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32章 爹控的滤镜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无字惊鸿 4087 2023-12-30 10:30:12

此刻的邯郸城内,气氛几近凝滞。

谁也没料到情况会急转直下,分明之前李牧在时局面一片大好,眼看着士兵就要一鼓作气把秦人赶回老家了。没想到只是换了个主将,竟然就闹到如今的地步。

赵国贵族们当然不会觉得是自己临阵换将有错,他们只觉得赵颜二人简直废物。好好的大军送到他们手上都掌控不了,白费了他们的一番功夫。

但现在不是说这个时候,贵族们赶紧登门拜访郭开,请他将李牧将军放出来。只要李牧出面,赵国之围定然可解。

然而郭开却推三阻四:

“王上那边认定了武安君已死,如何能放人?”

赵国贵族大皱眉头:

“都已经到了这生死攸关之际,何须顾虑这等小事?”

郭开心知这种话忽悠不了大家,好在他早有准备,提前趁乱送走了李牧。否则一个闹不好,这群人干脆杀了他私自放出李牧,那就完了。

“并非我有意推脱,而是武安君实则并不在城中。”

郭开做出一副懊恼的模样:

“此前在下担心王上会发现端倪,留武安君在邯郸恐怕会有危险。况且前线战事不利,正需他出面主持大局,便悄悄将人送出了邯郸。若是一切顺利,武安君应当很快就能与代地的大军汇合了。”

啊这……

贵族们面面相觑。

相国的这个选择,说实在的挑不出太大的毛病。

因为大家都没想到秦军会那么快包围邯郸,把李牧放出去的话,对方就可以集结军队,反击秦军了。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李牧还没收拢大军反攻,秦军先兵临城下了。现在这个局面,也说不好李牧是在城内主持守城战好,还是去找代军好。

邯郸城内兵力单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牧即便在这里也不一定能守住。反而是出去率领大兵支援邯郸,更稳妥一些。

但前提是李牧真能及时率兵抵达,万一不等他过来,邯郸就已经被破了呢?

韩国贵族在秦国当阶下囚的日子有多难过大家都听说了,即便李牧后续簇拥其他赵国公子复国,他们这批被俘虏的赵国贵族也很难被放归回来过好日子。

想到这里,贵族们不由得埋怨郭开动作太快。李牧不在他们真的没有主心骨,时刻都要担忧下一秒城就被破了。

郭开送走了这群自私自利的蠢货,立刻调动人手护住自己的府邸。

从现在开始,他谁也不见了。那些谎言不知道能支撑多久,他得保证秦军破城之前自己不会被发现真相的贵族们打死。

什么送李牧回代地?

郭开冷笑,这种鬼话也有人信,他们真是没救了。

秦国军营中。

自从月前王翦攻破了那处大型关隘后,众人就确定邯郸被围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于是王翦传讯给扶苏,请他率领剩余的守营士兵一起赶往邯郸。

其实留守的士兵大多不是战斗型的兵种,而是搞后勤的。

选择留在这里也是因为这里方便和各处通讯以及粮草调度,顺便能把金贵的长公子留在安全的大后方免得出现意外。

但如今已经到了最终决战的时候,当然不能再分兵。其他地方赶不过来的军队也就罢了,大营肯定是要跟上的。

尤其营中储存了大量粮草,运送途中容易被劫。整个拔营前往邯郸就安全得多,而且围住邯郸城之后,王翦终于能分出足够的兵力过来参与护送。

随着军队一起回到大营的,还有被押送过来的李牧。

老将军虽然神情疲惫,人看着倒是还好,没受什么罪。见到扶苏时横眉冷对,一点好脸色都没有。

他重重地哼了一声,心道郭开果然被秦国收买了。只叹赵国竟没人发现这件事,致使国之将灭。

李牧眼里闪过一丝怅惘。

他对赵国倒也没有特别深的忠心和感情,只是毕竟这么多年下来一直兢兢业业替赵国征战,早就习惯了。先王对他还可以,他在赵国也没有到混得很不开心非要跳槽的地步。

如今老东家眼看着就要倒闭了,难免有点兔死狐悲的感慨。

扶苏亲自扶了老将军下囚车:

“此行委屈将军了。”

实在是旁的车辆担心李牧会寻机逃跑,不得不出此下策。

李牧不为所动,明知故问:

“你是何人?”

