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42章 拉踩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无字惊鸿 5343 2023-12-30 10:30:12

未来的兵仙大将军,如今还是个五岁小孩,和桥松差不多同龄。

这么小的年纪,也不好直接开始学深奥的兵法。所以扶苏做主把人送去了六英宫,和公孙们一起上学。

桥松和舜华多了小伙伴,稍稍抚慰了一点失去姑姑陪伴的难过。

自从前年姑姑被他们父亲叫去为大秦分忧之后,他们两个就只能自己上课了。好在六英宫里有不少年龄只比他们略大一些的叔叔和姑姑们,倒是不怎么寂寞。

小韩信虽然年纪不大,却能看出家教不错。他的父母不是纯粹的庶民,有一定的见识。①

派去淮阴的商队找到韩信的时候,对方正寄住在表亲家中。他的父母似乎是不久前出意外去世了,只给他留了些兵书典籍,家里没有多少余财。

据说表亲家收留他是看上那些书了,这年头书籍算是一笔不小的财产。虽然韩父留下的书不多,但卖出去也能得到一笔意外之财。

商队以韩父好友的名义接走了韩信,给了表亲家里一点钱。表亲一看有钱拿,立刻同意让他们接走孩子,主要也是不敢得罪这些看着不太好惹的外乡人。

扶苏让小孩住在咸阳宫里,和桥松他们待在一块儿,秦王政对此没什么意见。

他听儿子说过韩信的领兵能力,这么小的孩子养在外面确实不放心。左右宫里已经有这么多孩子了,不多他一个。

韩信就这么在太子宫里住了下来。

小孩子其实是很敏锐的,不像大人以为的那样什么都不懂。家里境遇的变化,他们能第一时间察觉。

就比如韩信,父母在世时和父母去世寄人篱下之后,他就明显感觉到了不一样。表亲家对他不算好也不算差,毕竟家里条件也就那样,顶多保证他短期内饿不死。

大人不会欺负他,小孩子却不同。有些孩子很会看人下菜碟,发现韩信没了父母就拿他当软柿子捏。

于是小韩信只能竖起尖刺戳回去,表现得像是父母在世时那样调皮捣蛋不服管教。其实这不是调皮,只是单纯在自保,让别人不敢欺负他。

那天面见扶苏和秦王政时,小孩还没调整过来。浑身写满了防备,像个小刺球。

小刺球还怪可爱的,扶苏日常喜欢去逗一逗。小孩每日下学就把人叫过来捏捏脸揉揉脑袋,一开始还要偷袭,次数多了韩信就习惯了。

韩信暗暗握拳:等我长大捏回来!

之所以韩信能习惯这些动手动脚,其实主要还是出在扶苏的身份上。

去了六英宫上学他才发现,同样是寄人篱下,住在表亲家和住在太子宫,简直就是两码事。

在太子宫里没有任何人会欺负他,更不敢欺负他。

桥松和舜华没兴趣欺负别人,反而高兴多了个一同上学的小伙伴。剩下的侍者则是不敢怠慢太子发话要养的小郎君,对方什么来历可不是他们管得了的。

如果只是太子宫也就罢了,去了六英宫,满宫王孙居然也不敢欺负他,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韩信发现他跟随的这位太子殿下,地位好像特别特别高。

众人:不,那是重点吗?重点难道不是大兄是个魔鬼,没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无所谓,反正殊途同归,最后的结果都是韩信可以在咸阳宫里横着走。

小孩子嘛,想不了太周全。

所以韩信发现这件事之后的第一反应是想试试看太子的底线在哪里,为此他开始带着桥松和舜华逃课打架。

桥松还好,很有一种身为太子长子的责任感,逃课是不肯的,只有在课间才会屁颠颠跟过去。相比起来舜华就比较捧场了,上课哪有玩耍有意思,所以当然是选择跟着韩信满宫乱窜啦。

不能指望三岁的舜华做点什么,她就是个啦啦队。韩信在前面打架,她在后面喊加油。

这天扶苏收到了韩信揍了胡亥一顿的告状。

偏心眼的太子殿下于是问道:

“胡亥为什么去招惹阿信?”

先生嘴角一抽:

“是韩小郎君先动的手。”

扶苏:“我知道,所以胡亥为什么去招惹阿信?”

