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45章 赤子之心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无字惊鸿 6542 2023-12-30 10:30:12

扶苏操控舆论,本来是想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的。就算迷惑敌人,迷惑的也是楚魏齐这三个还算有反抗之力的诸侯国。

万万没想到啊,第一个上当的是燕国。

燕王喜命人快马加鞭地送来了厚礼,请太子扶苏在秦王政面前替他们燕国美言几句。

实在是最近驻扎在易水的大军“异动”有点多,多到哪怕秦国分明发兵攻打楚国北部了,燕国还是不安心。总觉得下一刻秦国就要不管不顾双线开战,一口气打两个国家。

扶苏看着厚礼中那盒自己前些天还在惦记的高品质珍珠,语气和善地答应了燕国使者的请求。

使者高渐离五体投地,声音哽咽地表示太子愿意施以援手,燕国上下感激不尽。

扶苏的目光扫过他不自觉攥紧的拳头,眼神漠然。

但说出口的语气却很和煦:

“燕使言重了,这件事本就很好解决。秦燕一向是盟友,秦国自然不会轻易兴兵伐燕,大军异动不过是为了应对代地的赵国罢了,还请燕王不必多虑。”

高渐离的身体僵硬了一瞬。

他听懂了,太子扶苏的意思是他们秦国就是在吓唬燕国。没错,他们根本懒得打燕国,只是单纯吓唬一下而已。

可是高渐离不能翻脸,还要姿态谦卑地表示:

“燕王怯懦,还请太子相助。”

别再吓了,燕国上下快被吓死了。

扶苏见他着急,从善如流地站起身来:

“也罢,那我这便去求见父亲。”

秦国太子不疾不徐地从伏跪在地上的燕使身边走过,丝毫不担心使者会突然暴起伤人。

上次能让荆轲携带兵器入殿,那是秦国故意的。这一回高渐离进来之前仔细搜过身,一根针都带不进来。

这让高渐离觉得十分屈辱,偏偏有荆轲那件事在前,他没有任何理由反抗。而且他本来就是为了燕国子民来求饶的,更不敢得罪秦国太子。

听着脚步声渐渐远去,高渐离才终于直起身来。

秦国太子表面上装得谦和温柔,实际上还不是高高在上?他伏在地上这么久,也没见对方说一声不必多礼。

可恨他还不能轻举妄动,为荆兄报仇。燕国的安危捏在对方手中,自己除却低三下四别无他法。

燕王也可恨,为了自己保命杀害了贤良的太子!

高渐离才不信市井之中的传言,太子准备的匕首不可能有问题,一定是秦国故意想看燕国笑话。

太子丹和荆兄分明是为了天下大义刺杀暴君,结果现在却反而成了天下人口中的笑柄,再没人称赞荆兄的英勇无畏。

高渐离听说这件事时目眦欲裂,恨得几欲咬碎牙齿。

可叹荆兄一世英名,竟毁于此地。

游侠重义轻利,名声比命更重要。高渐离绝不愿见到自己的结义兄长一辈子背负这样的笑名,所以他主动争取到了这次出使秦国的机会。

回到使者居所的高渐离掀开衣袖,看着自己手臂上刻着的“忍”字,告诉自己不能轻举妄动,要等待时机。

荆兄刺秦失败是因为低估了暴秦的掌控力,秦国法度严明,不像燕国那样处处是漏洞。而且那个时候击杀秦王确实用处不大,刺秦成功恐怕也能为其他五国做嫁衣。

但自己不同,高渐离已经吸取过教训了。

他眼瞧着秦国不会停手,接下来肯定要和楚国打个你死我活。现在不就已经在进攻楚国北境了吗?

楚国军事同样很强大,经历过赵国李牧一事,肯定不会重蹈覆辙自灭名将。如此,两国交战很有可能两败俱伤。

那就是高渐离等的好时候!

秦国将楚国打残了,韩、赵被灭,秦国自己也元气大伤。他再想办法刺杀掉秦王和太子,燕国就可借此机会崛起,称霸六国。

当初秦国兵多将广,秦王死了他们可以兴兵复仇,可以后就不一定了。没兵没将,只能被迫忍下刺杀的这口气,根本别想报复燕国。

高渐离深吸一口气,拿出自己的筑来到庭院中,坐下击奏起来。

他需要通过音乐平复内心,也需要示敌以弱。他知道附近肯定有很多秦人在监视自己,他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想要刺杀秦王和太子并不容易,高渐离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把武器带进去。所以他决定另辟蹊径,利用自己的音乐造诣。

秦国蛮荒之地,只怕没听过多少美乐。以他的演奏水准,不信秦人不心动。

而以秦王和太子的嚣张,当年他们的先祖昭襄王连赵王都要命令对方鼓瑟奏乐,更何况他一个小小使者?

