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章 修

嫁给农户的山居生活 山间柳 3469 2024-02-24 10:40:39

七月流火,风里已然出现了一丝凉意,远处山林间也漫上了一抹金黄。

山脚下依稀坐落着些许村落,矮墙浅屋,茅檐土壁,一股溪流自山涧流出来,隔开了两个村庄。

日暮时分,青塘村里家家户户灶房顶上都飘起了炊烟,顾朝朗扛着农具刚从田里回到家,就听到院墙外有人在叫他。

“朗哥,你在家吗?我娘让我来叫你去家里吃饭呢。”

顾朝朗一听头皮都紧了紧,其实他大伯一家对他挺好,尤其是他爹去世后这几年,他大伯几乎将他视为己出。他大伯娘是个怜弱的,人又大方,对也他十分照顾,下到日常吃食,上到衣裳鞋子,都给他做过。

吃食多是自家种的,他厚着脸皮也就收了,可衣裳不同,乡下人家,日常都是穿着麻衣,他们村里是种苎麻的,他家以前也种,只是后来他娘改嫁,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就不再种了。

从苎麻到麻布,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脱胶沤渍、搓绩麻纱、上车纺布无一不是累人的活,他以前见他娘织麻,一匹布要织好几天,织好的布拿到镇上去卖能卖一百多文钱,做成衣裳卖还要更贵些。

他不好意思白要,可给钱他们并不肯收,只说他们是长辈,照顾他是应当应分的,他只能每次去镇上做工的时候,买些东西回来送去,一开始他大伯娘还要给他送回来,他好说歹说她才肯收下。

他大伯不放心他一个人住,想叫他住到他家里去,他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就拒绝了,后来又是一番折腾,才决定让他一个月去家里吃一顿饭。

就这样过了五六年,两家关系越来越亲近,可大抵是长辈都有个毛病,见不得自家孩子到了年纪还孤身一人,他一满十六岁,他大伯娘就张罗着给他说亲,他不觉得成亲有多好,就一直没有答应。

从那以后,他过去吃饭,他大伯娘时不时的就要劝他成亲,偏也不多说,每回念叨上两句见他不松口也就停了,这回也不知道能不能躲过。

他深吸一口气,有些不情愿的应了一声,慢慢挪到门口,拿开门后的门闩,往后一拉给他开了门,“清哥儿,先进来吧,大伯娘怎么还叫你来了?刚才在田里遇着,她已经和我说了今天过去吃饭,我自己去不就成了。”

顾清站在院门口,摆了摆手道:“朗哥,我不进去了。”

又接着说:“我也不知道我娘今天怎么叫我过来呢,我来的时候她已经在做饭了,我们快走吧!”

“行,我先洗把脸,你等我一下。”顾朝朗折回院子里,从水缸里舀了水倒在盆里,快速抹了把脸,用布巾擦了擦,就跟顾清一起出了门。

顾朝朗家在村子最后方,后院外就是山脚,顾清家则在村子中间,不过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两人不过片刻就到了。

院门半掩着,顾清一边推开门一边喊:“娘,我回来了,朗哥也来了。”

“快进来吃饭吧,就等你们呢。”灶房里传出来顾清他娘李秋芳的声音。

两人走进灶房,顾朝朗看到他大伯和堂哥堂嫂已经在桌子旁边坐着,便也拉开凳子坐下,等李秋芳端着最后一个菜上桌,一家人端起碗筷开始吃饭。

饭吃到一半,李秋芳终于忍不住开口道:“朝朗,你别嫌伯娘啰嗦,这回让你来是想着商量一下你的亲事。

“你十四那年你爹去的突然,没两年你娘也改嫁了,让你来家里住你不肯,从你十六那年我们就想着给你说一门亲事,这么些年你也不愿意,拖到现在你都二十了,这回说什么也要听我的。”

顾朝朗暗道果然是为这个,他错开了视线,低着头:“大伯娘,你也知道我的情况,哪能让人家和我过苦日子,这不是害人家吗?”

