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37章

炮灰他只想读书[科举] 春江阔 3995 2023-12-31 09:10:31

大雍历一百一十三的最后几日, 宁颂一家人是是西山村过的。

腊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日,宁颂带着宁淼和宁木两人一起打扫卫生。

不大的一个院子,平日里刘大娘清扫的很认真, 保持的也很干净。三个人只需要将卧室、书房之类的私人区域打扫完毕就好了。

“哥哥, 我来。”

宁颂拿着扫帚扫地, 宁淼和宁木端了一盆水, 用抹布擦拭桌子和柜子上的灰尘。

宁淼是熟手,平日里也帮刘大娘干活, 做起这些来又快又好。

宁木小小一个, 吃得肥嘟嘟的, 干起活来也慢吞吞的。

“让开, 别碍手碍脚的。”宁淼嫌弃宁木干得慢。

宁木委屈地拿着抹布, 跑到宁颂跟前要安慰。

“没事, 你慢慢来。”安慰了好了宁木,宁颂去和宁淼说:“擦完一半你就去休息吧。”

宁颂没打算让宁淼干更多的活。

没道理说干得快的人就要做得很多。

“好。”宁淼在做完自己的那些之后停了手, 在一旁当监工, 监督着宁木干。

“这里要竖着擦。”宁淼忍不住出声指点。

宁木侧过头,哀怨地看了宁淼一眼。

“行,我不管你了。”

说不管就不管,宁淼当真扔下了宁木, 自个儿去书房里写字。

不久之前, 郑夫子在进县城里采购时, 帮宁颂带了一只小小的羊毫笔。

宁颂带回来,送给了宁淼。

在宁淼生日那天,宁颂又送给妹妹了一本《三字经》, 教宁淼开始认字。

“都说识字明理,我也希望你能从书里得到一些道理。”

有时候, 就算得不到道理,打发时间做消遣也是很好。

自此,宁淼就开始了读书生涯。

白日里除了与刘大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其他时间就是读书习字。

刘大娘看了极为羡慕,宁淼就拉着大娘一起学习。

“一个月认识十个字,一年也就一百二十个字了。”

一开始刘大娘拒绝时,宁淼就是这样劝对方的。

一年一百二十字,两三年下来,就足够读懂粗浅的告示。

刘大娘被宁淼说服,开始跟着宁淼一起认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刘大娘的认字进度就超过了刘大郎。

识字的道理和其他学习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开始的时候最难,等真正开始了,就会逐渐变得简单起来。

“我娘竟然嘲笑我笨!”刘大郎被母亲这样一比较,顿时自信心受挫了,跑到宁颂那里抱怨。

“……在学习上面,刘婶儿的确有天分。”

在评判这件事的时候,宁颂没有用“勤劳”、“学习态度”之类的词语,反倒是直接说了“天分”二字。

同样的起点开始学习,刘婶儿的确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比刘大郎更好,也更容易学会新字。

在成就感的加持下,刘婶儿越学越好,越学越快,短短时间内就成就斐然。

与之相比,刘大郎的确是有工作要做,可学习起来,的确不如刘婶儿效率高,一来一回,就总有事情耽搁,无形之中逃避了许多学习任务。

“当然,这也不能怪你。”宁颂安慰道。

毕竟绝大部分人都是一样,靠着责任感去工作和学习,而不是靠着爱好。

刘大郎本是来宁颂这里找安慰,可没想到安慰没找到,反倒是被刺伤了自尊心。

刘婶儿得知之后哈哈大笑:“我做生意不如你,难道读书也要不如你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刘婶儿虽然身份称不上高贵,外表也算不上光鲜,但也有自己闪光之处。

“你别看不起你老娘。”刘婶儿借机训儿子。

因为读书一事,刘家母子俩别起了苗头,谁也不让谁。

可就如同宁颂所说,学习识字的确是刘大娘的舒适区,因此无论怎么努力,刘大郎都棋差一着,最后无奈败北。

作为失败的惩罚,刘大郎认赌服输,在腊八节那一日买了一个好看的银钗子回来,送给娘亲作为礼物。

收到这银钗,刘大娘难得失神,摸着钗身黯然长叹。

上一回收到同样的礼物,还是刘大郎父亲在的时候。

那时候刚成婚,刘大郎的父亲挑了两担柴火,一路从细柳村挑到了青川县,换了一点钱,买了个镀银的钗子。

一晃这么多年了。

“娘,我明年再给你买。”比试归比试,这一番折腾下来,刘大郎对母亲也愈发了解与佩服。

见母亲不高兴,连忙想办法哄。

“买什么买,明年给我找个儿媳妇才是正经。”悲伤完了,刘大娘没好气。

嘴上凶完了刘大郎,到了第二日,刘大娘又花银子请儿子吃饭。

“你给老娘买钗子,老娘难道不回礼吗?”