高渐离已经在筑中灌满了铅,但凡给他机会近距离为两人演奏,他就可以挥筑砸死那两人。

优美的筑声果然吸引来了不少秦人围观,高渐离不为所动,依然沉浸在音乐中,仿佛只是一个单纯的爱乐之人。

嘴上说去劝秦王的扶苏其实根本没去,他去六英宫逛了一圈,又回到太子宫中了。

侍人前来,将高渐离的反应诉说了一遍。

扶苏慢悠悠喝完蜜水:

“不必管他,让他弹就是了。人家愿意免费为你们奏乐,有空的都可以去听一听,感受一番六国乐曲的熏陶。”

晚间带着孩子们去父亲那里蹭了一顿饭,然后将小崽子都赶回去睡觉,扶苏这才说起燕国的事情。

秦王政记得高渐离这个人:

“荆轲的结义兄弟?”

之所以对他有印象,是因为当初扶苏说起荆轲刺秦时,顺带提到了后来有个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这个高渐离同样刺杀过父亲,目的是为荆轲报仇。

秦王政原想在处死荆轲之后,让燕国把高渐离也交出来。不过后来事情太多忘记了,没想到对方居然自投罗网。

扶苏则道:

“我见高渐离此番前来,应当就是为了复仇。不过他是燕人,不一定肯轻易动手,倒不如给他创造一个机会。”

秦王政立刻理解了儿子的意思。

若燕国未灭,高渐离顾念故国会举棋不定。可等到那个时候就太久了,而且那时他再刺杀秦王,对秦国来说就没了任何意义。

理想状态应该是在大秦即将攻打燕国的前夕,高渐离刺杀秦王失败。于是秦国大怒,以燕国两次派使者刺秦为由,光明正大地发起灭燕之战。

秦王政有点不高兴:

“寡人灭魏都没找这么多借口。”

之前灭韩,那是韩国妄图疲秦。灭赵,是秦赵世仇。到了魏国,根本没找借口,想打就打。

他燕国算什么东西?还要大秦找那么多理由?

若非此前燕丹和荆轲成了笑话、攻魏又需要做准备,秦国根本不会放任燕国。至少要发兵攻打一场,给燕国一点教训,否则大秦颜面无存。

上辈子李信就是在这次行军中完成千里奔袭,把燕王喜追杀得远遁逃窜的。这辈子省去了这场战役,直接掉头攻打魏国。

秦王政因此心里不痛快,这才频繁让大军“异动”,吓唬燕国,也算出一口恶气。

扶苏亲自奉上茶水,熟练地哄人:

“父亲有所不知,燕地庶民远比魏地不服管教,若不打压下他们的气焰,大一统后难以管理。”

所以秦国就得站在制高点上压制燕国,把灭燕塑造成符合道义的。而且燕国屡次冒犯秦国,是他们燕国理亏,燕民就算恨秦也很难底气十足。

燕国游侠最爱生事,拿着“道义”当名头击杀秦吏。如今燕国成了那个失去道义的存在,看他们还能扯什么借口出来。

他大秦没有因为燕王和太子的愚蠢举动迁怒整个燕国子民,燕人不该感恩戴德吗?

秦王政皱了皱眉:

“游侠目无法度,日后必要以重法惩之。”

扶苏赞同地点头。

宽仁的律法那是给顺民的,不服管教的暴民就别想了。燕地游侠他必要狠狠整治一番,没了游侠扰民,当地的黎庶日子也能安定不少。

扶苏又笑着命人将燕国送来的珠玉取来,与父亲分享。

嘴上开了个小玩笑:

“六国都传秦王宠爱太子到毫无底线的程度,如何?我见这些珠玉不错,心中很是喜欢,父亲可愿为我停止惊吓燕国,叫易水驻军不再异动?”

秦王政挑眉:

“既然喜欢,便自己拿去用,何必都缀到寡人衣服上?”

