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21章 用音乐说话

摇滚之王[英美娱] 十三木 2707 2024-05-05 10:21:19

在媒体的宣传下,无数人开始购买《海妖》的门票,只为了亲眼看一看照片上威廉升空的奇迹,然后他们就得知门票早已售罄。

不仅是现场门票,唱片店摆放着《海妖》专辑的货架也都空空如也。

从南向北,青鸟庞大的车队将团队运到每一个演出地点。当然,他们的巡演经理依然是洛根。

经过长期的合作,乐队都认可了这名美国人的专业和正直。理查德和他签订合约,正式聘请他为青鸟的专职巡演经理。以后只要他们开展巡演,洛根都会出现。

这出摇滚歌剧没有辜负所有人努力,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反响相当热烈。媒体就像是被他们买通了一样,毫不吝惜溢美之词。

然而随着巡演的进行以及《海妖》专辑的热卖,了解这个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开始耐下心琢磨这个故事的细节。毕竟,故事总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吧?

这时许多人终于开始思考,为什么威廉要反串出演?

就像当初乐队内部的反应一样,这个故事就是威廉写的,既然他想做主角,把主人公设定成男性不是更好?

那些本来就看不惯威廉的男人翻着白眼:“也许那娘娘腔只是借这个机会穿女装罢了。”

也有人认为:“大概是忠于传统。毕竟传说中的海妖一般都是以美丽的女性形象出现。”

但是这种观点立刻遭到反驳:“传统神话中阿波罗是男子,可《海妖》中的阿波罗可是女人。”

这时突然有人发现了重点:“等等!《海妖》这个团队里的性别比例是不是有点失衡?”

没错,海底的生物都是女性,马戏团中的怪物也是女性。要说男性演员,除去威廉以外,马戏团小丑算一个,还可以加上那些追捕怪物的士兵。那些士兵群演甚至没有名字。

这么一看,似乎男性角色在这出剧目中还都是反派。

第一个发现这件事的记者激动不已,他立刻写了一篇文章阐述《海妖》的隐藏主旨:

“这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海底的海妖暗指被男权压迫的女性,她们只能躲在男性不屑于涉足的阴暗角落。而想要‘上岸’的帕尔代表了觉醒的新时代女性,当她想要来到男性的地盘,就会被归于‘怪物’,要么顺服讨好,要么就被赶尽杀绝。”

“请不要认为笔者在过度解读,青鸟乐队早有前科,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他们很可能与法国层出不穷的女权运动有关……”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骇人听闻的杜撰成分。这名记者对《海妖》的分析浅尝辄止,却对他们在法国的经历大加编造,就像在写小说一样。

文章表示,青鸟乐队曾经夹带非法宣传材料进入法国境内,渗透法国当地女性,向她们宣讲女性主义,与她们组建秘密小组,商议抗议纲领……

其中包含谍战、警匪、政治、惊悚等诸多元素,情节那叫一个跌宕起伏、精彩纷呈,让人大呼好莱坞没有这个我不看。

这篇文章还指出,青鸟乐队直到现在依然是某个国际组织的头目,他们远程与法国取得联系,遥控法国境内的抗议活动。

文章的最后,这记者还忧国忧民地表示,请政府一定要彻查青鸟乐队的背景,毕竟剑桥是一所容易被渗透的学校。

这篇文章显然是在警告人们要关注青鸟乐队的反主流文化特性,警惕他们对人群思想上的侵蚀。然而就连青鸟乐队看了都不觉得生气。

乔尼将这文章读了又读,他有些犹豫地讲:“是我的错觉吗?我怎么觉得这记者把我们写得……这么酷啊?”

就连正经如爱德华也表示,将他们与克格勃间谍相提并论,这似乎不是诽谤,更像一种褒奖。

知情人看了这故事只能觉得荒唐可笑。文章引发反响后,青鸟乐队还一度期待MI6的特工上门调查,然而根本没人管他们。可见大英政府完全不相信这种指控。

但是这篇文章并非毫无市场,正相反,许多青少年看后,居然信以为真,而且他们的感想与乔尼相同:这也太酷了吧!

