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56章

炮灰他只想读书[科举] 春江阔 3565 2023-12-31 09:10:31

晚饭时间, 宁颂家中。

吴管家将做好的菜端上来,欲言又止地看了一眼正在同宁淼、宁木说话的凌大人,而又神情复杂地转过身, 去了灶房帮忙。

离开时, 他路过了宁颂, 递给了宁颂一个疑惑的眼神, 仿佛是在问他怎么回事。

宁颂:“……”

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此情此景。

说实话,宁颂本人也不知道事情是如何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

他只不过是在入学测试的最后一关里, 提出了自己想见一见某一篇策论作者的要求。

结果凌大人就来了。

对于这一回不在计划之内的会面, 在初见时, 双方确实有些不自在。

可没过多长时间, 对方似乎就调整好了状态, 并且主动地问他是否可以去他家做客。

宁颂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他有什么必要拒绝一位前辈, 还是人品与学业水平都值得称赞的人?

更何况,双方之前还有一些旧的缘分。

如此, 见宁颂应允, 凌大人就欣然同行,跟着宁颂的脚步去到了他的家中。

紧接着就是眼前看到的这一幕了——

宁淼与宁木两人围在凌大人身边,同他说话。非但如此,宁淼还颇为主动地拿出了自己的习字本, 给凌大人展示自己的功课。

“写得不错。”

对于小姑娘的作品, 凌恒看得相当认真, 非但从头到尾仔细地过了一遍,还侧过头,仔细地询问宁淼问题。

宁淼答得也很认真。

一大一小说了几句, 凌恒不知道说了什么,宁淼屡屡点头, 最终露出了一个满意的笑容来。

“看来宁淼很喜欢凌大人。”

客人同宁淼讨论学习,刘大娘不愿意打扰,早早地避开了。等她忙完灶房里的活计,转身出来,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同宁颂道。

“是啊。”

宁颂表示,他这一句赞同里,绝对没有任何吃味的成分在。

明明在他刚穿越过来时,宁淼还是一副谁都不相信的小模样,他花了好大一番功夫才取得了小姑娘的信任。

可谁知道,短短一会儿的功夫,宁淼就与凌大人建立起良好的联系了。

凌大人有这么好吗?

宁颂的这一点儿内心戏并没有让旁人发现,只是在吴管家将所有饭菜都端上桌时,他提醒几人。

“该吃饭了。”

“好。”对话被中断,凌恒没有表现出什么情绪来,只是温和地同宁木说道:“等会儿我们继续说。”

在被打断之前,凌恒正在宁木说白鹿书院里小狗的事。

偶尔听到了几句片段的宁颂心情复杂,他自个儿都不知道宁木什么时候看的小狗。

食不言,寝不语,在吃饭时,所有人都没有说话,一顿饭吃得颇为安静。

饭后,凌恒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与宁木说完了小狗的故事,才抬起头来,望向宁颂:“聊聊?”

“……嗯。”

也不知道是被对方迫人的相貌还是熟稔的态度所震慑,宁颂愣了一秒钟,才答应道。

两人交谈的场景是在书院的池塘边。

晚霞还未落下,映照得半边天空红彤彤的。近处,三三两两的学子步履匆匆,只剩下野鸭子在池塘里游来荡去。

“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

虽说曾经有过相处的经历,可与凌大人同行,仍然会让宁颂有一种拘谨的、无话可说的感觉。

——如果凌大人是个哑巴就好了。

回头来看,在凌恒受伤的过程中,对方身体不适,为了忍受痛苦而极少说话的日子,对于他来说反倒是好事。

但好在目前话题看来不用自己找。

聊起了专业问题,宁颂很快将乱七八糟的杂念抛出脑海,专注于自己看到的那篇文章。

对于这篇文章,宁颂之所以选为第一当然是有理由的。

虽说行文的流畅程度不如另外一篇,但好在内容丰富,用典工整,无论是阅历还是见地,都比另外一篇好得多。

在他的想象中,这应当是一位年过四旬的老举子写出来的文章。

“那年我十八岁。”

