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23章

炮灰他只想读书[科举] 春江阔 3022 2023-12-31 09:10:31

凌恒。

晚上, 宁颂仔仔细细地从头到尾阅读了一番学霸大佬的笔记,心中的敬仰如同滔滔江水一般绵延不绝。

上辈子,宁颂亦在学校接触过学术大佬, 也发过一些论文。

在他看来, 这位凌状元的水平不输他曾经接触过的任何业界大牛。

更重要的是, 对方能将枯燥的四书五经分析得鞭辟入里, 清清楚楚。

足见功底。

当天晚上,宁颂挑灯夜读, 将凌恒的笔记抄了一小半。等到天亮的时候, 他才停下来休息眼睛。

不知不觉, 竟然熬了一夜。

但这一宿显然也是值得的, 在太阳初升时, 他终于抄完了整本笔记, 在刘大郎上工之前还给了他。

“颂哥儿,为何这么着急?”

刘大郎看到宁颂的眼底因为熬夜而生出了青黑色。

“这样贵重的东西, 早借早还心里踏实。”

刘大郎点点头:“我会送到齐公子手里的。”

随着笔记一同归还的, 还有宁颂写给齐景瑜的一封信——他如今已经找到了私塾,不必再麻烦齐景瑜。

与此同时,也是表达感谢的意思。

刘大郎珍重地拿起了信和笔记,赶着车走了。

得以见过大佬的笔记, 如同黑夜中的一盏灯, 宁颂虽然熬夜一宿, 可精神仍然是亢奋的。

他忍不住又将笔记从头到尾阅览了一遍。

用齐景瑜的话来说,考县试足够了——从笔记里,他得到的不止是知识, 更多的是角度,与学习方法。

这让他受益匪浅。

何况, 在抄写的过程中,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份所谓的“笔记”与其称之为“笔记”,更像是这位凌状元专门为师弟们写的科举入门参考。

可谓是用心良苦。

凌状元如此,白鹿书院的学风也可见一般。

想着想着,宁颂都有些羡慕齐景瑜了。

只是,无论再怎么羡慕,摆在眼前的问题仍然要处理——

正式入学之前,他得给自己一家人找房子。

西山村距离细柳村是邻村,两者距离不远——但这个“不远”,也是建立在坐车的前提下。

坐车半个时辰的距离,若是步行,起码要一个时辰。

一来一去,就得两个时辰。

这是宁颂无法承受的时间成本。

为了缩短通勤距离,在私塾附近租住一个小院,就成为了宁颂的当务之急。

他在邻村没有熟人,租房子并不容易,好在郑秀才人脉宽广,为他找了个牙人。

“书生郎为何要花这么多钱?你若是一个人住,一间房子足够了。”

这也是许多在私塾里读书的学生们的做法——

私塾里不提供住宿,若家里路程遥远,就租一间房住,等到休沐时再回一趟家。

“我的情况比较特殊。”

宁颂还有弟弟妹妹。

他不可能让宁木与宁淼两个人单独待在家里,无论去哪里,他得把人带在身边。

这座小院是四合院,客厅厢房等一应俱全,一侧小门之外就有水井,很符合宁颂的要求。

只是这小院儿的价格不便宜,一个月的租金二百文,一整年就要二两四钱银子。

加上租金和牙人的佣金,宁颂一共付了三两。

租好了房子还不是结束——这套小院儿里的前主人虽然留下了些家具,可若要住人,仍然需要购置一些家具。

为了这件事,宁颂又花了半个下午。

等到将院子收拾好,宁颂的小金库已经花了六分之一。

除了租房之外,新进了私塾,日日要见人,穿着也不能像往日那样随意。于是,宁颂又花了一两银子为自己做了几套上学穿的衣服。

除此之外,还有读书要用的纸和笔。

这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不过是买了两刀纸,就花了五百文,宁颂颇为心疼。

此时此刻,他终于理解小学课文里为什么古代读书人会用树枝和沙子练字了——

纯属是练不起。

此时此刻,他已经在琢磨从哪里能弄一些废纸回来写写画画了。

一番购买活动之后,宁颂的小金库快速地降到还有十二两银子的程度。

这十二两中,他需要再预留出二两作为上学的束脩,剩下十两银子,以备不时之需。

十两,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储蓄。

可对于宁颂来说,却是一个需要警戒的数字。

他还有弟弟妹妹要养。

小孩子的花销是不稳定的,有时候生一场病,就会耗费大量的钱财。

如果明年春天要考县试,到时候报名的费用、路费,还有请廪生作保的费用,全都是钱。

想到这里,宁颂忍不住又将自己手里的银子算了一遍。

在读书之前,他就已经知道这是一项费钱的差使——但知道与面对还是两回事。

怪不得在古代读书,是少数人能干的事情。

好在一番花销之后,西山村的房子已经达到了可以住进去的状态。

宁颂松了口气。

担心钱不够用是应当的事,但他有手有脚,还能再赚。开心的是他能够有读书的机会。

仿佛是为了应和他的好心态一样,在宁颂准备搬家的那一日,刘大郎终于想好了,要继续和宁颂做邻居。

“我娘不放心两个小朋友。”

随着刘大娘的年龄大了,刘大郎也不放心自己的亲娘自己一个人长时间待在家里。

想来想去,还是与宁颂一家人凑在一起更为合适。

“租金咱们一人一半。”刘大郎说道。

宁颂当然没有要刘大郎给钱。

刘大娘愿意帮他照看宁木和宁淼,已经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平日里他读书,没有人照看怎么能行。

“行。”

刘大郎思考片刻,没与宁颂计较这个。

但他转头就给了母亲二两银子,当做平日的饭钱:“颂哥儿人好,咱们也不能占他的便宜。”

刘大娘白了儿子一眼。

“你当我是傻子?”