随着二战后诸多女性走进职场,女性主义思想本身就在英国社会逐渐孕育。所以这篇文章反而帮青鸟乐队做了宣传,许多女性听说有支摇滚乐队居然支持女性主义,还创作了女性主义作品——这太棒了。她们纷纷走进剧院观看《海妖》。

而她们确实在《海妖》中看到了自己,她们与海妖共情,感知到了类似的处境。

记者捕捉到了抹着眼泪走出剧院的观众,面对镜头,那姑娘表示:“我不知道什么主义,只知道《海妖》这个故事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浑身充满了力量。”

她摘下眼镜擦眼泪:“我最近真的很累,一直在想为什么世界这样不公平,同样的付出我却得不到相同的回报,我是不是该放弃,选择更轻松的生活。但是《海妖》让我觉得自己还能坚持下去。”

“是的,我买了专辑。”她拿出唱片向记者展示,“我想带回去给我的妹妹听,这是很棒的作品!”

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剧院,然后她们或哭或笑地走出来。当初青鸟乐队刚出道时吸引的青少年粉丝,正好也到了步入社会的年纪。经过社会的磋磨后,她们渐渐对《公路骑士》这种歌不再感兴趣,反而更加喜欢《海妖》这样的作品。

“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喜欢的乐队在和我共同成长。”面对镜头,身着套裙的女人笑容满面地说。

二十年后,有人找到这一代歌迷进行采访,她们沉吟许久,然后说:“虽然这么讲有些夸张,但青鸟乐队的《海妖》,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

这就是60年代,娱乐手段的匮乏,使得音乐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海妖》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女性群体,毕竟帕尔的经历也取材自威廉的人生。

帕尔不只代表女性,而是代表了女性的处境。只要是社会的异类,被社会认为“不正常”的人,他们都会拥有帕尔的处境。

少数族裔,性少数人群,性格孤僻者,人群中的怪人,思想前卫人士,他们都从帕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而是默默地购买专辑,用行动表达对《海妖》支持。

面对外界的各种解读,青鸟乐队从未出面解释。

《海妖》究竟只是一个改编的童话故事,还是内有深意?

威廉被记者团团围住,无数个话筒举到他的嘴边。

他们问他:“威廉,你为什么会创作《海妖》?”

威廉通常很乐意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因为他觉得这没什么可隐瞒的。

但是正当他想开口时,他突然想起了鲍勃·迪伦朦胧的眼睛。他想起鲍勃对他说:“音乐不是手段,也不是武器……”

他突然很明显地颤抖了一下。

“?”记者都在疑惑地盯着他看。

而威廉正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他想做代言人吗?他想成为某种主义的代表吗?他真的想做报纸上描述的那种头目吗?他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做这个,他也不想让这些身份标签影响他的创作自由。

他不再发抖,面对镜头,闪光灯,以及记者咄咄的目光。

他镇定地开口:“我不想解释我的作品,因为无论我是否解释,都会被人误解。”

“你是在暗示你的作品被人误解了?”

威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他只是继续说:“我只用一种方式表达,那就是音乐。”

“让一让,朋友们。”威廉在保镖的护送下挤出人群。碰到慌忙跑来,差点摔了一跤的粉丝,他还有余力将她扶起。

爱德华从电视上看到了威廉的表现。

“威廉真的变成熟了。”他再次发出感慨。

他不再关注电视画面,而是继续和布里茨先生通话:“一会我和乐队讨论一下,时间很充裕,应该没问题。”

“毕竟威廉很喜欢和同行交流。我相信他会喜欢他们的。”

终于突破了媒体的封锁,威廉回到他们的住处。正好乔尼和迈克尔也在,爱德华就跟他们讲了布里茨先生的提议。

原来在他们努力写歌巡演的同时,布里茨先生也没闲着,他在认真经营回声唱片。

最近布里茨先生尝试拓展业务,与另一支乐队签了一份合约。

“这是好事啊!”布里茨先生有激情发展事业,威廉也替他感到高兴。

“那支乐队叫‘奇想’(The Kinks)。他们的主唱和吉他手也是亲兄弟。他们同样是校园乐队出身,以前玩过爵士。”

乔尼笑出声:“好巧。”

“是啊,正好他们也在威尔士巡演,布里茨先生说如果我们乐意可以去看一场他们的演出,认识交流一下。”

这其中含有让他们带一带新乐队的意思。假如是心胸狭窄的人,并不会对这种“同门”有什么好感。

然而毕竟青鸟乐队与众不同,威廉一听,立刻兴高采烈地一口答应:“没问题!难得这么巧,我们两支乐队一定能交上朋友!”

毕竟都是和亲兄弟一起玩乐队,他们一定有很多共同语言吧!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