听到宁颂的猜测,凌恒看了他一眼,冷静地说。

“……我是在称赞您笔力老到。”被这样的眼神看过来,宁颂不由自主地说道。

“你是在说我老。”

宁颂:“……”

算算凌大人的年龄,如今的凌大人在宁颂面前,也确实算不上是年轻。

“没关系,我不在意。”

宁颂无话可说了,与凌大人大眼瞪小眼。

“我逗你的。”

见宁颂一脸呆滞,凌大人终于忍不住乐了,笑了一声,宛如冰雪融化,瞬间化解了两人之间略有呆滞的气氛。

“我怎么感觉你有些怕我,之前不是这样的。”

凌大人所说的“之前”,是他受伤时发生的事情——那时候他倒在宁颂窗前,是被宁颂如同麻袋一样拖回家的。

当时他穿的那套衣服上,还有宁颂手上沾了血,悄悄擦在他身上的痕迹。

“我只是有点不习惯。”

宁颂再次感慨:哑巴美人多好啊。

凌大人不说话的时候,如同是一幅美人图。

撇开这些为了活跃气氛而掰扯的时间之外,凌大人开始履行他作为大师兄的职责,为他讲述这一篇策论的背景和写作思路。

一篇文章,自己阅读与听创作者讲完全是不一样的体验。

凌大人讲了这个选题的内容,怎么破题,怎么点题,甚至还有参考。

“这一篇算是一个习作,目的是为了学习一种新的结构。”

说罢,告诉了宁颂他学习的那一篇的来源。

宁颂恨不得立刻拿出笔来记。

这等隐藏在创作背后的思路,是宁颂单单读一百次策论,都得不来的东西。

凌大人本人似乎没有注意到宁颂的想法,在讲完自己的文章之后,开始拿宁颂的文章举例。

在他看来,宁颂的策论往往胜在立意新,论点有趣,论据详实上,但文采和用典,都还差得多。

许多文章,明明是可以稍加修饰就写的更好,可宁颂似乎总是欠缺了这一点。

“俗话说,杀鸡焉用牛刀。可你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这样做。”

说到这里时,凌大人忍不住睨了宁颂一眼。

旁人买一件东西需要花一两银子,可宁颂非要给店家一百两。

这是凌恒对于宁颂文章的直观感受。

宁颂不由得咳嗽一声。

他总不能说,他正儿八经读书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年,有些典故,他是真不知道啊。

或许是感觉到了宁颂的心虚,凌大人并没有再将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去,只是按部就班地分析完了宁颂的所有文章。

“既然来了书院,就抓住时间,多看点书。”

做时文这件事,以宁颂的聪明,大量翻看阅读会试、乡试的文章,自然会总结出许多的规则与范式。

《四书》《五经》统共这么些内容,出题范围有限,说不定还能提前押中题目。

可这并不是白鹿书院所倡导的东西,也不是凌恒本人想要看到的结果。

科举考试固然重要,可读书本身所带来的悦己、明心见性,都是无可取代的经历。

“不要辜负你的时间,你还年轻。”

凌大人之所以愿意在听到书院的询问之后,愿意骑马赶来,为的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与宁颂聊一聊。

这不单单是救命之恩的缘故。

还因为他在内心里,确实对宁颂相当看好,这喜欢这么一个机灵乖巧的后辈。

凌大人骑马一个多时辰从府城赶到书院,在同宁颂聊完之后,匆匆地赶了回去。

如今府中仍然有着许多公务需要他去处理,明日一大早,还需要去见巡抚大人。

但他没觉得走上这一遭是浪费时间。

与凌大人聊完了文章,宁颂将人送走,回到了家中。宁淼仍然趴在桌子前,认真地写着大字。

宁颂看了一眼,发现是一个陌生的字帖。

“是凌叔叔送的。”

之前,宁淼虽然开始习字,但宁颂并未正式当作一件正儿八经的事情来处理,因此宁淼练的字,都是宁颂自己所写。

宁颂自己的字,虽然在同龄人之间称得上俊逸有风骨,可与那些专攻书法的名士比不得。

更何况,按照宁淼的喜好,她似乎更喜欢另外一种风格。

凌大人显然是提前想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带了不少风格不同的字帖供宁淼挑选。

宁淼此刻临的,就是一位风格秀美的名家所作。

“嗯,继续写吧。”

