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26章 军事小白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无字惊鸿 4081 2023-12-30 10:30:12

郦食其就这么在咸阳住了下来。

张仪的手书算是他入秦得到的意外之喜了,像这样的好东西,以前他作为普通求学者是想都不要想能接触到的。

郦氏在魏国可以说是基本没什么水花,郦食其一家的离开根本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战国末年举家搬迁的人不在少数,大家只当他们是去其他地方避祸了。

郦食其原本还想把族人留在魏国以防万一的,但是在秦国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秦国是真的安全啊。

人丁兴旺的家族怕的是什么,不就是战乱流离失所么。郦食其没法保证到时候秦国攻魏时自家能不能躲开祸乱,倒不如赶紧搬走得了。

旁人避祸都往齐地跑,但郦食其知道齐国迟早也得被打下来。所以算来算去,还是巴蜀最太平。

要不是巴蜀被秦国牢牢把持着,多的是人想躲那里去。

就在郦食其给族人去信让他们赶紧入秦的时候,大秦终于开始点兵了。

灭赵之战,正式打响。

秦王政点王翦为主将,预备趁赵地饥荒一举拿下赵国。

商议军事战略时,将领们最终决议兵分两路。

一路由王翦和羌瘣带兵,由井陉出发(河北井陉);另一路由杨端和带兵,从河内出发(河南新乡)。

南北夹击,直逼赵都邯郸。

除却这三位将领之外,桓齮、李信等也随军出征。

羌瘣是羌人出身,看名字就能看出来。他率领的是羌兵,这类游牧民族出身的兵将作战勇猛,极善骑射。

赵国厉害的兵也是代地的骑兵,骑兵对战步兵算是降维碾压,是以秦国这一次调集了不少骑兵应对。

羌瘣平时在朝中没什么存在感,这次战前决策倒是说了不少话。

他道:

“赵国铁骑常年与匈奴作战,十分厉害。不过我们大秦也不差,匈奴被打得不敢侵犯秦地,只好转头去欺负关东几国。”

要不是秦人太难对付,匈奴何至于整天跟燕赵死磕?燕国那么弱鸡,随便打打就行了。

倒是赵国,是块难啃的骨头。要不是燕国苦寒捞不到什么好处,想必匈奴是更愿意只打燕国的。

“我们须得防备匈奴趁机作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能给他们可乘之机。”

秦赵两大防备匈奴的主力开始互殴,匈奴只要有脑子就会想法子捞好处。要能一举重创两国,以后他们入侵中原就能毫无阻力了。

王翦捻着胡须笑道:

“我秦地北境的驻兵自然是不会动的,但他赵国就不好说了。”

若是赵国一不做二不休,撤了代地的驻兵,让他们都回邯郸支援。那么秦军恐怕不得不自己派兵抵挡,到时候驻守代地的秦军就要遭受两面夹击了。

李信有点担心:

“赵王昏聩,或许真能出此下策呢!”

李牧的人品是信得过的,不会为了支援邯郸调动边军。可是他们已经决定要除掉李牧了,没了李牧压着,赵王迁不一定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众人对视一眼,意识到这件事还得劳烦郭开。

“想要阻拦边军北下倒也不是做不到,只需陈兵于代地和赵地之间,遥遥对峙就行。”

这样一来,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之前,两方军队都不会轻举妄动。赵军怕自己打过来会遭遇南北夹击,秦军也担心开打后没法及时支援后方的攻赵部队。

但这么做的话,就要牵制走很大一部分秦军了。

攻赵的部队自然是人数越多越好,这么多人放在对峙上太浪费了。所以在众人心里最完美的状况,莫过于用一小股部队营造出大军列阵的假象,吓住边军。

假象终归是假象,正式开战一定会暴露。那么为了一直骗下去,就得阻拦边军南下。

“正常情况下,代地的边军是不会主动南下支援的。所以只要稳住了赵王,就能哄骗边军一直在北境待着。”

至于怎么哄骗赵王,这是郭开的拿手好戏。

让郭开告诉赵王这次秦军攻赵并不顺利,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退兵。赵王根本不懂军事,只要防住了其他人跑来告密,赵王就能一直被瞒在鼓里。

这个说辞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赵王迁觉得:既然秦军没那么厉害,那干掉李牧也无所谓,赵国有的是大将可以抵御秦军。

杨端和忍不住感慨:

“此次若能灭赵成功,郭开当居首功。”

打仗分明是将领的工作,但真正起作用的反而是庙堂之争。这让身为大将的他们心情十分复杂,总归有点不那么爽快。

扶苏适时安抚诸位:

“若要正面应战,我大秦也并非灭不了赵国。只是举国之力出征太亏了一些,将军们不如多留点精力去攻伐其他四国。”

言下之意便是,将军们的能力我们大秦还是非常认可和称赞的。虽然这一次没能给你们充分的发挥空间,但那是将军们为了大秦保存国力做出了牺牲,我们都记得呢。

武将们听得心里舒服,心头的一点点小不悦也烟消云散了。

秦王政看了一眼儿子。

他自己不怎么擅长说好话安抚臣下,扶苏倒是信手拈来。也不知是在哪里练出来的口才,这么会拉拢人心。

哼,花言巧语。

扶苏偏头冲父亲眨眨眼,一副求夸奖的模样。

秦王政收回视线,矜傲地颔了颔首,算作认可。

众人假装没看见他们父子之间的眉眼官司,继续商讨战略。

“我们派去赵国的人已经开始散布李牧有二心的谣言了,然李牧如今身处代地,不一定知道这件事。”

事实上秦国就是仗着李牧离邯郸远听不见这边的流言,这才肆无忌惮。等回头大军压境了,赵王急命李牧过来主持大局,那个时候李牧大概也没空去听底下的传言。

流言的事情也是扶苏这边负责的。

他借巴清的手联合了秦国之前就安插在各国的探子,组成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网。无论是打探消息还是散播流言等,做起来都十分方便。

扶苏便取出了对应的奏报给众人传阅:

“如今邯郸民间还不是很信这番说辞,我便令他们不要大张旗鼓地宣传。”

这种没影的消息若是传得太沸沸扬扬,反而显得假。就要这种似有若无的,大家都不相信,那才是最佳铺垫呢。

“我让郭开将这则流言作为笑话说给了赵王迁听,赵王为人糊涂,却也有猜忌之心。现在他只当是笑话,等时机成熟,他会自己生出忌惮来。”

而所谓的时机成熟,便是接下来的第一场大战了。

王翦老谋深算,不必明说就知道长公子的意图。但他偏不自己点明,因为他知道不能总是他们王氏出风头,而且大秦也需要更多的年轻将领崛起,光靠他一家是不成的。

于是王翦特意点了上次犯了傻的李信,让他说一说如何才算时机成熟。

李信一脸懵逼:

“啊?这,这我不知道啊……”

怎么就点到他了?

他这人就不擅长阴谋诡计,王老将军是不是故意为难他?

肯定是上次收到他祖父李崇的信件之后不高兴了,一直憋着想从他这里找回场子呢。

李信:老将军好生奸诈,特意让我在所有人面前丢脸!

李信悲愤不已,看得众人无奈摇头。

李崇那只老狐狸,到底是怎么养出这么傻白甜的孙子?该不会是故意的吧?

大家一时之间心里都有了思量。

要说是故意的,倒也合理。毕竟李氏一族早已战功赫赫了,不仅是一门双侯,李崇本人甚至都封了南郑公。

换他们是李氏,也会选择用尽手段降低帝王的猜忌。毕竟李崇当初可是跟随昭襄王的将领,白起的下场还历历在目呢。

把孙子养得傻一点,只会打仗不懂权谋,确实安全。不然祖孙三代都是老狐狸,碰到个疑心病的君主,很容易翻车。

王老将军也是促狭,故意点他。

这其实是在卖李氏一个好,替他们家稳固人设,不过傻小子李信似乎误会了。

其实误会了也好。

两大军功家族表面关系不睦,就不容易引起君王的防备。

秦王政亲政不到十年,众人对他的了解还没那么深,难免有些小心翼翼,生怕步了白起的后尘。

扶苏看在眼里,但是什么都没说。

武将们有点担忧是好事,这样就不敢行事张狂了。君臣之间想要长久相处,臣子就不能太过自负狂傲,否则再心宽的帝王也会忍无可忍。

蒙恬见李信答不上来,好心地站了出来,主动接过话头。

他蒙氏也是三代大将,不过蒙骜十年前已经去世。而且蒙氏也没有那么显赫的爵位,倒不如李氏扎眼。

是以蒙恬并不担心展露锋芒。

当然,更多的原因是他与弟弟蒙毅皆为秦王心腹,深知王上的人品,从不担心被卸磨杀驴。

蒙恬分析道:

“如今流言可信度很低,盖因李牧尚未留下什么令人诟病的把柄。倘若下一次战役李牧战败,那么就能借此大做文章了。”

李牧败得越惨,流言就越有可信度。

毕竟那可是李牧!上次秦国攻赵直接把秦国狠狠打回去的李牧!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败了?一定是李牧放水了!