李秋芳听了眼眶一红,声音微哑:“你这犟孩子说什么呢,别的不说,你家那大瓦房放在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这么些年你一有空闲就去做工,钱也不见你花,还能不够娶媳妇儿的钱吗?”

顾大伯也开口道:“朝朗,你听大伯说,当年你才满月你爹就和我说,等你长大要给你相看个好姑娘,夫郎也好,都看你喜欢,可惜你爹是个没福气的,早早地去了,我这个做大伯的要是就这样看着你孤家寡人一辈子,等我去了哪有颜面见你爹啊?你听话,银子不够大伯给你出。”

顾朝朗看着他们,老两口眼眶都红了,看来这回是不答应不行了,他也不是那等不识好歹的,只得无奈同意。

其实他以前也想过长大后会娶什么样的妻子,他爹去世后,他娘身体也不太好,坚持不到两年就改嫁了。他忙着干活,做工养活自己,也就没时间再想,一个人过了这几年,他也没觉得不好,何必让人家娇养的姑娘哥儿跟着自己受苦呢。

李秋芳听他终于松了口,当即喜笑颜开,赶忙说道:“前两天我回娘家听说,我们村那个卖豆腐的,想给她那懒儿子说河谷村时家那哥儿,据说那哥儿长得好看,性子也好,这能看上他?果然没两天就听说时家拒绝了。”

李秋芳上下打量了一下顾朝朗,笑着说:“我们朝朗长得好,干活也是一把好手,伯娘去找个镇上有名的媒婆,看能不能给你说上这门好亲事。”

顾朝朗心想,就这样的好哥儿哪能看上自己,但看着大伯娘这高兴劲儿他也没说什么。

吃过饭,李秋芳换了身衣裳,拎着早就准备好的说媒礼匆匆出了门,顾朝朗则回家继续干活。

*

正是农忙时节,河谷村外的田地里到处都有人在忙活着,而时家一家子竟是放着农活不顾,都留在了家中,原是今天一大早,又有媒婆上了门。

“时家嫂子,今儿喜鹊迎门,正是你家的喜事儿上门啊!”那媒婆手里捏着一个鲜亮的红帕子,坐在堂屋里,嘴里话语不停,“青塘村的顾大嫂托我来给他侄子说亲,他那侄子今年刚满二十岁…”

时大听到这一下开口道:“这年头二十还没成婚,不会是有什么不足吧,这等人你也敢上我家来说媒。”

时乐是家里的老来子,有他的时候他娘刘香莲已经年近三十,大儿子都十岁出头了,万万没想到还会再有一个孩子,还是个小哥儿。

时乐小时候就生的好,白白净净的,像云朵儿一样,也不爱哭闹,一有人逗他就咯咯咯的笑,最是招人稀罕,从小一家子人都把他当眼珠子似的宠着。

刚满十六岁没几天,就有媒婆上门说亲,他还记得那天,他和乐哥儿他娘恍恍惚惚地将媒婆迎进门,干坐着半晌,又将媒婆送出去。

他才发觉自家孩子已经从一个小团子长成才貌双全的适龄哥儿了,他和他娘都舍不得,硬是多留了近两年,可再舍不得也要相看着,要是十八岁还未成婚,不仅村里有人说嘴,里正也要过问。

他以前只觉得,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日子过得去就行了,自从开始给乐哥儿相看亲事,他和乐哥儿他娘,愣是想找一个样样俱全的。

父母双全最好,只有一个的也勉强,但是这婆婆不能太厉害,怕磋磨媳妇;兄弟姐妹有一两个的也行,太多不成,毕竟家底儿就这么多,孩子一多能分到的就少;有妯娌的也要看妯娌,毕竟这妯娌也是经常在一处的。

这看了个人也要看整体,不能是那等太软弱良善的,这村子里多得是人善被人欺的,那等太势利的更不行;不仅如此,还要看他是哪个村的,太远了不行,有事儿鞭长莫及;一个村的也不太好,远香近臭的……