他其实知道大秦的长公子亲临前线督军,但他心里不痛快,不乐意给这位公子什么脸面。

扶苏并不介意:

“在下秦氏扶苏,将军里面请。”

拔营不是立即就能走的,各处还在快速收拾东西。扶苏没什么事,干脆过来招待老将军。

既然向父亲夸下了海口,说要替大秦招揽这位将军,扶苏就不会食言。李牧看他不顺眼不要紧,只要对方心里还有代地的黎庶就好。

李牧不想接受秦国公子的礼遇。

但也不至于站在门口和人别苗头,那太不体面了。所以沉默地跟着进入了营帐,安安静静地跪坐在一边,打算听听这位公子想怎么说服他。

原本郭开不杀他,他只当郭开是自己怕死。可是随着局势的稳定,郭开已经糊弄住了他的副将们,其实完全可以卸磨杀驴了。

结果郭开还是没动手,李牧就知道对方应该是还有别的考量。如今看来,应该就是为了让他效忠秦国了。

郭开为了替自己开脱,曾经向秦使说过会尽力劝李牧投诚。

不过他那个身份和立场,直接劝只会起反效果。所以郭开很聪明地选择了换一种方式,用各种办法叫李牧看到如今赵国有多无药可救。

昏聩的君主在猜忌他,短视的贵族为了利益会打压他。他们只在乎赵国会不会亡国,不在乎赵国发展得好不好,因为他们只求自己舒坦。

郭开做的就是消磨李牧对赵国上层的期待,最好能生出另寻明主的想法。

这招确实挺有效果的,不过李牧心里的明主却是赵国的前太子嘉。

郭开:带不动,真的带不动。

眼看秦国即将大军压境,他赶紧把烫手山芋送出去了。剩下的让秦人去劝吧,他不行了。

李牧打量着扶苏,他倒要看看这位公子还能怎么劝他,有没有什么新奇的说辞。

扶苏还真有。

他拿出了之前忽悠的秦国官吏的统计大法,打算让老将军好好感受一下数据的冲击。

“将军常年在代地,恐怕不太清楚赵国其他地方的黔首都在过什么日子。”

李牧眉头微动,意识到他想说什么了。

“邯郸等地的庶民日子过得还成,除却战事起时家中男丁需要充军之外,只需要担忧天灾。”

“可远离都城、靠近国境边界处的庶民就大不相同了,那里已有许多村庄十室九空。”

“将军常年与匈奴作战,应当见过被匈奴劫掠后的惨状吧?”

李牧脸色难看:

“匈奴不通教化,行事时毫无人性……”

扶苏打断他:

“中原各国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李牧沉默了。

匈奴人觉得中原人和他们不是一家的,烧杀抢掠的时候根本没什么心理负担。当然,他们对付自己人也没好到哪里去。

但看看中原各国呢?说得好像大家互相之间很爱惜对方的黎庶似的。

古代百姓大多视军队为洪水猛兽,有个词叫做“兵匪”,说的是朝廷的部队像强盗土匪一样。

纵观历史就会发现,纪律严明勒令不许侵犯百姓的军队少之又少,偶尔冒出一个都能被史书吹捧。实际上大部分军队行事作风都不比匪徒好到哪里去,山匪来了百姓要遭殃,士兵来了百姓照样要遭殃。

战国时期几乎年年都打仗,边界处被各国军队反复扫荡,庶民日子过得不知道有多艰难。

国家核心区域不怎么遭受战争侵害,他们当然觉得日子好过,觉得继续维持如今几国对峙的现状无所谓。那边境百姓呢?他们活该被反复欺凌吗?

扶苏递给李牧一卷竹简,上面详细记录了边境庶民的伤亡数据,以及太平地区的数据对比。

一个和平安稳的环境对黎庶有多重要,看数据就知道了。

李牧看着那触目惊心的对比,陷入了长久的默然。

其实要说服李牧这样耿直的武将并不是很难,尤其对方真正在意的不是赵国王室而是赵国庶民。

半晌后,李牧放下竹简,强辩道:

“若非秦国发兵攻赵,赵国何至于死伤惨重?”

既然心疼庶民,你秦国倒是别开战啊。

扶苏笑了:

“将军可有算过赵国主动出兵的次数?”

不要说得好像赵国是个受害者一样,大家分明半斤八两。

“即便我秦国不出兵,你们几国也很爱主动攻秦。更何况,没有秦国,六国之间难道就和平可言?”

前几年赵国还去掐了燕国呢,把燕国打得嗷嗷叫,不得不向秦国求援。虽然这件事里秦国也不是很干净吧,但赵国是实打实快把燕国打残了的。

再往前数,赵国开国就是瓜分了晋国。原本韩赵魏是一体,这三块地方之间肯定发生不了战乱了。

三家这么一分晋,好的,变成三个国家了。三国互掐,原本处在晋国腹地日子过得太平的庶民就遭了殃。

扶苏轻声叹息:

“诸侯国便是祸乱之源啊!”