扶苏笑着赞同:

“正是如此,若打败仗的次数多一些,流言就能越快地取信赵王。”

只是如何让李牧吃败仗,还得败得很惨呢?他可不是普通将领,没那么容易打败。

众人苦思冥想。

秦王政淡定地端起茶盏喝了一口,没有参与到思考中去。

若是以往,他这个不懂战争的门外汉肯定要跟着想一想的。虽然没什么用,主打一个重在参与。

但现在嘛,有儿子,那就让儿子想去。他只要等大家讨论出个合适的方案就好了,压榨儿子确实很快乐。

不过秦王政很困惑,用眼神询问儿子:你会打仗?

扶苏回以一个谦虚的眼神:一点点。

秦王政:?

扶苏:^_^

让扶苏带兵打仗,那他肯定是不行的。但作为大秦最无可挑剔的太子,他也不允许自己一点都不懂。

所以登基之后,扶苏痛定思痛,决定补上这个短板。他把身边没派出去打仗的将领抓来,隔三差五讨论一番战术。

学习这个就当是处理政务之余的放松了。

所以扶苏说是会一点点,那还真是只会一点点。而且会的是结合庙堂权谋的那一点,简单点说就是很会利用战争搞阴谋诡计。

就比如现在,怎么才能营造出李牧放水打败仗的局面。

专业不对口的大将们抓耳挠腮,讨论到最后也只讨论出了:

“小型战役可以让李牧吃败仗,毕竟李牧的主力军不会放在那里。但是这种小型战役的败仗,拿去说实在是没什么说服力。”

将军里的老狐狸就那么几个,王翦不肯开口,李崇不在这边。剩下的中年将领和青年将领都差点火候,想得头都要大了。

大家齐齐看向王翦寻求答案,结果王翦这老家伙也跟着做出茫然的表情,煞有介事地请长公子解答。

众人:“……”

演的还挺像模像样。

扶苏只好提醒道:

“赵王迁根本就不懂战事,他甚至看不出来哪一座城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一个合格的君王,可以不会带兵打仗,但是不能连自己手里什么城池是绝对不能割让出去的都分不清。

武将们天生就擅长分辨城池的重要性,所以很难想象怎么有人会不懂这么基础的东西。可他赵王迁还就是一点都不懂,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

昏聩如燕王喜尚且知道燕国都城旁边的督亢之地不能割给秦国呢。

赵王迁的话,大概只知道赵都邯郸是不能让人攻破的。

武将们:“……”

这就很难评。

扶苏似乎还嫌众人受到的冲击不够,继续往下分析。

同样位处一个地界的城池,可能甲城位于关隘口,丢了的话后方无险可守,敌军就能直取都城。但是隔壁的乙城就无所谓了,丢没丢影响不大,这是常识。

然而在军事小白眼中,甲乙两城都是大城池。那么甲城被攻陷了,和乙城被攻陷了,不都是丢了一座大城吗?有什么区别?

军事小白只看城池规模,因为这个直观。

再极端一点,万一作为重点要塞的甲城是个规模不大的小城,乙城则是个规模可观的大城。那么乙丢了,甲却守住了,赵王迁怕是要炸。

——你李牧丢了个大城跑去守小城,是不是在故意让城池给秦国?

将领们一想到那个场景,瞬间窒息了。

救命啊,摊上这种没脑子的国君,难怪赵国要完。

秦王政本来在喝水,听了儿子的假设,一口水险些呛住。

“咳咳。”

他一言难尽地放下茶盏:

“你倒是很了解赵王迁的想法。”

扶苏表示,他只是天生擅长揣摩别人的心思而已,多亏父亲把他生得如此聪慧。

秦王政:“……”

秦王政不理他,只对王翦吩咐道:

“寡人记得有几座赵国城池的太守有意降秦,可在其中挑几个合适的,开战后做一场戏。”

直接投降会被赵人骂,倒不如借此机会诬陷李牧一把。选取李牧作战区域内的城池,攻城战装模作样地打一打。

这样一来,城池失守就不是太守的问题,太守也是被李牧给坑了。

回头这群太守摇身一变成了秦国官吏,那也怪不得他们。毕竟是自己人先背叛了他们,太守们不过是想替全家求一条活路而已。

想到这里,秦王政一顿。

他发现自己被儿子给带歪了,怎么也开始满脑子坏心眼了?

罢了,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不能太讲道德,一切都是为了大秦。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