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17章 北击匈奴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无字惊鸿 8478 2023-12-30 10:30:12

不知道是不是太子殿下离京太久的缘故,咸阳城中某些人似乎忘记了太子并不是个任人欺负的小可怜。

这位御史前脚刚弹劾完太子,后脚就被降职了。

御史:!

于是越发坚信了太子势力太大,居然连朝廷命官都能随意罢黜。

这还了得?陛下才刚刚称帝,太子就这么嚣张了,简直岂有此理!

这位御史悲愤交加,在隔日的早朝中直接当众参了太子一本。

不仅拿自己降职的事情做文章,还指出了太子身为储君应当立于半阶之上,直接坐在陛下身边听政实乃僭越。

无辜躺枪的太子殿下:?

你降职关孤什么事?孤都不知道你来弹劾过孤好不好?

好脾气全是装的太子殿下露出了费解的神情,并且很不好脾气地开口了。

他说:

“你被降职了,就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以前有没有得罪过谁。说不定就是你这人说话太讨打,才被人排挤了呢?”

说话讨打的御史:……

默默围观的群臣:……

以为自己听错了的史官:……

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回忆起了荆轲刺秦那天燕国来使被太子殿下反复挑刺的恐惧。

丞相李斯干咳一声忍住笑意:

“殿下此言有理,且官职任免须得经过陛下首肯,如何是殿下一人可以定夺的?”

那御史气得发抖,他不能公然骂太子嘴贱,但和李斯唱反调还是不怕的。

御史直接怒怼李丞相:

“朝中何人不知丞相乃太子心腹?如今当着陛下的面为太子开脱,恐怕不妥吧?”

众人一言难尽地看向这位同僚。

不是,怎么真有傻子真情实感地觉得李斯是只忠心于太子、会为了太子对抗陛下的啊?

他们陛下又不是被架空的傀儡皇帝,如果李斯不是陛下的心腹,他哪有可能坐稳相位!

与其说李斯是太子的拥趸,还不如说陛下希望李斯和太子和平共处,不要闹矛盾。等下一任帝王继位,李家最好还能继续为二世效力。

然而有些御史就是看不清局势。

他沉浸在自己手握弹劾大权的自得里,整日盯着别人揪小辫子。

混得一般的那种御史也不怎么在意朝中局势,反正御史这种得罪人的职位本来就很难和谁拉帮结派。那还不如一条路走到黑,不管别的,只管效忠皇帝。

当然,也不是所有御史都这么傻的。

一般敢弹劾太子的,或许是暗中投靠了其他党派,想要打压太子。又或许是为了名留青史,偏爱和帝王将相作对,借此博一个不畏强权的美名。

群臣一时间竟有些拿不准这人是哪一种情况了。

御史还在叭叭:

“臣前一日才弹劾了太子,后一日就遭到降职。倘若不是太子蓄意报复,难不成还是陛下授意吗?”

李斯翻了个白眼,根本懒得理他。

谁授意的李丞相可太清楚了,毕竟这些诏令都会过他的手再传达下去。里头到底有没有太子的手笔,没人比他更清楚。

李斯直接向上位一拱手,退回了自己列队的位置,不再和这人做无意义的争辩。

御史正要以为自己胜利了。

得意之际就听上首的始皇帝陛下说:

“是朕授意的。”

御史:……?!

扶苏百无聊赖地坐在父亲身边拨弄镇纸玩,根本没把下头的争端放在心中。

这种小麻烦哪里需要他亲自出手,父亲根本不会任由旁人欺负他。

父亲仍旧未从上辈子的事情里走出来,总想变着法子补偿他。这时跳出来一个不长眼的御史弹劾太子,那不是在戳当爹的肺管子吗?

所以扶苏不用猜都知道,那天御史走后父亲定然是越想越气,立刻就把人发落了。

始皇无奈地看了一眼连上朝都敢开小差的爱子,就这懒散的态度,底下的臣子到底是怎么看出太子野心勃勃的?