刘大娘精明着呢。她早看明白了,自家儿子原本只是个货郎,能有现在的本事,全靠宁颂给机会。

往日颂哥儿是被赶出来了,眼看着处境堪忧。可现在即赚到了钱,又开始读书,眼看前程大着呢。

“说不定到时候托颂哥儿的福,还能去京城看看。”

这也是刘大娘愿意帮忙照看小朋友的原因之一。

“您呀。”

刘货郎被自己母亲的盘算弄得哭笑不得,但他也没有否认自己在宁颂一家人身上的投资。

他看好宁颂,也是真的。

翌日,细柳村两家人一起搬家。

乡村里安土重迁,政策限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谋生的工具——土地无法迁移,因而世代守着一片地过活。

在这样的环境中,搬家是一件稀奇事。

因此,在宁、刘两家往牛车上放东西时,就有人好奇地来打听。

“刘家的,走亲戚啊?”

刘大娘脾气火辣,年轻的时候没少因为灌溉争水等事情与同村人吵架,此刻哪有不炫耀的道理。

“哎呀,赚了点小钱,换个地方住。”

这两个月内,刘货郎的发达旁人哪里看不见?

闻言,虽然嫉妒得牙都咬烂了,可面上仍然要笑盈盈地恭喜:“好事,好事。”

恭喜完了,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宁家。

“你们家搬家,怎么要带宁家的走啊?”

什么叫“带”?

此时此刻,刘大娘能够忍受旁人看不起她,但绝对不会放任旁人说宁颂的坏话。

“瞧你说的哪里话,颂哥儿被邻村郑秀才收了徒弟,是过去读书的!”

“这事儿还是我们村周老爷牵的头,不信你去问周老爷。”

隔壁村的郑秀才是什么情况这人当然不晓得,可这周秀才的名头摆出来,就是让人无话可说的了。

“我哪里是不相信……”

刘大娘哼笑了一声。

这人悻悻地走了。

不一会儿,许多人都知道了宁颂将要去邻村读书的消息。

“也不晓得读不读的出来。”

这是酸的。

“读书那么费钱,那宁家小崽子哪里来的钱?”

这是好奇宁颂收入的人。

可不管怎么说,旁人都知道了宁颂一家是去读书的。

刘大郎外出了一圈儿,回到家时,不少人向他道喜。毕竟,能够搬去更好的地方意味着更好的发展。

他一一谢过了,回家抱怨亲娘。

“您怎么什么话都往出去说?”

刘大娘叉腰:“你当我想?这要不说,编排什么的都有——颂哥儿他们还在孝期呢。”

为了读书,孝期离开细柳村可以理解,可若是旁人不知道,乱发散呢?

他们的名声没事,可读书人的名声却是另外一回事。

刘大郎沉默了一秒。

确实,乡里乡亲平日里相处倒也好说,可好相处不意味着这些人善良、有善心。

人性中恶意的散发总是隐蔽的、无时无刻的。

因为刘大娘的正向宣传,宁颂去里正家里办手续时,也办得极为顺利。

“去读书呀。”

里正帮宁颂做好了备案,抬起头来,打量宁颂如今的模样。

不过是几个月,就完全没有了当日丧家犬的模样。

他与普通的、没有见识的乡亲们不同,他知道宁颂拉上了张家的线,又得罪了吕家。

那隔壁郑秀才与吕家关系不错,按说不会收宁颂读书才对。

可问题是,郑秀才收了。

据说还是周秀才陪着去当说客的。

无论如何,他都不该小看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读书也好,前几日,宁大人府上来了一趟。”里正如同不经意般说道。

宁大人府上。

宁颂眉心一动,意识到这位“宁大人”正是他昔日的养父,青川县的县丞。

“听说是小公子快出生了,要把你的黄册重新登记。”

这事儿,他自己竟然不知道!

黄册相当于现代的户口,他的户口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旁人竟然就给他把手续办了?

宁颂的神情郑重了起来。

里正见自己的人情落在了实处,也不卖关子,继续说道:“别担心,只是贵府将你从宁大人家里的黄册迁出来罢了。”

说白了,小公子即将出生,宁县丞府上也不愿意给嫡亲血脉安上一个“次子”的名头。

“不过嘛,我听说到时候县试报名要去县里的礼房报,除此之外,还要核查三代的履历。”

里正意味深长地看了宁颂一眼:“都是亲戚,长辈处还要多多走动。”

最后一句话里正没有说,但宁颂听懂了对方的言外之意。

虽然被养父赶出了家门,也得去和长辈打好关系。

免得辛辛苦苦大半年,在报名时出了岔子。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