如若天底下只有一个国家,那各郡之间哪怕关系不睦,也不敢打起来,谁打谁就是在造反。他们顶多递折子去都城互相说对方坏话,请君王评判。

吵架总比打仗好,至少庶民没什么损失。

别看这些年周天子已经没什么存在感了,其实以前天子大权在握的时候,也很难彻底管住诸侯国。人家私底下有矛盾,给天子面子的可能还会请天子出来调节,不给面子的就直接先打了再说。

天子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是很小的,所以哪怕天下回到了当初夏、商、西周的状况,庶民们依然过不上好日子。

李牧一震。

他原本想说即便想要天下太平,又凭什么非得是你秦国一统天下?他们赵国有他这样的名将,又有公子嘉那样贤明在外的前太子,如果公子嘉能上位,赵国说不定也有一拼之力呢?

可是听到扶苏刚刚那声感叹,李牧忽然意识到公子嘉和赵国为什么不行了。

因为公子嘉即便统一了天下,也只会成为下一个周天子。他会分封新的诸侯王,短期内诸侯们可能会乖乖听话,时间长了,就是新的东周列国,一切又回到原点。

只有秦国不会重蹈覆辙,秦国竟然想废分封!

李牧不由得设想起了天下之剩一国的情景,着实令人向往。那时就不再只有都城附近的小片地区平安祥和了,而是除却北境之外的地方几乎都没有战乱。

扶苏并不给老将军太多的思考时间,紧接着又道:

“如今诸侯各国仇恨日深,焉知长此以往,不会互相视为异族?到那时,赵人是魏人眼里的匈奴,魏人是楚人眼里的匈奴。”

诸侯国现在还能勉强把各自当成同族,不像匈奴那样彻底视为外人,那是因为周朝的影响还在。

可是再过个千百年,谁还记得大家曾经都是周朝人啊?

没了周这个纽带,各国文化风俗语言文字都大不相同,而且差异只会越来越大,他国之人就是彻底都成异族人了。

放眼望去,天下全是异族,华夏何存。

李牧:……

李牧心中一边觉得说的有道理,一边又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如何就这般严重了?

“你让老夫再想想。”

李牧觉得自己脑子很乱。

扶苏没有继续输出,他微笑着示意士兵带老将军下去休息。送出营帐之前,还特意安抚了两句。

“在下即将启程前往邯郸,届时会命人送将军去陇西与南郑公叔侄重逢。”

李牧嘴角一抽。

南郑公李崇是他的亲大伯,已经许多年不见了。把他送到亲人那边,这位公子是真不怕他逃了啊。

未曾料到秦王对陇西李氏这么信任,完全不担心当伯父的会偏帮亲戚。那么为了回报王上和公子的爱重,李崇就不得不看好自己侄子,而且还得尽量帮忙做李牧的思想工作了。

这位大秦长公子,果然不简单。

李牧有点头疼,他发现秦王和下一任秦王都不好对付。公子嘉那个段位连赵王迁都没办法拉下马,更别提对付秦国了,根本就指望不上。

扶苏似是没看出来李牧脸上的复杂,还道:

“望将军在陇西好好修养身体,北境匈奴还需要将军前去镇压呢。”

李牧:……我还没答应效忠你们秦国,你这就给我安排上活了???

虽然秦国愿意重用他、肯让他回去打匈奴他很高兴,但李牧就是有一阵微妙地被算计了的感觉。

他一步三回头地走了,走出一段之后,还是没忍住回来,问出纠结很久的问题。

“老夫被赵王猜忌,是不是秦王搞的鬼?”

扶苏讶异:

“将军何出此言?”

李牧正以为自己猜错了。

又听扶苏接了一句:

“父亲光明磊落,哪里能干出这种小人行径。实不相瞒,一切都是扶苏自作主张,将军若是有气,朝我发便是。”

李牧:…………

你看我像个傻子吗?没有秦王首肯你能越俎代庖?

李老将军被这个无耻的爹控给气走了,愤愤地想着人和人真的不能比。同样是偏爱儿子,先赵王偏爱的是赵王迁这种货色,秦王偏爱的却是这么个难缠的角色。

说起来赵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秦国那边却各个都是明君,难道当真天命在秦?

作者有话要说:

花钱买通郭开和后胜的秦王政:寡人?光明磊落?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