他伸手将镇纸挪开了,不让儿子继续调皮。

虽然桌上有东西挡住了底下臣子的视线,但再这么玩下去迟早会发出声音。堂堂太子上朝时不干正事,明日又要有一批御史出来弹劾他了。

扶苏乖乖缩回手,冲父亲讨好地笑笑。

御史堪堪从令他难以接受的真相里回过神来,抬眼就看到陛下在和太子搞小动作。

——他的悲愤不值一提,陛下只关心太子会不会受委屈。

朝堂上的闹剧就这么迅速平息了。

太子殿下再次用毋庸置疑的事实证明了自己有多受宠,他的地位无可动摇,打小心思的都消停点吧。

某些臣子实在是无法理解,陛下都称帝了,怎么还和太子像一对寻常父子那般亲密无间。

说好的君王都会猜忌年轻优秀的儿子呢?

太孙桥松对这个问题也很好奇:

“祖父好像和寻常君王不太一样。”

提到这个扶苏就得意了:

“你祖父当然和他们不一样,没本事的人才会猜忌自己儿子。功高震主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没能力做不出功绩的君王才会忌惮能干的臣子。”

扶苏张口就是地图炮,完全不管什么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他看来他父亲完美无缺,要能力有能力,要功绩有功绩,要心胸有心胸,一般人凭什么和父亲比?

桥松认真想了想,觉得逻辑没问题。

但他还是提出了另一个情况:

“昭襄王当初好像猜忌过白起将军唉,难道父亲认为昭襄王也没能力吗?”

扶苏张口就来:

“他那属于年纪大了脑子糊涂,一时犯了小心眼,心胸不如你祖父宽广。”

始皇帝刚踏入殿内就听见这句话。

他下意识环顾四周,确认这里是章台宫不是太庙,屋内也没有挂先祖画像。想来这样大逆不道的不孝言论应该是传不到先祖耳中的,这才松了口气。

正准备开口提醒太子不要什么都往外秃噜,又听太子开口了。

扶苏大约是说到了兴头上,有些得意忘形。他开始和儿子分析面对同样的情况,昭襄王和始皇帝分别都是怎么处理的。

扶苏说:

“当初白起将军称病不肯带兵,昭襄王威胁说‘君若不行,寡人恨君’,你祖父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当初王翦老将军称病时,你祖父说的就是‘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你看,这就是说话的技巧。”

桥松:!!!学到了!

但是——

桥松十分迷茫:

“王将军什么时候称病不肯发兵过?我怎么不记得了?”

扶苏的侃侃而谈顿在当场。

说嗨了他给忘了,这是上辈子的事情,这辈子没发生过。

始皇:……

始皇实在听不下去了,他和臣子撒娇的事情扶苏怎么也往外说?还拿去教孩子,完全没考虑过老父亲的面子问题。

然而儿子漏的马脚还是得他这个当爹的出面打圆场。

始皇装作才刚刚入殿的样子走过去,果然被桥松叫住询问王翦的事。

他很自然地点点头:

“是有这么回事,许多年前的旧事了。当时朕和老将军生了些误会,知道的人很少。”

同样一脸疑惑的史官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啊,那应该是他还未被太子选中来王上身边当起居郎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了。

以前秦王身边不会时时刻刻带个史官什么都记,大多是重要场合才有史官随行,所以一些小细节众人不清楚也很合理。

史官回忆了一下多年前的战事,怀疑是灭韩之前的那次攻赵期间发生的。但也不一定,也可能是灭赵那次发生的。

谁让他来得太晚了呢?

错过了好多瓜!

