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75章

炮灰他只想读书[科举] 春江阔 3527 2023-12-31 09:10:31

考完第三场出了考院, 宁颂是被韩管家接回去的。

到了凌府,宁颂二话不说,先洗了一个澡, 睡得昏天黑地。

不知道睡了多久, 醒来时, 天色已经暗了, 他睁着眼发了一会儿呆,才意识到自己是考完了乡试。

九天六夜的考试之行结束了。

虽然是到了凌府, 但凌府的主人并不在家。

先前凌恒淌了乡试的一滩浑水, 忙完之后, 又赶回了府衙处理未结束的工作, 到了现在仍然没有回家。

“少爷说了, 让您好好休息, 注意身体。”

于是,宁颂就卸下了压力, 懒洋洋地在凌府里待了两日。

这两日, 宁淼与宁木两个人紧紧地跟着他,一步也不肯离开。

“他们知道什么了?”

第一场结束,虽然大夫们确认了致使考生们上吐下泻的原因不是疫病,可宁颂到底是近距离接触了致病的环境, 因此回家之后专门将自己与两个小朋友隔离。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 导致了宁淼与宁木的不安。

宁颂猜测到了原因,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专门抽出时间来陪两个小朋友出门——

来了临州府之后,他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带着他们出去玩过。

好在小孩子们的忘性很大, 起初还在担心宁颂的身体,等出门玩儿两日之后, 什么都忘记了。

在短暂的假期之后,宁颂继续将小朋友寄存在凌府,自己回了白鹿书院。

之前放假是为了让他们休息,休息结束之后,也需要与师长们交待一番关于乡试的结果。

“你考的怎么样?”

但凡是考试,都离不开最后的结果。尤其是在成绩没有最终出现之前,都免不了内心的煎熬。

宁颂回到书院,听到的就是这样的询问。

“……这怎么好说?”

又不是在现代,所有题目都有着客观的标准,只要对一对答案,就能得出最后的分数来。

“这不是焦虑吗?”

苏期与宁颂待久了,也学会了一些现代人独有的口头禅。

宁颂早上从临州府城赶到白鹿书院,下午才是正式的与夫子见面的时间。

等到了下午,学子们来了一多半儿。

“还有的人呢?”

宁颂问出这句话,就收到了苏期一个莫名的眼神;“你说呢?”

既然考完试不来书院,那当然是因为没考好。再考虑第一场考试中出的意外,应当还有一部分弃考。

“怎么会?”

关于乡试的准备工作上,宁颂没有藏私,无论是需要准备的东西,还是需要注意的事项,他都写了一份攻略。

只要是按照攻略准备东西,大概率能够逃过这次疾病的威胁。

“……那当然是有人自作主张咯。”

说罢,有人目光躲闪。

宁颂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攻略只有一部分人放在心上,另一部分人,或是有自己的想法,或是觉得攻略不合理,没有采纳。

“这倒也没什么。”

先前做攻略,告诉同窗们需要准备些什么,说到底也只是尽了作为管理庶务的义务罢了。

他给出建议旁人听与不听,都与他无关。

毕竟,所有结果都得自己承受罢了。

参加乡试的学子们没有到齐,夫子们扫了一眼就知道了大概。他们都是有着多年教龄的人,不必想也知道发生了什么。

不去管今日不在场的学子,书院院长先是鼓励了学子们一番,然后又提供了笔墨,让他们默写自己的卷子。

“答得不尽如人意也没关系,毕竟此次只是恩科而已。”

两年之后,还有正科呢。

在乡试考试之前,夫子们极尽鼓励之语,恨不得将这一回恩科描述成千年难遇的机会。

考完之后,画风全都变了。

毕竟,没有人想要这些学子们因为一次失败而躺倒。

等学子们将文章默写出来,交上去,之后便是一个一个地被叫出去与夫子谈话。

宁颂的文章虽然交的早,但没有第一个被叫出去,而是坐在位置上等待。

“怎么样?”