说是这么说的,却也当真给驻军下令,让他们不用继续做戏吓唬燕国了。

先给燕国一点甜头尝尝,让他们误以为高渐离的出使十分顺利,从而掉以轻心。而高渐离自己,也会做出错误判断,安心将计划推进到下一步。

两个月后,高渐离果然收到了燕国的消息,知道危机已经解除。但他没有选择就此离开,而是借口喜爱咸阳风貌,请求多留一些时日。

秦王政准许了。

这都是后话,目前王贲大军还在和楚军对垒。

楚国哪里想得到秦国打自己是为了借道打魏,被猝不及防攻得一脸懵逼。不过楚国也不是特别怕秦军压境,所以暂时还能稳住。

这个“稳住”,在王贲连取二十城之后,就不太能稳得住了。

楚王:不是,你们秦国来真的啊?!

恰逢楚王听闻太子扶苏竟然为了区区一点礼物,就说动了秦王不再追究燕使刺秦的事情,立刻动了心思。

太子扶苏可是有一半的楚国血脉,怎能让燕国占尽便宜?要占也是他们楚国占啊!

楚王的厚礼很快也送到了太子宫中。

这次是由丞相昌平君亲自送来的,虽然他看不太上现在的楚王负刍,但为了楚国他愿意跑这一趟。

提起这件事,就不得不把楚国最近发生的动荡仔细说说了。

之前和扶苏建交达成贿赂共识的不是现在的楚王,而是他哥哥楚幽王熊悍。但是熊悍三月的时候死了,弟弟楚哀王熊犹上位。

结果上位没两个月,又被诛杀,换成另一个公子负刍继位。新任楚王负刍和扶苏没什么交情,于是两边暂时断了来往。

否则这次攻楚的事情,以熊悍的性子,肯定第一时间送钱过来求和。

扶苏还挺喜欢这个出手大方的熊悍的,毕竟这人还有个“身世存疑”的优点在。

楚国有人质疑熊悍并非先王亲子,因其母李嫣先被哥哥李园献给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然后才入宫成了楚王宠妾。

据小道消息称,李嫣是怀着孕入宫的,熊悍实则是春申君黄歇之子。

只看黄歇的姓氏就知道,这人不是楚国王室。

混淆血脉是大罪,如果这样的楚王一直待在王位上,别管他是不是真的黄歇之子,秦国都可以拿它大做文章。

比如攻楚之前,打着为楚国正血统的名号,将秦国国内的楚国公子昌平君立为新楚王,就可以正大光明发兵了。

可惜,熊悍居然死了。

不过没了熊悍,他还有同母的楚哀王熊犹。熊犹也是李嫣所出,虽然比起哥哥来讲他身上的疑虑更少,但也不是不能拉出来说事。

为此,扶苏还特意去提醒过李嫣的兄长李园小心点,不要阴沟翻船。

——至少撑到秦国攻楚再下线。

结果李园太让他失望了。

熊悍病逝的命运这家伙没能改变也便罢了,楚王负刍联合别人诛杀李园一党的这个政变事件,李园居然也没能躲过去。

楚哀王熊犹继位才两个月,就被负刍抓到机会,揭发了李嫣和春申君的事情,于是熊犹也没了。

多好的借口啊,便宜了楚王负刍,以后秦国不能再借此发兵了。

扶苏看着昌平君叹气:

“舅舅,李园怎么就死了呢?”

昌平君也觉得很心痛:

“是啊,他怎么就死了呢?”

楚王负刍血脉没有问题,想要推翻他自己当楚王很难。原本昌平君上位的概率是很大的,既有秦国的支持、竞争对手又立身不正。

现在可好,前功尽弃。

“不提这个了,这是楚王送来的礼物,只求秦国能尽快退兵。二十城他们也不奢求全部拿回去,能还一半就行。”

昌平君说这个话的时候,自己都觉得脸红。

秦国凭本事打下来的城池,你送点礼物就想拿回去?做什么美梦呢。

但是昌平君自己也是楚国公子,不愿意看到楚国吃太多亏。

他又因为是个文臣,没能参与武将之间的战术商讨,完全不知道秦国的目标压根就不是楚国。

能忍到现在才过来求情,已经是昌平君沉得住气了。

他多看了两眼扶苏身上佩戴的楚国风格饰物,又想起这两年来太子的喜好越发偏向楚国审美,心里有了点底。

昌平君想着,即便太子拒绝了这么离谱的要求,也应该不会发怒。太子心里还是有楚国的,比起秦人他更像楚人。

果然,扶苏只是一脸为难,并没有因楚王狮子大开口而生气。

扶苏表示:

“这件事不太好办……”

说到一半,忽然看见昌平君身后的窗户外冒出两个小脑袋,正是韩信带着舜华在调皮。

扶苏只当没看见,没有丝毫停顿,若无其事地继续往下讲:

“不是我不肯帮舅舅,只是十座城太多了,这件事成不了。”

昌平君当然也懂这个道理。

不过讲价嘛,就是要一开始说得过分一点,这样才有拉扯的余地。所以两人就着到底要还几座城扯皮了一番,最后商量出来的是五座城。

虽然名为五座城,其实里头四座都是不值一提的小城。唯一的大城对秦国接下来的战略安排来讲不痛不痒,却是楚国很看重的关隘。

昌平君不知道,他和扶苏的这场“讨价还价”,其实扶苏早就和秦王政、以及诸位将军提前演练过了。该松口还哪个城,那都是讨论好了的。

扶苏做戏做全套,他提醒昌平君:

“还城这件事,我们少数几人心知肚明即可,切莫传出去。朝中有别国势力,大肆宣扬恐怕会徒惹事端。”

昌平君觉得有道理:

“那我便联络楚国那里,让驻军配合秦将打一场假仗?”

如果楚国是自己凭本事把城池打回来的,那就谁也说不了什么了。

昌平君怀疑太子扶苏是觉得不可能说动秦王政,准备私底下和王贲搞小动作了。越过秦王做戏打几场“败仗”,王家赫赫功勋在身,秦王也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责罚对方。

他觉得自己的这个推测很合理,毕竟外人不知道,他们秦国自己人还不清楚?什么秦王为了太子毫无底线,根本就是夸大其词。

收买王贲还靠谱点,毕竟太子之前灭赵时一直和王贲留守大营。几个月下来,想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甚至可能已经将人收归名下了。

“那楚国这里就交给我去联络,保证不会出问题。”

昌平君高高兴兴地起身告辞。

等他一走,扶苏就冷漠摘掉了身上繁复的楚国风格饰品,随手丢在了桌案上。

他的好舅舅还是吃这一套呢,真好骗。

殿外,两个偷听了半天的小家伙探头探脑。昌平君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完全没发现他们俩。

韩信于是带着舜华妹妹溜进了殿中。

扶苏一看他们两个,脸上重新有了笑意。他招招手示意孩子们过来坐,又吩咐人去端来茶点。

韩信没坐下,他站在扶苏身前一脸认真地询问道:

“殿下,您是不是不喜欢刚刚那个家伙?”

扶苏恍惚了一瞬,脑海中闪过上辈子的一个画面。

那是一向桀骜不驯的青年将军收敛了浑身锋芒,认真地表示“陛下若不喜那些爱管闲事的御史,信便替陛下去杀了他们”。

当时扶苏哭笑不得地拦住了对方,告诉他不能随便诛杀朝廷命官。

后来青年将军成长为了中年将军,但整个人还是和年轻时候一样张扬肆意。只不过他不会再随便说杀人,而是换成了“信替陛下揍他们一顿,保证没人知道是我干的”。

嗯,还是有一点长进的。

扶苏眉眼弯弯,看着幼年版的大将军替自己打抱不平,心中一暖。

韩信这小子也不知道怎么做到的,总能猜中他的喜好。明明他已经掩饰得很好了,朝中不少聪明都没发现他特别烦哪个臣子,韩信却能看出来。

可是换成别的人喜欢谁、不喜欢谁,韩信就看不出了。

或许是因为他在自己一手提拔的大将军面前不怎么设防的缘故,而旁人面对这位一言不合就动手的兵仙时,总是多几分警惕和防备。

韩信见太子殿下不说话,着急地追问起来:“殿下?”

扶苏笑着承认了:

“我确实不太喜欢他,阿信要替我杀了他吗?”

韩信皱着小眉头:

“我倒是想,但我暂时打不过他。”

思考片刻,韩信又承诺:

“我努力练武,等我长大一点,就能替您杀了他了。”

扶苏伸手揉了揉他的脑袋:

“不用,等你长大,他的坟头草已经三尺高了。”

韩信呆了呆。

他突然觉得自己还是太小了,要是能迅速长大就好了。现在的他还没有昌平君的腰高,根本帮不上什么忙。

扶苏却揽住这个小崽崽,把他抱到腿上,哄道:

“我们阿信以后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不用在意那些小人物如何。有的是人替我处理他们,阿信好好学习怎么当个大将军就好了,我还等着阿信去打匈奴呢。”

韩信耳根子红了红,感觉这个怀抱比父亲的还要温暖一些。他犹豫了一下没有挣脱下来,乖巧地窝在殿下怀里点了点头。

“好,那我好好学。我已经看完一本兵书了,一点都不难。”