时大这头心思万千,那边媒婆又开口道:“时家大哥您先别急,我说媒这么多年,就没坏过一桩亲事,这双方有什么不足的我都是说的明明白白的。

“这顾大嫂那侄儿叫顾朝朗,他家之前可是村里有名的富户,可惜他十四那年他爹出意外去了,没过两年他娘就改嫁了。”

媒婆说到这叹了口气,又扬起声接着道:“不过你们放心,他家不是那等穷苦人家,家里有三间砖瓦房,田地也有十几亩。

“这顾家小子身材高大,长得俊不说,还踏实能干,田地里的活计料理的那叫一个好,不仅如此,他还时常去镇上做工,最是勤快。

“我上门前那顾大嫂就说了,嫁去他们家没有婆母妯娌是有些不足,但他大伯一家也能帮衬些,这聘礼给的也厚,比时下的高两成,你们就放心吧,还有……”

只听这媒婆将那顾家小子夸了又夸,真是好一个三寸不烂之舌。

这些年光景好,风调雨顺,像他们这等靠天吃饭的农民,只要勤快些都能有个好收成,更别说日子太平,赋税也交的低,日子就更好过了。

这娶一个媳妇儿聘礼至少十两银子,听说有的地方娶哥儿的要低两成,因为哥儿怀孕要难些,不过他们这里没这个习俗,姑娘哥儿都是一样的。

时乐他娘刘香莲听了面上不显,她家不是那等见钱眼开的,这点子聘礼家里多积攒两年也就有了,还是要看人品。

她看了时大一眼又转过头对媒婆说:“您说的我们都晓得了,只是这亲事不是小事,我们再商量商量,劳您费心,三日后您再来,无论成与不成都给您一个准话。”

媒婆一顿,没想到自己说了半天这家人还不松口,当下有些气闷。

这顾家的说媒礼给的丰厚,她也想着尽心尽力,只得开口:“那成,时嫂子你们再考虑考虑,我今日就先回了。”说完就站起了身。

刘香莲也起身道:“我送送您”,将那媒婆送出门去。

时家大郎看着媒婆出了院门口,一下就坐不住了,低声问他爹:“爹,这回这个您瞧着如何?”他刚才坐在一旁可是听得真真的,这媒婆说的天花乱坠,有几分真可说不准。

时大眉头皱着,他总觉得这顾朝朗名字有些耳熟,像是在哪听过。还没等说话,刘香莲已经送完人回来了。

刘香莲看着他们爷俩这愁眉苦脸的样,走到桌边坐下来刚要开口,时大突然用手一拍大腿吓了她一跳,只听时大对着时家大郎道:

“大郎,这顾朝朗莫不是前年我们去镇上王老爷家做工遇到的那个大高个?就力气最大那个。”

时家大郎想了想:“爹,你是说那个不说话的?我记得他饭量还大,晌午我看他一点儿咸菜没就都吃了七八个大馒头,我好像是听到有人叫他朝朗,回来的时候走在我们前头,我看着他就是进了青塘村。”

时大点点头,“就是那个,干活的时候那后生在我旁边,很是卖力,不是那等偷奸耍滑的。”

刘香莲听着这意思,就知道孩子他爹是有些满意这个后生的。她对时家大郎道:

“行了,别管是不是明天去看看就晓得了,大郎,你明儿早早地去青塘村,打听打听这顾家,要真是那人,条件也和媒婆说的一样,那这门亲事也过得去。没有婆母妯娌也不全是坏事,要是遇上那等背地里磋磨人的,我们乐哥儿该受苦了。”

说着她又想起上回来说亲的那户人家,愤愤开口:“别像上回那个李家村的一样,是个面上光,婆母妯娌倒是俱全了,人是个懒汉。”

刘香莲说完站起身,走到门口又突然停下,转过头对时家大郎道:“差点儿忘了,你媳妇儿陪着乐哥儿在他屋里,你去给她们知会一声,别叫她们着急。”

时家大郎应了一声,也起身出了门。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