先生:……

太子殿下一点都没觉得这么养孩子有什么问题。

他家大将军天生就桀骜不驯,把人教成乖乖仔那就不是兵仙韩信了。扶苏也不怕把人宠坏,这点自信他还是有的,回头好好教导一下三观就行。

先生们无法理解太子教孩子的逻辑,分明他教太孙桥松的时候就很正常啊。

扶苏:这叫因材施教。

总之先生们管不了,确定了公子的态度之后,选择不再多管,毕竟管了也是自讨苦吃。

晚上回到太子宫,扶苏看见韩信带两个孩子出去野了一圈回来。吩咐人去准备沐浴,期间拉着韩信问起白天的疑惑。

韩信用袖子抹了一把脸上的灰,不怎么在意地说道:

“胡亥上课不认真听,偷偷玩东西。我就把他拖出来揍了一顿,让他好好听课。”

扶苏夸奖:

“阿信真乖,知道替我盯着他们。”

韩信挺起小胸脯:

“那是,殿下放心交给我,我天天盯着他们!”

于是第二天扶苏送三个小崽子去上学的时候,就对先生说起了这件事。

你看,这分明是阿信在做好事,先生怎么能因为他打了人就苛责他呢?胡亥人呢?来,再加两份作业。

先生:……

胡亥的眼泪顿时就飙了出来:

“凭什么!他自己也逃课!他要是不逃课怎么会路过我这边的学殿?他有本事把自己也打一遍啊!只打我算什么好汉!”

要是大兄抓住他开小差也就罢了,你韩信一个自己就是逃课的,居然好意思揍上课不听讲的。

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韩信拽了拽因为自己过于调皮捣蛋而松散垂落下来的发丝,只当没听见这番控诉。

一刻钟前侍者才给他束好的发髻,居然就已经成这样了。

扶苏示意三个小孩先走,转头问胡亥:

“他五岁你也五岁吗?你都七岁了,被五岁的小孩抓住不听课,很荣耀?你还和他比烂起来了?”

胡亥:……

扶苏淡淡地提醒道:

“韩信不是秦国公子,他虽然和你们在上一样的课,但那些课本来就不是他必须要学的。”

扶苏为弟弟们安排的是文臣的路子,所以要学很多东西。可韩信以后是走武将路子的,两边不一样。

不过是韩信年纪小,暂时还不用着急学而已。因此扶苏没有立刻给他组建针对性的先生团队,而是让他蹭其他公子的课。

别看韩信天天逃课,实际上学习简化隶书和强身健体的武课时,人家都是老老实实一节不落。

这群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前觉得阴嫚能逃课他们不能,这不公平,却不见阴嫚早就学会了。学霸的逃课能叫逃课吗?

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

韩信一个五岁的孩子都比他们聪明,知道什么是自己一定要学的、什么是可以不学的。

真以为人家调皮捣蛋是无底线乱折腾呢,知道什么叫“试探”吗?能主动试探别人的,也得有本事摸清楚被试探者的底线。否则那不是试探,那叫送人头。

韩信能当兵仙,脑子当然是够用的。

他只是单纯地对人心险恶、阴谋猜忌方面不太玩得转,只要不碰见个疑心病君主就没有半点问题。

教训完心中不服气的弟弟,扶苏回了章台宫。

自从韩信去六英宫上课之后,他就不必再去亲自盯着弟弟妹妹了。

小巡逻兵特别敬业,时不时去逛一圈。仗着自己人小个子矮,能从各种神出鬼没的地方悄悄观察。

能打得过的就自己揍一顿,打不过的就去报告给先生们。都不用拿去烦扰扶苏,他自己全部处理掉了,很是叫人省心。

扶苏便和父亲说:

“阿信这样也挺好的,可以提前锻炼武力了。我记得蒙将军家里也有年纪相仿的孩子,倒是可以一起接进来,让大秦的武将苗子们多相处相处。”

武将要是不和,在战场上会互相拖后腿,提前培养感情未尝不可。就像蒙恬李信王贲他们那样,好兄弟一起为大秦征战,战场上配合起来也轻松。

秦王政觉得有道理:

“那便以替桥松挑选伴读的名义,多招点孩子入宫。”

六英宫越发有向大秦幼儿园发展的趋势了。

挑选伴读的活落到了最近慢慢清闲起来的桥松亲爹头上,不过也不用怎么挑。扶苏直接圈了几个必入选的人,剩下的人安排他们和桥松相处一阵子,让他自己留下合得来的。

这一波入宫的不仅有武将子弟,文臣也有。

不过从后续来看,文臣子弟不是很喜欢跟着韩信他们这波小崽子乱跑,更喜欢跟在桥松身边安静听课。

王贲家的大崽王离也进宫了,十一岁左右的小少年在人群里大得很突出。

提起这个扶苏就想笑。

他告诉秦王政:

“不知为何我与弟妹们这一世提前了五年出生,原本我该和王离差不多年纪的。”

结果现在可好,同龄的王离成了下一辈桥松的伴读,生生降了一个辈分,有点惨。

选完伴读之后他再碰见王贲,总能看到王将军欲言又止的表情。

秦王政想了想自己和王贲平辈相交,也意识到儿子夹在上下两辈人中间十分奇怪,好像哪一辈都沾不上边。

他费解地皱了皱眉,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提前出生的事情,最后只能把这事抛之脑后。

毕竟任父子俩再聪明也想不到,年龄偏差是世界性质导致的。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世界有问题。

——洗脑包就是这么不讲道理,编个古代人全都是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小孩的说法,就有一堆人真情实感地相信了。

在小孩子们热热闹闹祸害咸阳宫的时候,春耕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经过了大半年的休养,大秦将士们早已等不及想赚下一波军功了。

六国土地真是肥沃,上一场战役里分到田的人都高兴坏了。

不过分田分的是六国田地,这里头必然牵扯到一个人口迁移的问题。否则拿着远在天边的田无法种植,也不是个事。

秦国派遣了专门的人手去协调这个。

经过秦王政和扶苏的商讨改进,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田地置换。

不想背井离乡迁往六国的老秦人,可以就近置换田地。上田换上田,下田换下田。

愿意迁去中原的,就安排迁移落户。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不太乐意的,既然在家乡也能换到良田,何必去别处呢?谁知道六国土地以后会不会被复国成功的王孙贵族收回去。

而且背井离乡语言不通、风俗迥异,日子并不好过。

大部分肯迁走的,都是家里有人被派去六国当秦吏的。过去了既能给自家孩子撑腰,也能借点官吏的势。

再小的官也是官,有个当官的亲人在家附近,好处是非常多的。

现在暂且这样,以后再解决地方官家族壮大形成新贵族、影响基层治理的问题。

以大秦如今的状况,他们只担心各地秦吏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证。能有家族过去协助,反而是个好事。

“幸而之前修了郑国渠,否则关中怕是找不出那么多能置换的良田。”

下田换走上田,士兵肯定不乐意。

秦王政道:

“但关中良田也有定数,到后面迟早要大规模迁人出去。”

扶苏点头:

“可以先从河洛一地开始,那里是关中门户,离得不远。”

东出函谷关就是河洛平原,即后世的河南。这里同样良田沃土无数,而且离秦地还近。

要是不考虑现实问题,其实将七国人口打散混居,是能最快同化六国之民的办法,还能摧毁六国残余的风气。

可惜这种操作根本不可行,只能梦里想想了。

现如今大秦能做的只有搜罗六国史书,不许民间私藏。这样等再过几代人,新生儿就不知六国、也对六国彻底没有归属感了。

秦王政一开始的想法是彻底销毁那些史书,扶苏觉得这样太浪费了。

谁说六国史书只能成为六国旧贵族动摇庶民的工具?他们完全可以反过来,利用史书反将一军。

扶苏把公子高叫了过来,让他去修六国史书。

公子高:“啊???”

扶苏解释道:

“你去将记载中各国君主的昏庸事迹都摘抄出来,编成书册。学史可以明智,不如就将历史作为官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吧。”

与之相对的,也要把秦国君主的英明决策也摘录一份,加入其中。

不就是拉踩吗?这个扶苏可太熟练了。

公子高:还、还能这样?

公子高恍恍惚惚地离开了,他得到了长兄的特批,提前从六英宫毕业,去藏书处找了长姐阴嫚。

阴嫚幸灾乐祸地看向他:

“哟,又是个来写教科书的?”

公子高沉痛点头。

阴嫚追问:

“你要写几份?”

公子高数了数:

“可能……至少七份吧?”

战国七雄,各来一份。

阴嫚听完来龙去脉,不怀好意地指点:

“错了,七份怎么够呢?战国虽然只有七雄,可往前数诸侯国数量可远不止七个。”

公子高:“啊?不是吧?!”

阴嫚:“怎么不是?你就说吧,晋国的昏君要不要记录?吴越争霸这么经典,是不是得记?”