史官只好找机会去询问太子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扶苏心知说得越多错得越多,因而他没有细说。只道旧事过去太久,他也记不大清了。

没办法,史官又不敢去问王上。

最后只能将这件事和昭襄王的事情一起记录下来,模糊了时间地点,着重强调两位君王在同样情况下的处理方式有何区别。

昭襄王到底还是没有逃过被拉出来给曾孙当对照组的悲惨命运。

始皇称帝之后事情又多又杂,不仅有良种的推广种植问题,还有各地官员的任免需要他去头疼。

三十多郡扩充为四十八郡后,一下子多了好些郡级官员的空缺。该派谁过去,不能轻易做决定,需要仔细思量。

好在年青一代的小辈们这些年也历练出来了,哪怕资历还不足以去做太守,也可以留在京中接手一些更高的官职。

而他们原本的上官,就顺势跟着往上提一提。这么一级级提上去,自然便可空出身份资历都合适的官吏派往郡属了。

高阶的官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想空出一个位置不容易。但是想从里头挑个人出去干别的,那就很轻松了。

除却胶东郡的太守子婴早在泰山封禅时就随公子公主们前往齐地,封禅后直接走马上任之外,其他太守大多都是后续派去的。

琅琊郡的郡尉有一点没猜错,他们那边的太守只是暂时的,始皇还有别的想法。

但和郡尉以为地太守会被调走、能空出个位置来让他爬一爬完全不同,始皇的想法是把琅琊郡切分出个胶东来。原本琅琊的太守不会变,所以郡尉讨好了君上这么久,纯属做白工。

就连他想退而求其次调去北部边境打匈奴都没成,谁让太子殿下把徐福的事情交给他办了呢?根本走不开。

郡尉只好安慰自己,这好歹是个正经差事。等以后海军训练出来了,说不得就是他带队出海,远征扶桑。

去北边打仗也是打,去东边打仗也是打,总比没仗可打要强。

郡尉就吃亏在根本不清楚扶桑的情况,那边压根就没什么好打的。人派过去大概率可以直接占领,然后就得留在岛上当采矿的监工了。

不过那种情况也不是没好处的,扶桑岛肯定要单独置郡。有了新郡,不就有新的太守之位了吗?

当不了琅琊太守,当个扶桑太守也不错。

东边的事情暂且不提。

始皇翻开从上郡送来的奏报,泰山封禅之后,蒙恬就回上郡继续抗击匈奴了。

这次开战的目的是为了夺回河南地(河套地区),这里水草丰美,地域广阔。而且因为气候的原因,十分适宜马匹的繁育。

再加上河套平原位于游牧和农耕的交界地带,是塞外作战时极佳的转运场所。这里甚至还能搞耕种,便于士兵戍边时屯田,一定程度上能做到自给自足。

这么优势的地理为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匈奴想要,秦赵也想要。

可以预见哪怕彻底解决了匈奴,以后有别的游牧民族迁徙过来了,也会为了河套和大秦开战的。

所以这次蒙恬趁着夏季猝然发兵,联合李信等将领一同切断匈奴后路,抢回了河套之后。也顾不上论功行赏,而是立刻开始整顿人马修建长城。

蒙恬送来的奏报就是来问陛下要粮要苦力的。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曾经将版图扩充至阴山山脉,在土默川平原的东部设置了云中郡。

但大家都知道,云中距离河套还远呢。后续在它隔壁设置的九原郡才和河套挨着,在河套正北边,是单独凸出来的一块。

九原南边的河套并没有被赵国吞并,而是整个凹进去的,依然在匈奴手里。

直到后来蒙恬北击匈奴,才把这里抢到了手。

因此河套边缘的长城要从无到有地修起来,不像其他长城一样可以借助原有的长城只做修缮和链接就行。

即便修长城也不能一劳永逸,也总比无险能守要强。只是这段长城还挺长的,修起来恐怕要废不少功夫了。

扶苏便提议,以河套的丰饶土地作为诱饵,吸引愿意换地的庶民前往那里定居。这样一来,河套地区新置的44县就不缺常住人口了。

而大秦本来就有徭役制度,修长城的民夫可以就近征发,不必千里迢迢从其他郡县调人过去。

周围的几郡再支援一点民夫,人就够用了。

扶苏指了指燕地:

“同样是边郡,燕地苦寒,河套却有良田。中原的庶民当然不肯迁去边塞,唯恐被匈奴袭击,但从其他边郡调人就不同了。”

在原本的燕地待着也会被匈奴侵扰,还没有良田可种。既然如此,还不如答应去河套呢。

至少河套刚刚大败匈奴,比这里安全得多。

至于被调走的边郡会不会缺人,那倒也不至于。

北边那一排的郡人数挺多,每个郡抽调一些人,再从陇西等和河套相邻的郡迁一些过去,影响不大。

各郡的这点损失很快就能从更靠内的郡里补回来,而且过两年人口爆发,就更不缺人了。

扶苏其实挺想给燕人都挪个窝的,不让他们继续留在家乡折腾。

燕地的游侠风气一时半会儿消不掉,多迁点人走、把人群打散之后互相融合,或许能更快地解决这个问题。

可惜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能轻易使用。

始皇帝之前才解决了各地郡属的官职任免,一扭头又有个河套地需要他烦心。幸好河套被直接并入了南边的北地郡,郡守不用安排了。

但一个郡属需要的人手,哪有四十四个新县城需要的多?除却县城之外,下面还有乡、亭、里等等一系列职位的空缺。

吞地盘一时爽,人手不足就高兴不起来了。

得亏始皇帝上辈子经历过一次这件事,再次处理便显得越发游刃有余。一条条政令有条不紊地传达下去,河套平原以最快的速度安定了下来。

蒙恬抢地盘的时机也是够鸡贼的。

匈奴人即便不擅长种地,有现成的良田在也不至于一点都不种。就是种地不如中原的农人好而已,收成还是有的。

以前河套都是他们匈奴人的地盘,哪里想到今年会易主?

之前蒙恬特意跑去参加了泰山封禅,故意给匈奴露个破绽想等他们打过来,以逸待劳。

结果河套这里的匈奴部落压根不上当,一个两个都老实待在原地种田。

想来也是,其他地区的匈奴部落没有良田可种,只能趁着天寒地冻去犯边抢粮食。河套这里的匈奴过得没那么惨,也就不着急打仗了。

还是种粮食比较重要。

蒙恬钓鱼失败也不气馁,他们要种田就让他们种去。蒙恬自己不断操练士兵,积攒粮草等待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今年的夏季,趁着作物已经种好,不怎么需要照顾打理的时候,立刻发兵攻打。

打下河套后就是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了,可以顺势安排老农接手。不仅能趁着成熟前悉心补救一番,看看是否可以将产量提一提,还能在接下来的秋季直接收获入库。

这可是白捡的收成!

以前都是匈奴趁着秋收南下抢粮食,哪有中原反过来抢匈奴的机会?

况且河套地也不止有粮食,这里还是马匹牛羊等畜牧业的优势区域。匈奴人很爱在这里搞养殖,被打跑时可顾不上这么多牛羊牲口,全便宜了蒙恬。

匈奴养的战马很快就被挑选了一波,直接送去了北边的各郡。

别看蒙恬钓鱼失败了,其他郡还是很顺利的。尤其是正北方那些地域的匈奴部落,在之前的冬日便已发兵。

匈奴目前还没统一,部落间各自为战。互相传递消息也没那么方便,遇到好时机就直接动手了。

那时候是为了不延误战机,但凡能冷静下来互相先问问彼此的情况,就会发现边郡的主将全都撤了,然后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圈套。

