迎。

而且,午饭时,大河村的村长去王家当陪客,这可把黎粮给骄傲坏了,都是靠着小荞啊!

“小荞,大山在饭桌上看到有道炖鸭子,便说鸭子最好吃的吃法是卤着吃。于是话题就转到你做的鸭脖鸭肠这些东西上了,大山他舅舅想养鸭子,特意让我过来问问你这事儿成不成。”

“啊?”

黎荞愣了一下,这么多人想养鸭子么?

“他打算养多少?”

“这得看你,他养的鸭子,肯定是要卖给你的。”

“不要养太多,万一生了病,那就赔死了。可以顺带养猪,但也不要养太多。”

黎荞想了想,这般说道。

所谓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在他上辈子时都有风险,更何况是在药物不足、交通不发达的古代。

他不建议农人搞大规模的养殖。

但每家每户养几头猪、二三十只鸡鸭还是可以的。

若是附近的村子都养这个数目,那就可以撑起他的鸭货生意,也能让郑家的生意发展壮大。

至于农人自身,靠着这些也能挣点小钱钱。

他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跟粉条这般,让周边村子一下子也能挣几十两银子。

就如同朱村长说的,积少成多嘛。

黎粮得了黎荞这话,第二日又去了大河村,把黎荞的原话告诉给黎大山的舅舅。

当然,也有大河村的村长。

虽然昨日大河村的村长没有明说,但看他的神色,若是能挣钱,那也是想养鸭的。

当黎粮去大河村时,黎荞则是和陶竹去了县城。

今天是阴天,还吹着小风,所以两人如同上次那般将全身都包裹的严严实实。

两人去县城也没什么正经事,主要是为了玩儿。

顺带买些书籍和笔墨纸砚。

之前两个人准备年前再去一趟县城的,结果年前太忙,两人走不开,所以今日算是补上。

县城里很热闹。

比往年热闹。

因为今年多了些商贩和从府城、周边县城而来的人。

商贩的嗅觉一向是灵敏的,现在平城多了很多新鲜吃食,商贩便来了。

很多商贩想绕过望月楼找三柳村拿货。

但黎荞要读书,根本不见这些人,再加上他和王掌柜一向合作愉快,于是这些商贩只能回来找王掌柜。

至于那些从外地来的客人,现在平城的粉条和点心已经小有名气了,慕名而来的人有不少。

所以,这个新年王掌柜痛并快乐着。

痛的是太忙了。

快乐是挣了太多钱了。

黎荞、陶竹两人去了望月楼一趟。

为方便其他镇子的人卖淀粉,之前黎荞拜托王掌柜负责此事。

王掌柜在县城里租了院子,专门用来存放淀粉。

三柳村这边需要用到淀粉了,便去县城拉货。

过了年之后,还存有红薯的人家变得很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淀粉涨价了。

之前三柳村是以十五文钱一斤的价格购买的淀粉,现在一些村子想以十八文、甚至是二十文的价格卖淀粉,王掌柜便希望他能去县城看看。

他看看有什么用呢。

人家想多挣些钱,而三柳村需要用到淀粉,所以他今日过来只是传话的。

庄丰收针对此事又搞了个投票,这一次,所有人都愿意买高价淀粉。

粉条太挣钱了,村人少挣几文总比不挣强。

谁知道今年冬天是什么情况呢,所以,先干完去年这一票再说,只要有人卖给他们淀粉,价格不是特别离谱,那就买!

