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19章 当初真不应该放过他们家祖坟!

满朝文武都能听到我的心声 白色的木 4488 2024-05-03 20:03:59

老皇帝完全没想到, 会有这么个意外之喜!

小白泽真是他们大夏的祥瑞!

【老皇帝今天怎么那么高兴?】

【因为以为终于可以用西域神医治好太子了?】

【感觉牙花子都咧出来了。】

金台之上,老皇帝迅速收敛了笑容,清咳两声:“诸卿可还记得两年前, 朕开放港口, 并且组织船队出海之事?”

【啊!】

【我想起来了!】

【之前好像看到谢洛水她们已经找到土豆红薯返航了。】

“啪——”

“啪啪——”

京师某处响起鞭炮声, 挂在墙上房梁上, 火一点,光焰往上蹿, 噼里啪啦一阵密集炸响, 人群笑闹着欢迎新年,彤屑如雨, 落得四处跳蹿的小孩一头灿红。

仿佛是感受到了喜庆, 老皇帝满面庄肃,但那口白牙又一次咧出来。

既然提到船队,提一下大将军也很正常:“快两年了, 也不知道秦关如今,可还安好。”

底下大臣们自然是纷纷附和起吉祥话,一个两个说得好像大将军纵横海洋, 毫发无伤。

听得许烟杪都牙酸。

老皇帝显然很受用, 紧接着他又道:“这两年开了海路, 我大夏的瓷器和茶叶远销海外,同时, 户部增收——自杭、明、广三司舶, 收钱、粮、银、香、药等五十四万一百七十三缗。还有……”

说了一堆户部增收多少多少,整个朝廷都是一片喜气洋洋。

许烟杪:【所以……加薪吗?】

老皇帝:“……”

【不加薪他们那么高兴干什么?那几个对百姓好的官高兴也就算了, 那些志愿名留青史的也能理解, 但其他人不都是为了当官混口饭吃吗?】

白泽困惑.jpg

群臣:“……”

这不是陛下恨不得他们付费上班吗?已经不指望这个了, 只能在精神方面满足一下自己了。

对百姓好的官和志愿名留青史的官脸一红。

咳,虽然他们心怀大志,但……也想加薪啊。

老皇帝目不斜视。

想加薪不可能。但如果干得好,赏赐一些金钱还是可以的。

赶紧转移视线:“近来有欧罗巴人来访,听闻欧罗巴的舰队扬帆海外已有数十载,去过不少奇地。众卿都可听一听——大夏于陆地,已无法再征服更多,往后都是海洋的天下。”

群臣敛容:“是!”

许烟杪记上一笔:【科举时可以出一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题。】

大臣们:“?”

这是什么?

——大夏虽然和其他国家有海上贸易,但并不叫丝绸之路。

他们尽管听得考题,却没一个人敢暴露出去。

大着胆子贪污是为了自己能享受,拿乌纱帽去提心吊胆换别人的前途图什么?他们又不是舍己为人的大圣人。

这个欧罗巴人的确去了很多地方。

他说,有个地方特别热,那里的人不得不居住在地下洞穴里。

他说,有一处海洋,不生波浪,不生水族,不能沉物,名为死海。

他说,有个国家,男女结亲当日会吃一种叫蛋糕的东西,而新郎官和新娘子切蛋糕前,谁先能脱掉对方一只鞋,谁就是一家之主。

他说话时舌尖时不时点在上颚,口音像是跳舞那般转出来。十分异域。

他将国家风俗说得很有趣,一些地域也十分古怪稀奇,引起朝廷官员极大的好奇。

“沉不下去的海,当真有这样的奇地?这岂不是和‘鹅毛浮不起’的弱水相反么?”

“热到住在地下洞穴里,岂不是失去很多乐趣?”

“我倒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简直荒谬!一家之主怎能用争脱鞋子这种比斗来决定!而且,女子的脚怎么能让人看到?”

“可是很有趣啊。”

谁!谁说的!

扭头一看。那个迂腐的官员顿时懵逼了:“太、太子殿下?!”

太子明显没有在意他的态度,摸了摸下巴,扭头问了一声:“胜仙!你以后找驸马,要不要玩一玩?”

襄阳公主哽了一下:“哥,我是公主,和驸马成亲后,府中本来就是我做主。”

太子想了想:“也是。唔……不知道宫里放出去的宫女,喜不喜欢这样。”

有不少迂腐的大臣急眼了。

这怎么行!

当即就要用七国里,“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来劝谏太子不要这样玩闹。

所谓上行下效!尤其是太子以后是要登基当皇帝的,万一民间很多女子效仿,不就乱套了吗!

话还没说出口,突然听得一声扯嗓子:“殿下英明!!!”

迂腐的大臣们:“?”

扭头一看,发现是工部尚书这个女儿奴。

“……”

没关系,尚书他们也能怼!

又要张口。

【这个我喜欢诶!】

【虽然看着有些玩闹,但这样比什么女户传播得更快。】

——中国人天性是喜欢从众且跟从权威的。而且有时候玩笑比法律更深入人心。

小白泽心声一出马,这些迂腐的大臣们当即憋红了脸。

他们相互对眼神。

‘你去?’

