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一百六十八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

始皇家的好圣孙 三月啦 3748 2024-05-06 09:58:40

赵泗再次踏上了寻找李斯的道路。

有始皇帝指点,赵泗大概也知道李斯之所以不作为的原因以及为何埋头著书立说。

说白了,李斯这人,他从来都不是始皇帝的亲近之人。

李斯更倾向于把自己摆在一个工具人的位置。

在得不到承诺或者感受不到压力的情况之下,李斯是不会主动出手主动行动的。

哪怕……赵泗自认为自己和李斯关系很好,很不错。

赵泗下意识的认为李斯会像自己信任李斯一般信任自己。

但实际上……李斯还是不信……亦或者?在自己没有给出承诺的时候,李斯依旧选择了推诿。

想想其实倒也比较正常,自己出海归来看似和李斯相处的时间很长,但自己出海归来才多长时间?

无非几年时光罢了……

几年时光对于李斯漫长的人生而言,或许算得上珍贵,但还到不了让李斯倾心相付的程度。

嗯……客观来说,君臣相逢如清风明月松柏山岗一般的剧情大概不会出现在李斯身上。

他压根就不是这种人。

严格来说,李斯不是一个纯臣。

他心里或许有一定的理想,但绝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不会被感情裹挟自己的行动。

若不然也不至于出现韩非子之事和始皇帝产生隔阂。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感情,在李斯眼中或许并没有那么靠得住。

这也就难怪李斯在没得到承诺之前左右推诿。

当然,也不一定非得给李斯承诺李斯才干。

毕竟刀在始皇帝手中。

比起来以后五马分尸和现在五马分尸,李斯肯定更倾向于多活一段时间。

在君权面前,李斯很少有反抗的余地。

而始皇帝向来是一个不怎么受约束的人,所以大多数时候让李斯办事是用压力让李斯办事的。

同理,赵泗也可以这么做……

右相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样是众矢之的。

赵泗作为始皇帝最喜欢的好圣孙,想要吓唬李斯的办法多不胜数。

“李相这是何苦呢……”赵泗无奈的笑了一下。

以始皇帝的性格不可能给李斯甚么承诺……始皇帝明显更倾向于把刀架在李斯脖子上让李斯自己动。

但李斯依旧屡教不改……亦或者说难道李相有甚么不为人知的癖好?

属驴?非得抽两鞭子才动?

就不能发挥一下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么?

想归想,来到相府之前,赵泗整理了一番神情,径自踏入李斯的府邸之中。

“殿下何故去而又返?”李斯脸上带着惊讶的笑容前来迎接赵泗。

“我方才回宫了。”赵泗自顾自地坐下。

李斯讪笑了一下打算也坐下,却被赵泗抽掉了坐垫,因此只能站着。

“李相之言,我说给大父听了。”赵泗继续说着。

李斯脸上的表情明显动了一下。

赵泗还想接着演,看着李斯的神情还是有点没绷住,最终只能无奈的又把坐垫还给李斯摆了摆手叹了一口气:“李相真是让我伤透了心啊。”

“殿下何出此言啊……”李斯没坐下,只是赶忙摆手。

“我归秦之后,相熟之人不多,唯邹奉,李相,王老将军,王离,以及我麾下一众门客罢了。”赵泗的手指扣动在案几之上。

“李相这是何必呢?”赵泗奇怪的看向李斯。

“变法之事,终究要陛下做主……”李斯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皇帝是始皇帝,而不是赵泗啊。

始皇帝是疼孙子,但不疼他李斯啊。

孙子做错了最多最多踹两脚罢了,这丞相错了可是得挨刀子。

赵泗站在李斯这边,不如始皇帝一个承诺有用。

甚至不如始皇帝把刀架在李斯脖子上有用。

“李相……”赵泗看向李斯叹了一口气。

“臣斗胆问,这究竟是陛下的意思还是殿下的意思?”李斯开口问道。

“李相这是在离间天家之情?”赵泗反问。

“不敢……”

“是我的意思。”赵泗摇了摇头。

“但也是大父的意思。”

“殿下又究竟要做什么呢?”李斯开口问道。

“变!大变!”