阴嫚可有道理了。

她觉得大兄既然想培养大秦自己的高官,那就不能只搞战国七雄之间的拉踩。学史明智既然这么重要,所以不能只学秦国的优秀经验。

反正别的国家距离那么久远了,也不是被秦灭的,写点他们的优秀事迹也没什么。只要六国史书的摘选里不提正面典型,那就问题不大。

这些天阴嫚自己编教材都编出经验来了,一番指点把本来就有些书呆子傻气的公子高成功忽悠住了。

“我懂了,长姐!”

公子高抛却了要加很多班的烦恼,眼睛里写满了斗志。

“我要先整理一版六国国君的昏聩操作出来,用词尽量通俗易懂,方便传播给六国庶民。然后再写一版比较复杂的,搭配上分析,教导官学的学子君王都做错了哪些。”

“接着整理大秦的明君和贤臣,同样要分析他们的行为,供学子参考。而更久远的其他诸侯国,则要优劣皆有,学习他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教训。”

“对不对?”

阴嫚赞许地点头:

“你果然是所有弟弟妹妹里面,最有悟性的那一个,就是这样!”

公子高摩拳擦掌:

“那长姐,我现在开始编写了。”

阴嫚:“去吧去吧。”

忽悠完二弟,阴嫚立刻去找大兄邀功。

看她多机灵啊,把大兄的计划完善得这么好。所以可以多捞点弟弟妹妹过来帮她减轻负担吗?

扶苏大手一挥:准了。

很快,年纪最大的一批公子公主被从学业里解放了出来。他们本来也学得差不多了,提前毕业没什么问题。

就是之前他们需要上午上课、下午去工坊当管事。现在变了,变成上午去给阴嫚帮忙、下午继续当管事。

大家原还以为自己是得到了解放,后来才知道自己天真了。

给长姐打下手远不如在先生那里上课轻松,上课还能悄悄走神休息呢。在长姐面前,偷懒那是休想。

藏书殿里充满了阴嫚给人派活的声音:

“三弟,快去给我找找道家的典籍,要找一本写了……”

“五妹,让你找的书找到了吗?”

“那个谁过来一下,我考考你。这一句和这一句的观点,你觉得哪个更适合我大秦?”

“不知道?那你平时上课怎么学的?”

找书就算了,还要应付长姐突如其来的拷问。

太恐怖了。

秦王政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欣慰:

“不错,这样便能学以致用,不算白学了。”

扶苏深以为然:

“再让他们去给二弟也帮帮忙吧。光靠二弟一人,恐怕分析得不够全面。”

比如某某政策有什么好处,公子高毕竟没入朝为官过,分析的很有可能像是空中楼阁。

扶苏已经派了一些官吏辅助他了,这时再把弟弟妹妹们叫过去,不仅可以集思广益,还能让他们多跟着官员学一学。

秦王政虽然没到对所有孩子都望子成龙的地步,但能看到他们越来越优秀,当爹的哪里能不高兴。

果然不愧是他最看重的长子。

扶苏就是“长兄如父”这个词的化身,不仅不会打压和嫉妒弟妹,反而还如此尽心竭力地培养他们。

得子如此,夫复何求?

秦王政选择性忽略了儿子这么大度,是为了让弟妹们成为供他压榨的工具人。

他赞许地拍了拍扶苏的肩膀:

“为父最骄傲的就是有你这样优秀的孩子。”

扶苏十分谦逊:

“我做的还不够好,我还要努力成为大秦最优秀的太子。”

秦王政却道:

“你已经是了。”

下回祭祀先祖的时候,要好好和列祖列宗们说说他的太子有多完美无缺。就是身体不够健康,希望祖宗们能保佑他儿子长命百岁。

藏书殿的公子公主们果然没有盼来父亲的垂怜,还反向等到了亲爹夸赞长姐压榨他们压榨得对的评语。

大家:啊,已经习惯了,我们就是没人疼没人爱的小可怜(冷漠.jpg)

可是别的也就忍了,为什么继长姐被魔鬼长兄同化了之后,连一向好说话的二兄也变了???

众人幽怨地看着把他们叫过来帮忙的公子高,一点都不想回答某某改革、某某政策、某某决断都有什么优劣势。

公子高心虚地移开了目光。

他也没办法,他一个真的搞不定,急需大家的帮忙。

大家:叛徒!!!

作者有话要说:

注①史书里没有韩信父母的记载,所以我就自己私设了。

韩公父这个人是电视剧编的,韩王之后的说法也没有任何依据。

可能是张冠李戴,因为秦末汉初确实有个和他同名的韩王信是韩王后人(武帝男宠韩嫣他曾祖父)。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