当然,即便这样也会有一些耿直的草原汉子坚持认为这很正常。大秦国君要封禅,所有人都想去见证,所以才都离开了,合情合理。

总之北境已经和匈奴有来有回打过几场了。

冬天那波钓鱼是有提前做过准备的,匈奴为此狠狠栽了个跟头。后面既是因为气不过,也是想要干扰长城的修建,陆陆续续又打了好几场仗。

不过后头打的规模就不大了,各部落和各郡你来我往地交锋,纯属小打小闹。

匈奴打的是骚扰的主意,想拖延工程进度。各郡也因为粮草不是特别充足,收着力道没打太狠。

但双方都知道,这只是一时的平静。

秋收在即,匈奴坐不住的。

因为秦国灭了燕赵的关系,他们已经连续几年没能大规模地从燕地抢到粮食了。光靠驯养的牛羊果腹根本不够,部落里饿死了一批老人。

这些老人也不见得都是食物不够吃饿死的,不少是直接被部落抛弃。为了保证青壮能吃饱,有些部落干脆就不给老人分发食物了。

注重孝道的中原地区对这种行径深恶痛绝,在他们看来青壮只要少吃一点大家就都能活下来了。

可匈奴那边却觉得青壮必须得吃饱,这样来年才能保证自己的部落不会被其他部落吞并,而且有余力继续去中原抢食物。

弱肉强食的世界讲不了那么多道德的。

饿了几个冬天的匈奴发了狠,今年秋收时必然会尽全力进攻中原。

再不打等青壮都吃不饱的时候,难道要把部落里的女人孩子也饿死吗?

要是这样的话,到时候还得去中原抢女人,重新生孩子。

万一拖得太久部落里青黄不接了,年长那辈老去、新生那辈还没长大,恐怕全族都得被其他部落捉去当奴隶。

扶苏在和儿子说起这些时,告诫他:

“匈奴的生存之道和中原大不相同,你如果只一味地谴责他们野蛮,不去探究他们这么做的根本原因,那你永远也没办法收服他们。”

匈奴不仅是对中原人下手狠,他们对自己人也一样。各部落之间并不是和平共处的,就像以前的七国也会互相攻伐一样。

匈奴的处境还要更糟糕。

七国互相攻伐,哪怕被吞并了,庶民也照样能过日子。贵族可能惨一些,不过也有贵族可以重新翻身。

游牧部落就不同了,他们会杀掉战败部落里没用的老人和反抗激烈的青壮男人。然后接收对方的女人、孩子和奴隶等,把他们都充作自己部落的奴隶使唤。

如果部落里食物短缺,或者急需迁徙躲避灾祸,这些被俘虏的奴隶就是第一个遭殃的。

桥松经历过百越的事情,已经很能理解父亲说的道理了。就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要收服那些所谓的蛮夷,自然也要先去了解他们。

扶苏又道:

“但对待百越和对待匈奴,不能一概而论。百越想要的是尊重,可匈奴并不在乎什么尊重不尊重的。”

匈奴野性难驯,收服他们要和收服烈马一般。他们因为长期的社会习性导致性格残忍自负,想用以礼待人的怀柔手段感化匈奴纯属浪费时间。

桥松握起小拳头:

“我知道,要先把他们打残,然后再收编!等成功驯服了他们,他们就是帮助大秦看守北方门户的最佳势力!”

扶苏挑眉,这小子学得还挺快的。

确实,大秦准备将匈奴这群恶狼驯养成忠心耿耿的狼狗。这个操作成功性很大,不说远的清朝,历史上汉朝都达成过类似的成就。

可惜因为后续大汉皇帝对匈奴部落的骚操作,再加上汉朝自己四分五裂管不了异族了,最后遭到了匈奴的反噬。

东汉末年有个挺离谱的事情。

汉灵帝招匈奴协助平叛,结果平叛之后不放人回去了。带兵来支援的单于长子没办法,只能被迫留在中原靠抢劫为生。

后来匈奴单于死亡,长子想回去继承单于之位,他也不让人回去。

偌大的匈奴部落居然连个单于都没有,直接导致了匈奴内乱的发生。大家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单于长子也干脆和叛军勾结开始祸害中原。

之后就是一团乱麻,匈奴彻底脱离大汉掌控。

这么傻缺的操作正常人都干不出来,扶苏哪怕没听过这些历史教训也不可能掉坑。所以他在教孩子的时候就着重强调了,不要仗着恶狼已经被驯化就为所欲为。

家里从小养大的狗被虐待之后还有可能心生怨愤袭击主人呢,更何况是从外面拐来的狼了。

现阶段不走尊重怀柔的政策,是因为现在不合适。不代表这个手法一直用不上,等驯化完成,自然该更改策略。

桥松嗤了一声:

“我又不傻,怎么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扶苏却没看他,而是去看史官:

“孤方才的话记下来了吗?”