想到这里,宁颂心情有些复杂。

作为宁淼的哥哥,论起贴心来,他还不如凌大人。

这等想法宁颂自然不方便与宁淼与宁木说,等到第二日,他见到苏期时,没忍住同对方感慨。

可谁知道,苏期听完宁颂的诉说之后,根本无法与宁颂共情,反倒是惊讶地重复:

“什么——你选的那篇策论作者是凌大人?”

“等等,是我所知道的那位凌大人没错吧?”

看着苏期的模样,宁颂这才后知后觉,原来他身边还有一位凌大人的隐藏粉丝。

“如果东省有两位凌大人的话。”

东省姓凌的大人大概率不止这么一位,可被称作凌大人,又与白鹿书院息息相关的,显然就只有这么一位了。

意识到这一点,苏期嫉妒地眼睛快要冒火了。

“你怎么不请凌大人留一份墨迹?”

据苏期科普,宁颂才知道,原来凌大人的一份书法作品目前也是有价无市的程度。

上一回出现,还是凌大人写来用于义卖而赈灾的画。

那一幅画,如今还不知道挂在哪位江南大商人的家中。

“……那我不是不知道吗?”

虽然自始至终不大可能有这个选项,可宁颂仍然没忍住畅想了自己发财暴富的片刻。

好不容易等苏期激动结束,两人将话题重新转回到这次与凌大人的会面上,苏期想了想,客观地说:

“那凌大人真的很看重你。”

相同的话,在不同的时间点被不同的人说出来,亦有着不同的含义。

如果说藏书阁那位师兄所感慨的,是凌大人的平易近人的话,那么苏期赞叹的就是对方的一番苦心。

“有没有可能,他是觉得这番话应当是入学的时候告诉你,所以才急匆匆地赶来的。”

就如同在他离家时,他父亲虽然不愿意,但也没忍住勉励他几句。

在外要注意安全,要好好学习。

而凌大人的勉励,是“好好读书,珍惜时间”。

“……是这样吗?”

从未想到这个角度的宁颂愣在了原地。

“如果不是这样,那要怎么解释他这么赶呢,换个时间见不好吗?”

苏期不相信,堂堂三品大员,封疆大吏,会为了一个小小的、刚入学的秀才而专门跑这一趟。

“这该不会与凌大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吧?”苏期狐疑地问道。

“储玉找到了自己的父亲的话——你是凌大人在外掉落的儿子?”

宁颂面无表情:“你在说什么鬼话。”

亏他在听到苏期说前一句时,莫名地紧张了一下。

虽然苏期没有说什么正经话,还因为嫉妒而敲诈了宁颂一顿夜宵,一套上好的笔墨,可因为这一番倾诉,宁颂的心情重新变得平静下来。

晚上,宁颂陪着宁淼与宁木说完话,等两个小朋友睡着,他才轻手轻脚地回了房。

躺在自己的床上,目光凝视着房顶,宁颂在脑海中重新复盘今日与凌大人谈话。

关于凌大人的想法和写作思路,他反反复复地想了许多遍——

就如同他曾经县试之前,将《凌状元笔记》咀嚼过许多遍一样。

复盘完了策论相关的案例,宁颂还没有停歇,而是开始回顾凌大人剖析他文章所说的话。

凌大人似乎在来之前,看了他的每一篇文章。

只是,宁颂想了想着,忽然察觉到了不对劲。

作为县、府、院的案首,他的文章凌大人事先看过,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可是,写《国富而民安》这一篇策论时,他还在西山村的私塾里读书——

《国富而民安》是他们私塾之间的联考题目。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次联考他因为题目写的偏而得了第十名。

与此同时,有一位好心的夫子因为喜欢他的文章,而给了他一个安慰奖。

那一枚玉佩,如今还妥善地保管在他的床头边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