苏期好奇地问一个被率先被叫出去的学子。

“……还好吧?”学子与夫子们交流了一番,但似乎并没有获得什么有效信息,回来的时候整个人还是懵的。

“就说了一些鼓励我的话。”

并且还说了让他之后着重于加强什么地方的内容。

于是宁颂就懂了,所谓的“估分”,夫子们仍然还是以温和的鼓励为主,生怕学子们一时遭不住打击。

不一会儿,苏期也出去了。

回来之后,他的表情有些奇怪。

“说了什么?”

苏期看了一圈四周,小声说;“夫子说我有点儿上榜的可能,但位次很偏后,让我做好心理准备。”

位置偏后算什么,能考上才是最重要的。

若是这一回能中了举人,哪怕排在最后一名都值得。

宁颂这才知道,原来夫子们的“估分”,也不是完全是鼓励,当他们遇到自己觉得能有上榜的学子时,也会触发实话实说的行动。

宁颂一直等到了最后,才得到了夫子们的召唤。

“你觉得你这次考的怎么样?”屋子里,一共有五个人,其中包括他的师父,书院的院长,还有之前教过他一段时间的张夫子。

像极了面试时的样子。

“正常发挥吧。”宁颂想了一下,说道。

所谓的正常发挥,就是自己该答的题都答了,并且是使出浑身解数答出来的。

答题的水平,就是他目前能够发挥出来的最佳水平。

“那你对自己成绩的预估是?”

宁颂拧了一下眉,客观地道:“如果能上榜,应当是一百名以内。”

举人不同于秀才,每个省份都有着名额,大体上不会变,只有遇到战乱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因素才会调整。

东省是一共一百个名额。

能上榜当然是百名以内,但不知道为什么,夫子们也被宁颂这个冷笑话整乐了。

“油嘴滑舌。”

夫子们评价。

虽然不满意于宁颂的敷衍,但夫子们仍然对于宁颂的考卷进行了一番评价。

第一场的经义题与第二场当然都是练习了很多次,就是按宁颂说的,正常发挥。

能否得到一个很好的名次,完全是看考官们怎么评判,若是喜欢,自然是很有竞争力;若是不喜欢,也不至于因为这两场的考卷将宁颂黜落。

毕竟硬实力摆在这里。

只是第三场策论就不一样了。

今年策论题出得规矩,不易拉开距离,前四道题宁颂虽然答得好,但其他人都也不错。

于是,最终分出胜负的点,就在于那一道十分唯心的最后一道题。

“看考官喜不喜欢吧。”

到了最后,夫子们得出结论。

有时候运气也是结果的一部分,而在乡试考试中,这一部分的占比有时候无限大。

虽然夫子们最后没有给出名次的结论,但宁颂本人不大在意。

乡试考试出结果虽然会比之前的考试慢一些,但也总会有一个结果。

如果不行,就继续读书好了。

怀着这样的想法,宁颂将这个问题摆在了脑后。见苏期因为能否上榜而日思夜想,他干脆找一了一桩事转移注意力。

“做点儿有趣的来不来?”

乡试考试结束,大多数人都忙着休息,或是回家与亲人团聚,或是抓紧时间与朋友聚会,却不想宁颂打算折腾“正事”。

“干什么?”

宁颂拿了一叠纸出来,纸上画着一幅幅图画,看上去格外生动。

苏期一看,就明白了他的想法。

“这是……净水?”