‘你怎么不去呢?!’

‘我前些时候刚纳了第八房小妾,和她试了很多姿势,酣战七夜——万一被扒出来,我要脸!’

‘我……我在府里弄了个羊圈……也不能暴露。’

‘养头羊而已,你怕什么?’

‘没什么。’

羊屁股很Q弹,羊叫声很……嗯,这种话就没必要和同僚说了。

这些大臣们快把眼神对抽筋了,愣是没一个站出来的。

充分体现了,‘讲道理我来,送死你去’的文人风骨。

龙椅上,老皇帝的眉头越挑越高,明显对太子的话很不高兴。

但考虑到太子的在大臣面前的威信,还是憋住了没有说话。脑海里已经在考虑下朝后怎么教育儿子了。

还有工部尚书,瞎掺和什么!有女户还不够吗?

继续熟练地转移话题大法,问那欧罗巴人:“听闻尔等对天上星辰也很有研究?”

负责译待来访贡使的通事将皇帝的话翻译给那欧罗巴人。

这似乎是搔到对方痒处了,声音都比之前激动了不少。

说他们测出木星距地一万二千六十百七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四里余。

又测出土星距地二万五百七十七万零五百六十四里余。

还有火星、金星、水星……

欧罗巴的天文学十分璀璨,听得不少喜欢钻研此道的官员大睁着眼,日光在瞳孔中细小摇动。

本来听得如痴如醉,突然听到有人叹气一声:【欧洲天文学现在的确领先了。】

刚要不悦,判断出来是小白泽的心声后,一时竟是发愣。

许烟杪侧头,看向连沆:“怎么了?”

怎么突然看他?

连沆面上肌肉微作颤动,假作为了商讨:“许郎,我听那欧罗巴人对星辰的研究,竟有些胆颤心惊——这些数字,是如何算出来的?”

许烟杪斟酌着词汇:“我也不太了解,只隐约听闻欧罗巴那边有什么天体运动论、太阳黑子理论、行星运动定律,还研究了天文望远镜,专门用来观察星辰。可能他们能算出来,就是因为重视此道吧。”

【可明明华夏有甘石星经,里面的数据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用到。】

【华夏还有敦煌星图,欧洲在文艺复兴前,根本就没有能和它相提并论的东西。】

小白泽心声都有些低落。

【但后来,连钦天监都引进回回人了。】

【虽说历朝历代也挺重视天文,要求士大夫最好能对此通晓,要求礼部在天下访取懂天文地理的人,但终究四书五经才是正道。】

如果是别人说,大臣们还能不屑一顾,自认为西学东源,不论如何,东方都比西方优秀,但如果说话的是小白泽,顿时感觉血液都涌上脑门了。

华夏怎么可以不如蛮夷?!

不就是天文吗,他们也重视!现在努力也不晚!

而且,祖宗时期的天文学傲视天下,到了子孙后代,反而落后于人,真不够丢人的!

老皇帝没有放任这种情绪蔓延,他很快哄好了自己。

——赶不上也没关系,厉兵秣马,把其他国家打下来,进度不就是他们大夏的了吗?

唯一能问题是……天文学值不值得?

老皇帝审视起这份重量来。

【算了,这个可能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吧。】

【毕竟前朝经历过上百年的战乱,历法倒退也很正……等等!不能算了!】

许烟杪的心声一下子紧绷起来。

大夏君臣也紧绷起来——他们很少看到许烟杪这么如临大敌的样子。

发生了什么?

【历法倒退就代表天时算不准!也就是岁差的计算会产生错误……也就是说,现在朝廷计算出来的春分日是不准确的!】

哪怕以许烟杪贫瘠的种地知识也知道,农民是靠朝廷告知他们春分日是什么时候,再进行田地打理。

而老皇帝比他更懂种地,身体下意识地往上一蹿,又强行停住,慢慢坐了回去。

但目光是惊疑不定的。

“原来如此……”

怪不得亩产比之梁楚,少了不少。

就拿小麦举例,春分的时间极其重要。那是麦子拔节之时,雨水充盈还好,但有时遇上干旱,就必须浇好小麦拔节水,倘若周边无水源灌溉,就做好中耕保墒工作,如果春分不准,农人便无法判断何时浇拔节水。

倘若小麦养分不够,打胎里便贫饥,收成时,麦穗又小又少,怎能养家!

——可能经验老道的农人能够凭借直觉判断浇水时机,但天底下,又有多少这样的农人呢?更多的人种地是靠官府提醒。

“从周初到周末,一共二百四十二年,哪怕发现月食失准、历法失真,从来没见周帝派人对此进行调节。”

天统大帝眉头一皱,咬牙切齿:“现在倒要朕来擦屁股!”

当初真不应该放过他们家祖坟!

啊!

好像……现在也不迟?