史官点头。

桥松:……

好吧,原来是他自作多情了。他爹这是拿教导他当借口,实际上话都是说给后世子孙听的。

秋季很快就到来了。

和众人所料不差,北部边郡很快爆发了多场大战。甚至还出现了一个部落联盟,集合好几个部落的力量攻击一个边郡。

然而边郡那边也迎来了新一季的粮草支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大秦已然缓了过来。

这一场大战从秋季一直打到冬季,打得塞外血流成河。

大秦这边靠着长城阻隔,可以占个守城的便宜。像攻城战这种,一般来说都是攻城的伤亡会更大一些,尤其是在没把目标攻下来的情况下。

所以匈奴这次算是元气大伤,比去年那场中计后的大战还要伤。到最后退兵时各部落青壮男子基本都折损了大半,结果还没抢到多少粮食。

不仅是人死了一堆,战马也死了不少。

没有战马,逃命时速度就快不起来。秦国那头却不缺马匹,此消彼长,溃败的匈奴又被击杀了一批。

骑兵只有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冲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人打攻城守城战的话,真的很吃亏。

要不是秦国的长城还没有彻底修好,有些时候秦军还要主动出来迎敌,情况会更加一边倒。

溃败的匈奴这会儿已经管不了以后要怎么办了,明年、后年这些未来的寒冬如何度过根本不是现在有功夫管的。

现在他们要面临的问题里,最紧急的是当前的口粮危机。

这场仗打了小半年,匈奴本来就缺粮,打仗只会更费粮食。

可是战事已经开启了,总不能半途而废。中间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有些寻常不能动的储备粮也不得不提前拿出来吃掉了。

这些“储备粮”,其实就是留下来做种的牛羊,甚至还有一部分马匹。

往年再饿,部落里也不会随意把它们杀了。

全杀了吃掉是能填饱肚子,可来年就没有新的幼崽出生了,到时候等不到秋收就得全族饿死。

这次大家打红了眼,手头剩下的牛羊马都不多了。眼看着肯定撑不了几个月,怎么办?!

有余力的时候匈奴还会担忧部落被其他部落吞并后自己要沦为奴隶,现在有些匈奴甚至开始期待别的部落打过来。

去做奴隶只是吃不饱,说不准不会被饿死呢?

族里的聪明人冷言打断了他们的妄想:

“我已经去打听过了,这次死伤惨重的部落非常多。要是被这些部落击败,他们可不会多养一堆奴隶。”

不就是牛羊不够吗?那就去吞掉别的部落,抢走他们的牛羊。只要抢得够多,自己部落就能渡过难关。

至于剩下那些奴隶,杀了了事。留下还得和自家分粮食,哪有那么多食物分的。

众人顿时清醒过来:

“那怎么办?我们部落就剩下这么点能打的汉子,想抢别人也抢不到。”

已经有人员保存还算完备的部落开始动手了,情况只会越来越严峻。

有的部落甚至从一开始就没参与大战,早就打着黄雀在后的主意。他们觉得攻打秦国不靠谱,不如等那些部落被打残了再去收割残兵败将。

反正他们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叫自家能在冬日里吃饱,至于是从中原抢食物还是从其他匈奴手里抢食物,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区别。

摆在那些打了败仗的部落跟前的选择似乎只剩下两个——要么先下手为强;要么自己躲起来,等发现不缺食物的部落后,再过去俯首称臣给人当奴隶换口粮。

方才开口的匈奴人摇头,目光闪烁:

“其实,我们还有第三个选择。”