其实五岁多的小崽子能看懂的内容不多,都是比较浅显的东西,即便是兵仙也不可能夸张到生而知之的地步。

不过比起同龄人,韩信这样已经是个实打实的天才了。

扶苏于是问起他看完了哪本兵书,让人取来,亲自给两个孩子细细讲解。

三岁多的舜华自从进屋之后就开始吃吃喝喝,完全没关心父亲和阿信哥哥都在说什么。但是兵书一拿来,她立刻凑过来硬是要一起听。

扶苏也不说什么“你听不懂”之类的话,女儿要听就两个孩子一起讲。

作为理论上的巨人,扶苏带兵打仗不一定行,给启蒙的孩子讲讲粗浅兵法毫无难度。兵仙以前教过他什么,他就重新教给幼年兵仙。

原以为小女儿应该听不太懂,没想到舜华的悟性出人意料的好。

扶苏惊讶地看了一眼这个上辈子早夭的长女,心下惋惜。

当初没看出来女儿有打仗方面的天赋,要是这个孩子养住了,大秦是不是能多一员女将?

让她整天跟着韩信跑,倒是歪打正着了。能从小就受兵仙的熏陶,自家闺女运气还挺好的。

扶苏耐心给孩子们上了半天的课,最后叮嘱他们不要把今天的事情说出去,才放他们离开。

两个孩子都是嘴严的,扶苏很放心。

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晚上却看见韩信独自一人悄悄溜进了自己的寝殿。

扶苏还没睡,正倚在床头翻看书册。听到通报放下书,和韩信大眼瞪小眼。

他温柔地问道:

“阿信深夜前来,有什么事吗?”

韩信解释:

“我回去想了想白天您和相邦说的话,又问了王离大兄他父亲打仗的情况,觉得不太对劲。”

扶苏愿闻其详。

韩信:“我觉得王将军没有想打楚国,但是楚国没人能看得出来吗?”

说到这里,韩信是真的很疑惑。他觉得王贲攻打楚国北部就很奇怪啊,如果真的要攻楚,应该不是这个行军路线才对吧?

扶苏心道幼年版的兵仙竟也这么敏锐,倒是没有随口糊弄他,认真解答起来:

“确实如此,大秦的目的不是楚国,而是魏国。楚国也不是没有人看出来,而是看出来的人说了,但楚王因为惧怕秦军,宁愿选择送礼求和。”

别管秦国是不是真的要打楚国,楚国反正是不想和秦国交战的。所以真相并不重要,楚王又不是出不起贿赂扶苏的钱。

韩信恍然大悟:

“怪不得!所以拿下楚国城池,是为了从这里进攻魏国!确实,走这边能够更轻易地直取魏都大梁!”

扶苏:……

扶苏开始反思,他是不是小看了兵仙的天赋。

原来兵仙五岁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从哪里行军可以直取大梁了吗?这真的不是天赋强到妖孽的地步了吗?

扶苏于是问道:

“你怎么知道从这里打大梁更合适?”

韩信理所当然地表示:

“因为我听王离大兄他们讨论过啊!”

原来那群武将家的弟子整天凑在一起,讨论的话题都是该怎么打仗。本来是该一人计短的,但这么多人凑在一起,你想一点我想一点,计策迅速就完善了起来。

大家都是天之骄子,在家里也听父亲祖父说过不少。互相这么一分享,共同进步,成长速度极快。

韩信闲的没事就带着舜华一起旁听,记住了不少东西。

说到这个,韩信兴致勃勃:

“大兄他们讨论过很多种情况,比如楚国发兵灭六国的话,每个诸侯国要怎么打。换成齐国,又该怎么打。”

从楚北攻魏都大梁,就是他们在这个情况下讨论出来的最优路线之一。韩信一听扶苏说秦国的目标是攻魏,立刻联想起来。

扶苏听着他叭叭叭地分享各种行军路线,一开始还能凝神细听,听着听着就没忍住泛起了困。

这个实在不在扶苏的专业领域内,天又这么晚了,他着实撑不住。

韩信说完一段发现殿下好像睡着了,赶紧住了嘴。轻手轻脚地走出去,招呼侍者进去扶殿下躺下。

他颇有公子贵族的气派,背着手吩咐:

“不许弄醒殿下,要轻轻的!”

侍者连忙应了。

韩信还亲自进去盯着他们把人安置好,这才回去休息。等他走了,本就浅眠的扶苏睁开了眼睛,笑着对左右说道:

“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侍者也忍俊不禁:

“小郎君很讨人喜欢呢。”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