宁颂点头:“对,给百姓科普净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这是宁颂经历了乡试第一场之后诞生的想法,如今正值春种,临州府不少牛、羊等牲畜的粪便、尿液排入临州附近的水域中。

老百姓们就近取水,难免不会喝到被污染的水。

“这能行吗?”苏期抬起头。

他亦是经历过乡试第一场的惨状,亦是在第三场考试之前,看见了考院之前去世的学子们家属眼中的泪水。

可是,老百姓的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

他与乡下人打过交道,知道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的改变是多么艰难。

“不试试怎么知道?”这是宁颂的答复。

做净水科普的活动,原本只是宁颂个人的想法,没想到不知道怎么传了出去,导致同窗们都知道了。

第二日,就有人来加入他。

“我们之前没干过这些,反正听你差遣就行了。”

书院里知道了,大手一挥,批了他们一小笔经费。

“反正也是要捐的,不如交给你。”无论成与不成,反正都是学子们的课外实践了。

四月底,碍于天气异常,临州府下辖县的种植进度不如预期,梁巡抚得到了消息,处理完了公务,心血来潮想要下乡去看一眼。

“之前充州的农业是做得很好的。”

农业是民之本,梁巡抚以前在充州做知府时,很是学习了一番侍候庄稼的知识,也是靠着解决了粮食问题,才在上峰心中挂了号。

来到渠县,梁巡抚停下马,远远地看了一眼农田的情况。

还好,庄稼都已经种下了,眼前一片绿意盎然。

就在他准备策马带着下属离开时,忽然见不远处有一群人正支着桌子,在与村民交流着什么。

看打扮,这群人与其说是商人、农户,更像是读书人。

梁巡抚好了奇,吩咐下属去看。不一会儿,下属拿着一张纸和一个小荷包过来,说了原委。

原来,是白鹿书院的学子们在与村民们讲述如何净水的知识。

那张纸上写的也不是字,而是栩栩如生的画,哪怕不识字,也认得清这画是怎么回事。

“这呢?”

除了这幅画之外,还有一个材质不错的荷包。

“里面装的是一小块净水的石头,还有一丸驱虫的药。”

梁巡抚不是只会高坐在府衙中的人,他知道这些书生们准备这些小物件儿的目的。

若是纯讲道理,乡亲们会担心误了自己做事的时间,不感兴趣。但若是有了这些小零碎的补贴,便肯花一点功夫来秀才们“念经”了。

毕竟那个荷包不错。

梁巡抚沉默了一会儿,收起那张宣传图和荷包策马走了。

他们还要奔赴下一个地点。

巡视完了乡下,梁巡抚回了府城,考院里主考官差人请他去评卷。

算算日子,前期的阅卷工作已经结束,如今请他去就是定最后的名次。

“这卷子,策论最后一道题写得含含混混,一点儿新意都没有。”

“可是,他的前四道题又写得很精彩,要怎么评啊?”

在两位同考官博弈的缝隙中,最后一道策论题确实成为了决定最终名次的关键。

“梁大人,您看看?”

梁巡抚快速地翻看着卷子,在看到“行远自迩”时,沉默了一下,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不久之前自己在乡下看到的场景。

他明白另外一个考官的斟酌,这道题原本就是比较为空泛的出题,想要答好,很不容易。

虽然说前四道题的确不错,但这道题还是欠缺了一点儿。

在梁巡抚看卷子时,其他考官们商量着,定下最终的名次。

梁巡抚手上这张不在前十之内。

“等一下。”梁巡抚说道,“我觉得这个卷子不错。”

说是“不错”,就是打算再将试卷名次提一提的道理。

“可是……”

虽然他们能够感到考生本人的真诚,但答案还是略显拙朴,不如旁人写得天花乱坠。

“既然你们喜欢别的,我喜欢这一张,不行吗?”

梁巡抚作为同考官,自然是有着投票的权力,并且还有着不错的比重。何况,因为他的带头,另外一名考官也站出来,支持了这张考卷。

由此,就不好再将这张卷子剔除前十了。

定好了位置,考官们拆了封条,露出了答卷主人的名字来。

考官们看到那张被梁巡抚往前放的卷子的署名,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梁巡抚力挺的是一位白鹿书院的学子,这算是什么事!

就在考官们互相使眼色,打岔子,以防梁巡抚恼羞成怒下不来台时,梁巡抚本人却稍稍走了神。

行远必自迩,原来的确有人说到做到。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