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六十五章 再入轮回

茅山后裔 大力金刚掌 5761 2024-02-02 10:21:13

三天后。

张国忠正坐在李二丫的病床前发呆,忽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张国义、老刘头和柳东升。

“那个人最后怎么处理的……?”张国忠没精打采道。

“交给马来西亚政府处理了……”柳东升一摊手,也是满脸的无奈。

“交给马来西亚了!?”张国忠的火一下子就蹿到了脑袋,“他可是在中国做的案!”

“但他杀的不是中国人啊……”柳东升无奈道,“而且那个人是自杀……”

“唉!!”张国忠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老张,你听我说……”柳东升也搬了把椅子,“那把剑上也有你的指纹,而且我们到场时,是你拿着剑架在他脖子上,而且现在人证已经死了,如果在中国审判,反而对你不利,我看这样也挺好!”

“你觉得,马来政府会怎么判他?”张国忠问道,“有没有可能判死刑?”

“怎么判我不知道,但肯定不会判死刑!”柳东升的态度倒是斩钉截铁。

“为什么?”张国忠一皱眉。

“因为马来西亚没有死刑……”柳东升一耸肩,张国忠彻底绝望……

“你哪个师兄,这些是从他说的别墅里搜出来的东西,件件都是国宝……文物局的人都看傻了……”柳东升微微一笑,“最后我……我也没说他的身份……就说他只是一个香港古董收藏家,去那栋别墅里看过货而已……老爷子,现在仍然在逃!哈哈哈……”说罢,柳东升从手包里拿出了一打照片递给了张国忠,本来张国忠是没心思看这些东西的,但老刘头却一步上前从柳东升手里拿过了照片。直接把最后两张抽了出来,“国忠啊,你看看这是什么?”

接过照片,张国忠也傻了,这东西自己曾经亲眼见过一次……雾灵山。

抽出第二张,只见一幅黄澄澄的字卷摊开摆在写字台上。这张因为照片只是局部,所以隐隐约约能看清字卷的头几个字:“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这……这是……”张国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来这位宝贝儿师兄还真有点爱国情怀,家底被公安局抄了,这堆东西竟然没说拿出去卖了,倘若这堆东西要都卖了,恐怕够她梁小兰在那个贵族病房住到地球毁灭的……“这是……蛇……这不会是后世临摹的吧……”

“是不是临摹的,过几天就有结果了……”老刘头微微一笑,“没见过正品,这照片我留着当纪念了……国忠你可别跟我抢……”说实话,张国忠那有时间跟他抢这个啊……

两周后。

这天傍晚,张国忠刚从楼下买了份饭上楼,忽然张国义又找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矮个子老头,个头也就跟张毅城差不多,穿着一身蓝色的夹克,嘴上的胡子跟老刘头有点像,但看脸上的平整程度该比老刘头年轻不少,浑身上下脏兮兮的,乍一看穿戴,像个收废品的,但挺胸抬头的气质想必也有点来头。

“哥,这位大爷说是你的一个同……同什么来着?”

“同修……”老大爷满脸微笑,声音倒是挺和蔼。

“对!同修。哈哈,同修!今天找的我们单位去了,我就带她过来了……”张国义满脸的堆笑,有点表功的意思。一听同修这两个字,吓得张国忠手上的饭盒差点扣在地上,心想我的天呐,上一个同修差点搞的我家破人亡,怎么这回又来同修了?难不成是王四照派来报仇的?

“厄……这位就是张国忠掌教吧?”老头子微微一笑。

“掌教不敢当!不知道前辈找我……有何贵干呢?”张国忠把饭盒放在桌子上,双手一抱拳。

“嗯……前不久我去香港,见到了王勃伦先生,他说你在香港开新闻发布会给凌云子平反昭雪。”老刘头虽说个头不高,但言谈举止却透着一种说不出的霸气。

“王勃伦?”张国忠仔细回想,当初送请柬的时候确实给这个人送过,其为全真宗刘处玄随山派地传人,“哦……我想起来了,新闻发布会是我办的,王道长的请帖是我亲自去下的……但实际上,给凌云子前辈昭雪的是他的孙子,我只是帮忙而已!”

“嗯!张掌教果然气宇不凡,谦和有佳啊……”老刘头一笑,这一笑可把张国忠笑蒙了,自己就说了两句实话,怎么就成了气宇不凡,谦和有佳了?就算是拍马屁,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吧?