黎荞把全村的决定告诉给王掌柜,然后又拜托给王掌柜一件事,若无意外,今年黎荞就可以去私塾读书了。

黎荞想在县城买一个小院子,他托王掌柜留意一下有没有人卖房子。

他不会和陶竹分开,所以房子要大,能让陶竹做点心。

在县城玩了大半天,夫夫两人回村。

两人都挺高兴,特别是陶竹,这种体验对他而言是第一次,过年竟是可以去县城玩,他现在真的一点儿都不怕住在县城了,他对县城的热闹繁华,感兴趣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新年很快过去,初七这日,黎荞带着黎菽娘仨,和庄丰收、朱村长一起去了县城。

黎菽想法不改,非得让黎荞把生意挂在她名下,黎荞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便同意了。

之所以还带着黎瑜宁黎瑜安姐弟俩,是因为黎荞要给他们上户籍。

在大盛,每三年进行一次人口统计,之前黎菽的户籍从三柳村的户籍册子上抹掉了,现在得加上。

这需要庄丰收这个村长当证人。

另外,黎荞还打算把朱家村的十亩特等田买下,这需要朱村长陪同。

上一次黎荞买宅基地时,给县丞塞了钱。

但这一次,他刚把钱袋子拿出来,县丞大人就微笑着摆手了。

身为江知县的副手,县丞自是知道黎荞的。

江知县不调任,还挺看重黎荞这个年轻人,县丞自是不挣黎荞这份外快了。

于是,今日的行事特别顺利,不到一刻钟就办好了。

从县衙出来时,黎荞多了一张十亩的田契。

黎菽的户籍出现在三柳村的户籍册上,她是一家之主,而且在她的名下,还登记有黎家粉条、黎家点心铺这两门生意。

办妥了此事,黎菽终于松了口气。

她在她小弟这里,终于发挥切切实实的作用了。从今往后就由她盯着她小弟的生意了!

有了这层关系,黎荞便让黎菽也开始做点心,过了年,他家的点心生意又要营业了。

家里多了十亩地,最高兴的就是陶竹了。

这一次的田契上写的是他和黎荞的名字,两名字并列在一起可真好看,他每日都要看几遍。

有了田地,那就要耕种,之前错过了冬小麦,但现在可以种春小麦。

小麦太贵,而现在他家吃饭的人多,他只想种小麦。

陶竹这点想法,黎荞自然安排。

他没有雇人,而是交给了朱家村。

朱家村的人每个月都要给他干五天活,才十亩地而已,五天之内绝对能种完。

于是,元宵节之后,气温升高,朱家村的人花费几日功夫,把黎荞家的十亩特等田全种上了小麦。

朱家村现在把黎荞当财神爷,不需要黎荞和陶竹当监工,他们干活又快又好。

元宵节之后,春回大地,寒冷被太阳驱走,田地里的冬小麦迎着春日的风轻轻摇晃着嫩苗。

冬闲过去,田地里有活儿可干了——

灌溉。

春日雨水少,而此时的灌溉全靠人工,速度慢,再加上农人种的小麦多,所以按照村人的习惯,都是提前几日便开始灌溉。

于是,庄文今日所写的文章便是围绕着旱灾。

私塾已经开学了,但他请了假,这个腊月他通过和黎荞探讨学问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觉得他在黎荞这里的收获比在私塾大,所以他就请了几日假。

“文哥,你这文章写的虽好,但没有新意。”

书房里,黎荞看完了庄文的文章,点评很犀利:“你给出的法子,都是朝廷所用的,你没有自己的创新。”

“这……”

庄文不由捋了下胡须,皱眉,一脸苦恼:“除了常见的手段,还能有什么新法子。”

“像是那篇雪灾文章时我所说的,想要真的解决这些灾祸,不仅要有朝廷惯有的手段,还要有钱。没钱拿什么救灾?”