刘大郎连忙告饶。

他母亲现在是他得罪不起的人了。

刘家母慈子孝,过年过得津津有味,宁家自然也不例外。

腊月二十八这一日,宁颂带着宁淼与宁木一起出去采购年货。

这半年,宁颂经济条件有了不小的改善——先是一开始靠着补习班赚了一笔钱,再然后是助教的工资。

除此之外,还有郑夫子偏心他,给他找的活计。

类似于帮忙写信、看文章、润色,都零零星星有一些小额的收入。

收入减去开支,宁颂的小金库里竟然还有将近二十两银子。

这是一笔让人颇有安全感的存款。

来自于财富的安全感具体的表现,就在购置年货时的底气:“买吧。”

想吃什么买什么。

这已经不知道宁颂第几次来集市,从最开始的陌生人到几次之后,小摊儿的摊主都能叫出宁颂的名字。

“宁家大郎,又购置年货啊?”

“呦,两个小家伙今天也来了。”

卖糖葫芦的摊主取了两串糖葫芦下来,送给宁淼与宁木;“喏,给你俩的新年礼物。”

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意外礼物,宁淼与宁木都高兴得眼睛亮晶晶的,可仍然懂事的没有伸手,而是回过头,望向宁颂。

“伯伯给的,拿着吧。”

宁淼与宁木小小地欢呼一声,接过了糖葫芦,七嘴八舌地说“谢谢伯伯”。

卖糖葫芦的老伯被逗得乐呵呵的,连忙说“不用不用”。

收了别人的礼物,再怎么说都要还礼。

宁颂从自己购买的年货里找了一些糖果作为回礼塞给卖糖葫芦的老伯。

“不要不要。”老伯说,“宁家大郎莫要和我客气!”

见宁颂非给不可,老伯犹豫了片刻,才期期艾艾地说:“要是大郎方便,不如给我写一份春联?”

这有何不可?

宁颂一口答应了下来。

集市上原本就有卖春联的地方,老伯想要宁颂亲自写的,只需要同□□联的摊主打个商量。

“尽管用,不要钱!”

春联卖到今日,该买的人都已经买了,摊主无聊的慌,恰好遇到了乐子,哪有不支持的道理。

“多谢。”摊主送来了红纸和笔,又磨好了墨,给宁颂备着。

“您有什么想要的吗?”宁颂抬起头问。

既然是订制,自然是顾客的想法最为重要。

“我女儿去年嫁了人,老伴年前生了病,近日却好转了,希望明年能顺顺利利。”

宁颂想了想,提笔写道:“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①

横批:万里和风。

到底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书法,笔落在纸上,旁人还未有反应,那卖春联的摊主先道了一声“好”。

“这字写得真不错!”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卖春联的摊主为了生意,自己也在写字上琢磨了不少,自然一眼能够看出宁颂的水平。

有两把刷子。

至少比他好得多。

宁颂对着摊主笑了笑,将春联递给了卖糖葫芦的老伯,解释了一番内容,温声道:“您看这样行不行?”

老伯哪有不满意的,别说是宁颂内容选的好,无论是“春常在”还是“庆有余”,都十分喜庆。

就是这字,也眼看着比旁人写得更有风骨。

“好、好!谢谢宁家大郎!”

卖糖葫芦的老伯小心地将春联收好,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方才因为宁颂写字而看热闹围过来的人着急了。

“还写不写,我们也想要。”

“我们拿东西换!”

宁颂转过头去看卖春联的摊主。

摊主乐了:“看我做什么,你不写他们还能让你走不成?”

于是,宁颂购买年货的行程彻底变成了写春联,按照旁人的要求一个个写了过去,写到最后,毛笔都报废了。

“实在是写不了了。”

排队的人依依不舍地散了。

作为写春联的报酬,宁颂零零总总得了许多小东西:鸡蛋、饴糖、盐……

在分了一些给摊主之后,剩下的东西竟然也将宁颂所需要的年货囊括了个七七八八。

他们只需要再买几样东西就可以回家了。

“……哥哥真棒。”

宁淼已经被宁颂花样省钱的能力折服了。

腊月二十八宁家买完了年货,二十九休息了一天。腊月三十,宁家与刘家一起,套车回了细柳村。

他们得去上坟。

宁家原本就是迁来的,在细柳村生活了短短十年,这一回所需要祭拜的,只有宁仁夫妇。

与他们不同,刘家算得上在细柳村根深蒂固,除了上坟之外,还得与亲戚一起参加祭祀。

两家不得不分开行动。

一番折腾之后,宁颂带着宁淼和宁木一起上了香。

半年前,宁木还懵懵懂懂,到了西山村之后懂了些事,如今跪在坟前,也明白眼前埋的人是谁了。

“爹爹、娘亲。”

宁木扑在坟头,摸了摸坟前的一棵松树。

这是宁仁去世之前,自己栽的。

宁淼伸出手,摸了摸宁木的脑袋,恶声恶气地说:“警告你,不许哭!”