“变法?”李斯再次开口问道。

“不够……”

李斯幽幽的看着赵泗,似是在揣摩赵泗的意思。

“殿下想清楚究竟要做什么了么?亦或者说,殿下究竟想清楚要什么了么?”李斯开口问道。

赵泗闻声,皱了皱眉……沉默了片刻。

“臣并非什么都没做……书虽然尚未著成,但也写了一些,殿下可以一看。”李斯说罢,从旁边抽出三卷竹简。

“怎得不用纸张?”赵泗顺嘴问了一句。

“习惯以刀笔刻录了,重事我还是喜欢用竹简。”李斯笑了一下。

赵泗接过竹简,入目三个大字。

《三本论》

一本,曰以君为本。

二本,曰以国为本。

三本,曰以人为本。

赵泗仅看题意就知道,李斯,这真是再走一条新路了。

不过毕竟是旧时代过来的老东西,所以并未完全推翻法家以君为本的核心观念。

李斯不是法家的颠覆者,而是补充者。

君本论之外并提二重,曰国,曰人。

赵泗越看越觉得入神……

其实站在一个现代人的三观来看,君本论自然是不被接受的,甚至是可以完全撅弃的封建时代的产物。

但是,赵泗是储君,是太孙。

同时,这个时代也做不到这种程度的思想革命。

准确来说,一直到现代,君本才被完全推翻。

按照历史来看,两千年以内基本上不用考虑撅弃君本论。

况且李斯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是大秦的右相。

君本,对于李斯来说是绝不能被推翻撅弃的。

甚至于对于李斯来说在君本之外提出国本和人本都已经是十分有风险的行为。

所谓君本,是为中央集权。

所谓国本,是安天下,定四方。

所谓人本,是于民休养。

说白了就是维持中央集权的道路上以国为重,以人为本。

尽管李斯提出的三本论并没有跳出时代的基础,但是就目前而言,赵泗敏锐的意识到这是现阶段,最适合大秦的决策。

笼统一观,赵泗心中已起喜爱之意,心下想要仔细研读,因此和李斯告别以后回到宫中逐字逐句仔细揣摩阅读。

同时,脑海里来自于两千多年历史的种种政策开始逐渐串联起来。

说白了,就是李斯的三本论给赵泗提出了理论指导和前景方向。

以前赵泗只是清楚,现阶段中央集权不可能动摇,君本位思想也不可能被淘汰,不能一味的压榨百姓,百姓的力量最为弱小也最为强盛,将财富全部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并不一定是好事……

现在,赵泗却借李斯的三本论有了一条清晰的,可以直接借用的道路。

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消灭地方势力。

继续建设大秦,修桥铺路,兴修水利,开疆扩土。

撅弃以前的驭民五术,把律法从对百姓的威逼恐吓凌虐变成谆谆善诱,法可以多,可以杂,但是不能过于凶残,让百姓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保护以个体为单位的百姓,限制宗族,豪强,世家,等独立于官府于百姓之间的单位。

赵泗敲了敲案几……

“短时间之内不用考虑豪强世家贵胄的问题了,该死的都已经死了,没死的也已经迁移到了关内,地方上空出了大量的土地,官府的统治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要陆续废除掉以凌虐为主的秦律,但不代表就要无为而治,律法的刑罚可以适当降低,但是数量却不必减少,必须要依靠律法尽快完成移风易俗,货币,文字的统一。同时,没有了大的贵胄,但是豪强,地主,宗族,这些势力在地方上依旧存在,现在没有矛盾是因为地方因为大贵胄的离开而变成一片蓝海,蛋糕做大了,所以暂时没有矛盾,如果放任不管,庶人迟早也会被侵害,迁王陵令绝不能停止,不仅不能停止,最好是要作为祖训,每朝每代都要进行。

不过短时间之内不用考虑这些问题了。趁着现在地方资源空余,废奴是十分有必要的,让更多的庶人尽快的参与到对地方利益的瓜分之中,让大秦的官府去为他们背书,充当他们的后台,有利益,有稳定的生活,为了和地方豪强对抗,秦法,秦律,乃至于官府,是庶人唯一的依靠。