作者有话说:

是年,杭、明、广三司舶,收钱、粮、银、香、药等五十四万一百七十三缗、匹、斤、两、段、条、个、颗、脐、只、粒,支二十三万八千五十六缗、匹、斤、两、段、条、颗、脐、只、粒。

——《宋史》

库伯佩迪(Coober Pedy)位于南澳大利亚州阿德莱德(Adelaide)北部约850千米处。这里夏季常温45℃,白天甚至会超过50℃,严酷的高温使人们不得不居住到了洞穴里,这也是小镇的最大特色。

库伯佩迪的名字来自当地土著人的语言,原意为“白人之穴”。这里人口约为3500人,其中有一多半都居住于地下。

——《畅游澳大利亚》

度尔格有一海,味碱性凝,不生波浪而皆不沉,不生水族,命曰死海。

——《物理小识》明·方以智

当婚礼进行到一定时间,服务人员会端上绘有精美图案和“幸福”字样的大蛋糕。在众人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中,新郎和新娘手持一把长刀,准备切蛋糕。切蛋糕是现代婚礼中比较常见的仪式,但西班牙婚礼上的切蛋糕仪式却比较特别:在此之前,新郎和新娘要智斗一番,如果谁能率先脱下对方的一只鞋,谁就将获得今后家庭生活的主导权。

——《世界文化1000问》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汉代民歌》

利玛窦曰:地周九万里,径二万八千六百六十六里零三十六丈,日径大于地一百六十五倍又八分之三,[距地心一千六百零五万五千六百九十余里]。

木星大于地九十四倍半,[距地一万二千六十百七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四里余]。

土星大于地九十倍又八分之一,[距地二万五百七十七万零五百六十四里余]。

火星大于地半倍,[距地二千七百四十一万二千一百里余]。

金星小于地三十六倍又二十七分之一,[距地二百四十万六百八十一里余]。

月小于地三十八倍又三分之一,[距地四十八万二千五百二十二里余],

水星小于地二万一千九百五十一倍,[距地九十一万八千七百五十里余]。

——《物理小识》明·方以智

在比较该图与欧洲各国星图后,他又指出:“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图制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甚至简直就没有。”

——《敦煌星图》

回回司天监 :

升回回司天台秩正四品。

——《元史》

又置回回司天监,设监令1人,(正四品); 少监2人,(正五品); 监丞2人,(正六品)。征元回回司天监郑阿里等议历。

——《明史》

【从元、明,钦天监就开始需要引进回回人了。】

【不过并不是说就没有可取之处了,“明朝初期我国变出现了《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而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且明初时期朝廷还在北京设置了天文台和浑天仪,并于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浅析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国科学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民间没有禁止人学天文,只是禁止人伪造历书:

及查律例所禁,乃指民间妄以管窥而测妖祥,伪造历书而紊气朔者。言若《天官书》、《天文志》、《历书》、《历志》载在历代国史,语云通天地人谓之儒学,士大夫所宜通晓,第患不能精耳,非槩以例禁之也。据大明会典明开天文地理艺术之人,礼部务要备知,以凭取用。仍行天下访取,考验收用。

——《圣寿万年历》

关于历法失准:

《大统历》所承的《授时历》,虽在制定之时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但从元初至明中叶已过去百余年,一些过去极小的误差便积累成为大的失误。景泰元年(1450年)用《大统历》预测月食失准,到“成化以后,交食往往不验”。因此,朝议中时有主张改历者,但多被钦天监官以“祖制不可变”、“古法未可轻变”驳回,长期维持不变。

明朝历法长期失准,与钦天监官僚不学无术,既不会推算也不愿意观测天象有直接的关系。当时之观象台形同虚设,嘉靖二年(1523年)光禄寺卿管监事华湘在建议改历的奏折中痛言:“欲正历而不登台测景(影),窃以为皆空言臆见也。望许臣暂罢朝参,督中官正周濂等,及冬至前,诣观象台,昼夜推测,日记月书”,结果仍未被采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上西洋历法奏章中亦谈道:“现在台谏诸臣,刻漏尘封,星台迹断。”钦天监官僚久不登台观测,实已成众人皆知的事实。

……

与朱载堉同时的邢云路亦极关注历法的研究与改革,他在任河南佥事时曾上书请求改历,被钦天监官僚诬为“惑世”,他又将郭守敬所定长4丈的圭表加长至6丈,测得回归年数值为365.24190日,这个数值比郭氏测定的365.2425日更为精确,距推算的当时理论值只小0.00027日,远远超越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水平。在明末新历的制定中,邢云路还做出了其他的贡献。

——《中国文化通史》

《崇祯历书》对中国旧历法的研究与继承有所不足,它本身也仍然有不完善之处,如引进了错误的岁差认识,所定的日地距离、太阳半径等数据并不精确。

——《中国文化通史》

如果这时天气干旱,肥料就不能充分利用,就会导致小麦因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而“先天不足”,农户对此的说法叫“胎里贫饥”,这样的小麦在后期会分化不好,麦穗不大,每穗的颗粒也少,从而造成减产。因此在春分时节,如果冬小麦拔节的时期遇上天气干旱的情况,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及时浇灌,无灌溉条件的麦田要做好中耕保墒工作。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一定要浇好小麦拔节水,而且更要注意施好肥。

——《二十四节气知识》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