“张掌教,想当年,我与凌云子也颇有些交往,你能替他洗脱恶名,我代他谢谢你!本想是想登门拜访,但我听说令内身体欠佳,所以便来了这里……”

“敢问前辈……尊号?”张国忠听着老头说话也是有些变扭,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有“令内”这种词?这老头子认识云绫子?不像啊,真认识云绫子的话,现在还没有九十岁也有一百了,但看这老头子顶多六十出头,头发都是黑的,怎么可能认识云绫子?

“名卑号贱……不足挂齿……”老头一笑,已经走到了李二丫跟前,抬头就要翻李二丫地眼皮。

“哎……!?”张国义刚要上前阻拦,却被张国忠一把拦住了,懂得翻眼皮,相比也不是外行,万一有办法呢?

“嗯……,此乃南洋之邪术,名曰‘瘴髓’,已绝世多年……”老头不紧不慢,又掰开了李二丫蜷缩的手掌,“行术肤浅,不堪精通……敢问张掌教,令内缘何会害的此术?”

“这个说来话长……敢问前辈,您的意思是……”听老头子这么一说,张国忠甚至已经预感到了一丝喜悦。

“我是说,给她施术的人手段狠毒,但却算不得高手!”老头微微一笑。

“您是说……她……她还有救!?”张国忠满脸激动。

“正是……”老头捋胡须,微微一笑。

“那……”张国忠激动的不知如何是好,“还请前辈施方救人!”

“不忙……”老头一笑,“张掌教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令内缘何会害的此术?”

“这……”张国忠仔细想了想,云凌子的朋友,想必也不是坏人,而且此人追问老婆的病因,想必也不认识王四照,说说倒也无妨……“前辈您请坐……”张国忠冲张国义使了个眼色,张国义到也懂事,立即告辞了,用了两个多钟头的时间,张国忠把王真江如何叛变又如何让来大陆找麻烦的经过与这老头说了一遍,听得老头连连点头,“这么说,茅山五子,都死于二子王四照之手?此人现在在马来西亚?”老头一皱眉。

“嗯……”张国忠点头,“马来西亚没有死刑,看来是便宜这小子了……只断了一只手而已……”

“唉……!看来思甲兄真是山门不幸啊!”老头也是一声叹气。

“前辈……你……认识我师叔?”张国忠一愣……

“呵呵……国之将亡,道存何焉……此言乃是感我肺腑,念我中华道门,有几个不认识思甲兄的?”老者并没正面回答张国忠的问题,“张掌教,既然令内所中之邪术出资王四照之手,我怎有袖手旁观之理。还请你取一条热毛巾来……”

“哎……好……好……您等等,我这就去水房……”张国忠拿起脸盆便去水房,要说走运也真走运,要说倒霉,这张国忠也够倒霉,这一元的睡房平时想打点凉水都难,偏赶这时候水龙头里出的却是凉水。

“他娘的……真会挑时候……”张国忠又飞奔到了楼下,只见楼下这个水房已经排了一条七八队人的长队,每个人至少拿了两个暖壶,还有拎四个的,而热水龙头的出水量比撒尿还小,接满一暖壶至少3分钟。

“真他娘的……”张国忠都快急死了,干脆又下了一层楼。这层楼还好点,水量比较大,只有2个排队的。然而等张国忠接到了热水把毛巾弄热回到病房后,却发现刚才的老头早已不知去向了,床上的李二丫则正在微微的咳嗽……

“咳嗽了……”哗啦一声,张国忠兴奋的眼泪都快下来了,手里的脸盆哗啦一声便掉在了地上,出现咳嗽的症状,则说明身体已经对外界的刺激有了反应,这就说明魂魄已经回来了……“咳嗽啦……!大夫……!!!病人咳嗽啦!!!”张国忠狂奔出屋,周围几个病房的人没有一个不纳闷的,新手这里也不是精神病医院啊,病人咳嗽两下,至于吗……

只听吧嗒一声,一张小纸条从李二丫手里掉到了地上:

贼寇东来欲身挡

大难奈何祖恩扬

四方弟子尤为应

昆仑山中议短长

国之将亡道何处

一言醒我不愧当

掌首从此为国事

叱差方知有无常

人心自有吾辈断

恩怨怎当后世殇

生死度外本无畏

却愿骈石归阴阳

看着这张纸条,张国忠恍然大悟,莫非是他……?

病床前,李二丫已经能做起来喝水了,坐在床头柜旁边。老刘头拿着这张纸眉头紧皱,“国忠啊,这首诗,你看出啥来了?”