而国家方面,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有战乱发生,不管是边疆还是内部。

现在是外交官发力的时候了,虽然不一定要发动战争,但是在大秦不发动战争的时候也不能让别人停着,大秦需要修炼内功,可是却不能让别人安心修炼内功,要更多更快的参与到和各国的沟通当中,必要时刻可以以武力威慑,尽快的提升大秦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距离越来越远,疆域越来越辽阔,战争的成本也只会越来越大,能够以影响力来解决的问题,尽量避免兴师动众。

同时,这段难得的和平的时期,没有贵胄的干涉,有此一战的威慑,政令也会比以前更加通畅。

因此地方上的建设也绝不能停止,或者说随着战争越来越少,建设将会成为重中之重。

修桥,铺路,筑城,垦荒,兴修水利,这些都需要天下的庶人广泛的参与进来,与民休息是不可取的,安定归安定,可是与民休息十年也未必能休息出来一条水渠,大工程指望与民休息是不可能的,在未来,要多修大工程,多修百姓可以得到的切实利益的大工程,而非奢靡的宫殿,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服役百姓的待遇,制定律法保障他们的安全,甚至可以以爵位作为嘉奖……

好在,得益于旧法的残酷……只要能够保障他们的安全和收成,百姓也会心满意足,甚至还得感慨日子比以前过的更好了。

嗯……同时也要尽快的推出促进生育的政策,现在大秦的人口太少太少,人口是重中之重。”

那句话怎么说的?还得是靠对比。

赵泗某些方面还得感慨以前秦法秦律的残酷。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因此现阶段只需要付出一些微不足道的保障百姓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承受各种各样的劳役。

白粥榨菜管够,百姓能给你修个环球长城……

这话放在战乱时代确实如此……

但是放在盛世,还真不行……

没有对比,哪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古代白粥榨菜标配已经算是准盛世了,但让一个现代人过去岂不是立刻就要嚷嚷着起义?

思考问题不能用现代人对古代的刻板印象。

再做不到发工资管吃管住的前提下,大工程一定是会牺牲百姓的幸福的。

这没办法,至于人权啥的,以后再说吧,趁着现在民情尚可,还是赶紧进行大基建吧。

以后生活好了,大基建的成本更高。

思来想去,赵泗脑子里的想法已经逐渐成熟。

于是提笔蘸满墨水,开始奋笔疾书。

《大秦第一个五年计划!》

只不过,才刚刚写了几百个字……

就被宫人叩响了门扉。

“殿下,匠作局那边有急奏。”中车府令黔轻声开口。

赵泗放下毛笔招了招手示意拿来。

黔躬身递上文书。

赵泗满怀振奋地打开文书。

匠作局里面,赵泗最上心的就两件事。

一是火药的生产和制备。

二是对于炼钢法的改进和研究。

此二事都关乎于国家大计,因此赵泗很早以前就做过嘱咐,关乎于钢铁和火药,不管是哪方面出现了技术突破,都务必第一时间奏事宫中,可直入宫禁。

这玩意,不管哪个突破,都不亚于赵泗的五年计划。

赵泗心怀忐忑的打开奏折……

“高炉!”

赵泗重重地锤在案几之上!

成了!

赵泗很清楚地知道钢铁的优秀性能,因此很早就提出了以铁器取代青铜器。

但是因为冶炼技术的不成熟原因,温度较低,这个时代生产出来的铁器可以说一言难尽。

赵泗知道有一种炉子可以提升温度用以熔炼钢铁,改进铁器的性能,但是他无法复原,因此也只能对匠作局提出理论指导,告诉他们铁器性能不够是在于温度不够,杂质太多,以及含碳量的原因。

赵泗后悔自己没有记住炼铁炼钢的工艺。

然而实际上,对于科研来说,能够直接指出一个正确的攻坚方向就已经弥足珍贵了。

科研,攻坚反而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费劲千辛万苦终于达成条件以后,结果这个步骤是无关紧要的。

而现在……!

终于成了!

赵泗仔细观摩匠作局汇总性能测试数据以及和现有青铜器性能的对比。

“够了!”

赵泗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