大秦探子从草原深处传来消息,匈奴人开始内讧了。

说起来探子能打听到这些,还要多亏西域的通商。匈奴表面上没参与,实际暗地里很眼红,想尽办法改头换面掺和了一脚。

扶苏只当没发现,转头就借此机会反向安插了探子进入匈奴内部。

这些探子大战时不怎么指望得上,那会儿传消息不方便。不过像现在这样的时候,还是很好用的。

据探子所说:

有一部分匈奴选择互相蚕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还有一部分匈奴被迫结成同盟,共同御敌。

结盟的基本都是战败的部落,匈奴里出了几个聪明人促成了此次结盟。

道理很简单,现在他们都是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人剿灭。与其如此,不如残烛们联合起来,暂时形成一个大势力,对抗完好无损的匈奴部落。

先从这些部落手里保下性命,然后再寻求别的出路。

——不能抢秦人,也不一定能打过其他部落,但隔壁东边不还有东胡吗?

他们甚至还能想办法说动那些完好的部落,和他们一起去抢东胡。

那些部落现在抢他们是抢的开心了,但总不可能每年都靠抢同族过活。有选择的情况下,当然是抢外族更合适一些。

更何况东胡所在的地区也有广袤平原,似乎可以种植粮食。只是他们游牧部落不擅长耕种,粮食产量总是十分可怜。

中原地区的粮食亩产已经很低了,匈奴只会更低。

“有产量总比没有强,反正我们以前去抢中原人也抢不了太多粮食。这些粮食本就是冬季时拿来应急的,少一点问题不大。”

匈奴的主食还是牛羊肉,有了合适的平原,再弄到秦人现在广泛种植的紫花苜蓿,养殖牛羊的收获也能比现在更多。

届时粮食和肉食搭配,日子就能过得下去了。东胡的地盘那么大,平原那么广,去了那里根本不用担心瓜分不到足够的领地。

始皇帝收到奏报时并不意外。

前世匈奴也和东胡打过一场仗,这辈子始皇还考虑过要怎么趁此机会收服东胡呢。没想到匈奴胃口这么大,想直接把东胡的地盘都给抢了。

担心自己这边战斗力不够,匈奴人往西招揽了不少同盟。

之前被蒙恬从河套打跑的部落,并没有被李信等人的队伍全歼,还逃出来了一些。这些人不知怎么也加入了队伍,因为他们有种植经验,在联盟里很受欢迎。

匈奴部落都指望抢到地盘之后跟他们学学怎么种地。

始皇:……

倒数第一跟着倒数第二补课是吧?

也不是不行。

始皇给边郡下达了新的指令,让他们看看这次匈奴和东胡的战争能不能占到便宜。要是他们可以打个两败俱伤,大秦就能渔翁得利了。

哪怕只有一方败了,也能操作。

匈奴打赢了他们就主动接触东胡,以相助的借口帮他们赶走匈奴人。到时候顺势招安东胡,还能剿灭匈奴的大量有生力量,方便后续施展收编计划。

东胡打赢了,那就直接收编匈奴。至于东胡,等消化了匈奴再动手,反正这辈子他们父子的时间还很多。

扶苏看着父亲写下的计划,提议道:

“不如把韩信派去东北边塞,参与此次战事。”

这几年韩信一直跟着蒙恬,在蒙恬收服河套的战役里立下了大功。但他继续留在上郡就纯属浪费人才了,上郡这一块明显很长时间内都不会继续发生战事。

之前北郡那边不缺将领,他们就没把韩信派过去打乱阵型。

如今要出兵东北,进入东胡的领地范围了。驻守北郡的将军们都得留在自己的郡内主持大局,领兵出征的人选自然可以重新决定。

只是韩信现在还不到二十岁,不知让他去当主将,众人可会信服?

作者有话要说:

稷儿:寡人是不是听错了?谁年纪大了脑子糊涂了?

驷儿:你啊

稷儿:……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