黎荞说着指向纸张上所写的挖河打井这几个字:“只有足够的钱,才可以打足够的井,造足够的水利设施,实在不行,还可以从外地购粮。”

“不让百姓在旱灾中饿肚子,不让百姓有造反的机会,那才是彻底解决旱灾了。”

黎荞把圣上的小作文背的滚瓜烂熟,结合江知县对他带乡亲们挣钱的夸奖,再加上这接地狱的策论题,他的解题思路只有一个:

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安抚百姓,能给百姓一条生路而不是让百姓走投无路。

想真的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拿所有人都知道的那几种救灾手段纸上谈兵,那就需要钱。

有钱,平日里可以储备粮食和物资。

有钱,可以修很多水利设施、基础设施。

只要有钱,那能解决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事儿。

所以,庄文这篇策论文章写的虽好,但很多考生都能写出来,这么一来,庄文还是得落榜。

庄文听罢这话,一张脸立马皱成了苦瓜,他觉得这话非常有理。

但他挣不来钱啊。

“老弟啊,瞧瞧咱村如今的状况,再看看周边村子撸起袖子要大干一场的劲头,我是真羡慕你。”

因为淀粉减少,再加上田地里有活儿,所以红薯作坊是三日开一次工。

但因为挣到钱了,前路有奔头了,所以现在三柳村的人走路带风,满脸红光。

这种精神面貌,是黎荞撑起来的。

至于外村的。

最开始是朱家村和黎大山舅舅家养鸭子和猪,结果如今不到一个月,附近几个村子大河村、小岗村等,全都开始养鸭子养猪。

当然,他们每家每户养的不多,因为黎荞不让多养,说会生病到时候所有养殖户都完蛋。

但因为日子有奔头,所以附近几个村子的村人也是干劲十足。

这种精神面貌,也是黎荞撑起来的。

但他撑不起来啊!

他不会做点心。

更想不出粉条这种天才做法。

他怎么让人致富?

黎荞看着庄文苦恼的模样,想要开口安慰,如今的策论题都是给出具体的地名,大盛虽然幅员辽阔,但可以简单分为靠山、靠水、平原这三种地区。

他已经列出了每个地区可以操作的挣钱措施,就算是不能带动一地百姓致富,也能让当地官府挣点小钱。

庄文的水平代表了绝大多数考生的水平,所以,庄文只要有一点点的创新,那就赢了。

庄文考秀才是在和其他考生赛跑,他不需要给出太绝妙的文章,他只需要超过其他考生就成了。

但这时,书房外面传来陶竹的声音。

“黎荞,我做了五谷豆浆,你和文哥要喝么?”

“喝!”黎荞立马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陶竹端着一个托盘推开门走了进来,托盘里放着的是刚做好的五谷豆浆。

玉米汁虽然好喝,但若是连着喝,那也是会腻的,而且陶竹对孩子的事上了心。

这种上心不是说他迫切的想要怀孕,他不想立马就怀孕,但他想做好怀孕的前期措施。

他觉得他之所以这么久没怀上,是之前在陶家时亏了身子。

于是他就想补身子。

对于陶竹的这种想法,黎荞自然是支持的,他也不知道陶竹为什么还没怀孕,但补身子总是没错的。

平城这边没有奶牛,不喝牛奶,他便想到了豆浆。

只是豆浆的话,有些单调,他便做了五谷豆浆。

“今日的五谷豆浆是拿大米、玉米、黄豆、花生、芝麻做的,里面还放了一点点糖。文哥,你和黎荞快尝尝。”

陶竹说着将托盘放到书桌上。

他已经喝了一碗了,可好喝了。

“辛苦竹哥儿了,谢谢竹哥儿。”黎荞端起一碗递给庄文,笑眯眯的道谢。

陶竹闻言,轻轻笑了一下,与他对视几秒,然后便转身出去了。

黎荞一直等陶竹关上书房的门,这才收回视线。

庄文啧了一声,佩服,都成亲这么久了,竟还这么腻乎。

他这般想着,正要端起碗品尝,黎荞却是道:“文哥,很多地方应该没有这种五谷豆浆,靠着卖这个,也能挣点小钱钱吧。”

“啊?”

庄文一脸懵逼的抬头。

他视线在黎荞脸上和碗里的豆浆来回转换,还能这样?

“文哥,你只要胜过其他考生一点点,那你就赢了。”

黎荞又道。

*

作者有话要说:

我原本的打算是陶竹真的到了23岁之后再怀孕,不知道各位宝子怎么看呢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