“师兄,你还记得磔池那首‘断句诗’么?”张国忠拿过笔,在诗上点了几个逗号,整首诗的意思立即清晰了很多:

贼寇东来,欲身挡大难,奈何祖恩扬四方,子尤为应昆仑,山中议短长,国之将亡道何处一言醒我,不愧当掌首,从此为国事叱差,方知有无常人心,自有吾辈断恩怨,怎当后世殇?

“这诗中地‘昆仑’,指的就是冯昆仑啊!”张国忠道,“当年马思甲老爷子第一个找的,不就是这个人吗?”

“莫非这是……”老刘头也是不禁一愣,“龙虎山那个袁绍一?”

“没错!宁守家园一尘土,不望贼寇万里疆,身虽万劫不复处,回眸中华慢庭芳——我觉得他百分之百就是袁绍一!”此刻,张国忠把《中华抗战机要行动详录》中记载地袁绍一的绝命诗也想起来了,“想必在真云师兄之前下磔池,布铁竹阵、留断句诗,教后人如何逃跑的人就是他!”

“‘自有吾辈断恩怨,怎当后世殇?’这么说……他准备去马来西亚亲自收拾王四照?”老刘头呵呵一笑。心说这位老大哥虽说出场晚了半拍,但也总比不露面强……“这么说……他也学过那行子炼丹的方法?或者说……他也吃过虬丹?”

“我觉得很有可能!”张国忠道,“首先,他如果真是袁绍一,实际年龄应该已经过百了,但他看着比你都要年轻得多!”

“别跟我比……!”老刘头就烦别人说自己老,“我这是愁的!”

“其次……你看最后这两句!”张国忠指了指纸条上的最后两句:生死度外本无畏,却愿骈石归阴阳。

“这两句我研究过半天,并不能断句,这两句是两个整句!我跟他提到过真云师兄的遗愿,希望能再入轮回,他这是在教咱们方法!”

“这能是什么方法?”老刘头一皱眉,“说实话,这些天,我一直琢磨这个事,按他戴金双的话说,吃过虬丹之后,或者有阴气,这死了反而出阳气,国忠啊,这魂魄上带阳气,想超度可比登天还难”老刘头边说边嘬牙花子,茅山术认为,魂魄若带有阳气则必成恶鬼,当初张国忠在巴山准备与冤孽同归于尽的“阳魂法”,便是利用了这个原理,但‘阳魂法’是有时限的,魂魄上的阳气仅能维持一会儿,时限一过,照样可以超度投胎,然而这种吃“虬丹”而产生“变异”的人,其魂魄所携带的阳气,谁又知道会持续多久呢……?

“师兄,你看这句:‘却愿骈石归阴阳’,我觉得奥妙就在这句!”张国忠若有所思。

“骈石……”老刘头也若有所思,“怎么这么耳熟呢……奥!我想起来了,茅山大茅峰底下有这么个地方,现在是景点……”

“茅山?”张国忠也去过茅山,但都是去办事,也没时间欣赏风景,“那地方有什么特别?”

“茅山大茅峰,乃三茅真君所择‘千峰之峰’,顶有神池,聚千山之阳于内,纳四海之阴于中,旱而不旱,涝而不涝,实乃谐调阴阳之宝地……”老刘头捋着胡子,倒有几分私塾先生的劲头,“须阴者阴,须阳者阳,是以谐也!人须阳助则弱其阴,物须阴助则免其阳,是以调也,千山难抉、万岭不舍之宝地,旷天下可择阴阳而调者,唯茅山是也……国忠啊,袁绍一的意思,是让咱们去茅山大茅峰下的骈石之下,以天地之气除去戴师兄魂魄上的浊阳之气,给老四超度啊!”……

一个月后……

虽说李二丫的身体基本上已经恢复了,但父亲的死却对其打击很大,不过好在村里不少熟人都出面安慰,这李二丫才好一点。给岳父办完丧事后,张国忠第一时间便和老刘头拿着封有戴金双魂魄的死玉来到了茅山。

“好山……”大茅峰上,张国忠第一次饱览茅山全景,怪不得当初茅氏三兄弟会选这么个地方修道观,这茅山虽然不高,但群山的走势却呈明显的聚气纳福之势,比自己去过的那些杂山野岭要强上数倍。怪不得古代的皇帝老子要不远万里来这里祈福求寿,凭着这种聚气的山势,别说是做法事,哪怕单单在道观里住上一两天就能转运也说不定啊……!