宁木被姐姐警告了,眼睛瞪得大大的,被纸钱所熏出来的眼泪憋了回去。

宁淼也忍着没哭,只是回到家之后,才怔怔地发了一会儿呆。

有时候,失去这件事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能反应过来的,需要很久之后在某一个瞬间忽然意识到身边已经没有了亲人。

正月初一,宁家三兄妹一起回了西山村。

跟随而来的是刘家母子。

宁颂纳罕。

刘大娘摆手:“别说了,吵了一架。”

原来,刘家亲戚虽然多,但都是务农的人家,家境情况相差无几。

可从今年起,刘大郎跟着宁颂卖药,紧接着又进了一心堂,加上又升了职,收入水平一提再提。

平日里,亲戚看着他家情况眼热,但不好直说,到了过年,见两人回了村,就找过来了。

“介绍活计的倒还好。”

这起码还是愿意干活的。

除此之外,千方百计张口借钱的、给刘大郎做媒的,数不胜数。

最夸张的是,亲戚一个人见旁的路子不行,竟然眼珠子一转,盯上了刘大娘,要给刘大娘保媒。

“那男的是个好吃懒做又爱赌的鳏夫,侮辱谁呢?”

别的东西刘大郎都可以忍,唯独是在他娘身上打主意不行。

刘大郎也不忍了,当场和人翻了脸,拉着刘大娘就回了西山村。

“都是些什么人!”

刘大郎头一天吐槽完了亲戚,第二日,宁颂却不得不去上宁大人的门。

这是在细柳村去给周秀才拜年时,对方苦口婆心劝的结果。

“我知道你读书好,但是没人愿意把自己的路走绝了,你说是不是?”

劝他去重新将关系建立起来。

平日里,宁颂可以找多种借口拖延着不去县城,可现在正值新春,再逃避也说不过去。

论辈分,他是小辈。

他不主动上门,旁人倒是不会说宁大人不慈,但绝对会腹诽他“不孝”。

就算是为了自己之后的县试,他也得去一趟。

——起码要让身为县丞的伯父知道他明日要应考。

不大了解伯父家的情况,加上路途遥远,宁颂没有带宁淼与宁木一起,而是自己上了路。

花了大约一个时辰,宁颂到了县城,找到了宁家的宅子。

大年初一,原本是各家团员的时候,宁县丞府上却热热闹闹,车和人往来不断。

门口小厮忙着迎客,脸上的笑容遮挡不住。

宁颂从旁人的只言片语之中,听到了伯父宁世怀即将升官的消息。

“听说是妻族给的助力。”

“宁大人真是官运亨通啊!”

客人的语气里无不艳羡。

轮到了宁颂,小厮愣了一下,没有收礼物,而是叫了管家来。

“颂哥儿来了。”

管家将宁颂引到一旁,这才笑眯眯地说道:“颂哥儿来的不巧,今日大人待县衙的宾客,不如颂哥儿先回去,我禀了大人,改日来接你。”

这就是不让进的意思了。

莫名地,宁颂松了口气。

都是成年人,宁颂不是原主,当然不会有那么多感想。闻言只是笑了笑,将礼物递了上去。

“是我来得不巧,未能给伯父伯母拜年,请您将礼物带进去。”

“我身上不便,就不打扰了。”

说罢,就准备离开。

管家愣了愣,这才接过礼物。

等到宁颂走了,接客的小厮这才好奇地凑了过来;“他怎么来了?”

对于这个被赶出门的少爷,小厮也是印象深刻,因此才能一眼认出来。

“过年,你说呢?”

管家看了一眼礼物,将东西塞到了小厮怀里,小厮同样低头看了一眼,发现竟然还是不错的纸和墨。

“那,过两天真的要去接他吗?”

小厮分辨不清管家话语里的真假。

“你觉得呢?”

那就是不会再去接的意思。

毕竟之前黄册就是他去办的,瞒着这位曾经的少爷。

“那他要是自己再来怎么办?”

管家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不会的。”

在这一瞬间,管家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之前那个忧愁的、脸色苍白的身影,不知何时,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方才大大方方与他对话的人,一时间,竟然给了他陌生的感觉。

若不是眉眼没怎么变,他还以为是哪个大家族出来的公子。

颂哥儿真是不一样了。

“那,这件事需要禀报给夫人吗?”

管家睨了小厮一眼:“你说呢——少给我找事。”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