“骈石就在前面……”负责带路的道长法号青竹,平时也是喜欢舞文弄墨,跟老刘头倒挺聊得来,“二位此次来茅山,相比不是只为了看风景吧?”

“我们是想为我一位朋友念念经……”张国忠并不想透露太多。

“念经?念经何必来这里?”青竹道长一愣。

“这其中说来话长,我那位朋友罪孽深重……”张国忠叹了口气。“最主要的,我想他也应该回家看看了……”

“他也是句容①人?”青竹道长一笑。

“他是南京人!但是他……”张国忠看了看手中的死玉,“但是他的根在茅山……”

说是超度,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要比一般的超度难上许多,张国忠老刘头在骈石附近找了个不错的地方,之后便跟随青竹道长回了道观,自此后的几个月中,这骈石之下便每日有一老一少两位道人诵经至夜,说来也怪,此时正当雨季,而这骈石一带却始终一滴雨都没掉过……

※※※

后记:

八个月后:梁小兰因病在英国逝世,遗嘱中将廖氏股票全部都留给了廖若远,并在遗嘱中说明了一切事情的前因后果:因为戴金双的缘故,廖冲觉得廖家的确有愧于梁小兰,便分了一部分股票给她,但梁小兰却执意不要,最后勉强收下了一半,但却从未将其兑换或变卖。廖若远在得知实情后亲自往英国参加梁小兰的葬礼。头七之后。张国忠、老刘头在中英两地做法,终于将其魂魄引回中国。

料七通过老刘头得知事情真相后也是懊悔不已。但一切悔恨皆为时已晚,无奈,廖七直接向一家癌症研究组织捐献了一笔巨款用以淋巴癌方面的研究经费,并在英国伯恩茅斯医学院以梁小兰的名字捐资修建了一座图书馆。

王四照因为涉嫌伤害他人,在马来西亚被判鞭刑及监禁四个月,但在入狱第二天便被保释出狱。消息传出,马来王室随即免去其拿督头衔。一个月后被人发现死于家中,经医生诊断,其死因为肾脏衰竭。

三年后:

廖若远与曲青青结婚,婚后三个月,曲青青出现强烈的壬辰反映,经初步诊断,胎儿为女性。

与此同时,廖若远好友庞大洋在大陆的公司股票上市,庞大洋的妻子也怀了孕,席间二人打趣时指腹为婚:如果庞大洋生男孩,廖若远便将女儿许配之……

正可谓:

湛湛晴天不可欺,

未曾动念已先知。

善恶到头终有报,

只争来早与来迟。

※※※

注释:

①句容:江苏历史名城,地处江苏南部,拥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市辖道教胜地茅山(本文所述之“茅山道术”即发祥于此)、佛教圣地宝华山、有“江苏九寨沟”之称的瓦屋山等著名风景名胜。

《茅山后裔》 之 建文迷踪(第五册)

明惠宗朱允炆,生于大明洪武八年(1377年),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自登基之后,朱允炆出台了“宽刑律”、“励耕织”、“轻徭赋”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史称“建文新政”,“新政”的颁布使明朝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然而朱允炆却并未因此坐稳皇位,因急于削藩,就在其登基的第二年,诸藩王中权势最大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动了“靖难之役”,并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之后杀到了南京城下。

三年的励精图治,满腔的治国热血,换来的确是亲叔父的兵戈相见与守城将官的不战而降,面对城外的兵马,无路可退的朱允炆只得火烧皇宫。当朱棣进城之时,只见皇宫火光冲天,却始终未见朱允炆的踪影。

朱允炆究竟去了哪里?在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有这么一段颇为具体的记述: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当。’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具体示意如下: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得知金川门失守,长吁短叹,无可奈何,遂想到了自杀。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

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即出家证明),分别写了应文,应能,应贤三个名字。此外僧衣、剃头刀、盘缠一应俱全,另有遗书一封,上书:“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合。”见此遗书,建文帝感叹“命该如此!”程济为建文帝削,吴王教授杨应能也剃了与建文帝同行,监察御史叶希贤说:“我的名字中有个‘贤字’,就应该做贤臣。”言罢也虽建文帝剃,大家换好了衣服拿了度牒,在场数人无不痛哭流涕,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道士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在此等待,道士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叫我在此接你。”乃乘舟至太平门,等到黄昏时才到观里。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建文帝朱允炆似乎是出家为僧了,然而出家为僧,朱元璋为何会托梦给一个道士前来接应呢?答案也许只有朱允炆自己才知道吧!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